徐曦霞
【摘要】課程教材研究所王永春教授指出: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生命和靈魂,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比賽場次”是教材中具體落實“從簡單情形入手尋找規律”解決問題策略的載體,借助它可以積累解決問題的學習經驗,再與前后的學習對比溝通,形成較完善的“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
【關鍵詞】化歸;簡單情形;基本活動經驗
六年級的“比賽場次”一課主要圍繞“化歸”數學思想,具體化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能使學生深切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能使學生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自覺運用。教師力求將“化歸”數學思想與知識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流露出濃濃的數學味。
案例片段1:新知探究部分
一、借助教材回顧畫圖與列表的方法
如果有10位同學參加比賽,每兩名同學之間要進行一場比賽,一共要比幾場?三年級我們學過“4個隊伍進行比賽需要比幾場”,認識了畫圖法和列表法。(回顧方法)
二、利用列表或畫圖的方式尋找規律
1.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教師巡視;
2.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
4.方法間的聯系:你們能在其他方法中也找到這個規律嗎?
5.計算結果:10人進行乒乓球比賽,需要進行幾場?列式計算。
歸納方法:復雜的問題可以從簡單的情形開始尋找規律
研課思考:上課時,多數學生無法按照設計意圖,從簡單情形入手去思考問題。都是根據教師給定的作業單,認為填滿就完成任務,然后再思考規律。冷靜思考后,一看到“10人單循環賽,一共要比幾場”的問題,自然就是“刷刷刷”地羅列出1、2、3、4、5、6、7、8、9、10號,一個不少地,連線、列表,數出結果,或者列出算式1+2+3+4+5+6+7+8+9=45,再就是10乘(10-1)÷2=45……總之,體現的是“從結果尋找結果”的思維方式。如何顛覆這種慣性思維,體現從簡單情形入手?我們應這樣思考:
1.簡單情形具體是什么樣的?在這里,最簡單的情形是什么情形?
2.如何從最簡單的情形開始,一步一步研究,直到得出規律?
3.怎樣讓孩子體驗這個看似做無用功的過程?并樂意去探索?
打破思維定勢,從頭開始!
團隊研討后,決定改變:從關注結果的表現形式,調整為關注發現規律的過程。不去關注結果,而是關注最簡單的情形———從“兩個選手”開始,逐步增加3號選手,研究這時的情形,再增加4號選手,研究目前的情形……直到從中發現規律,解決10個選手,乃至100個、1000個選手的問題。將“10個選手單循環賽一共要比幾場”這樣復雜的問題,用“化歸”的數學思想,通過畫圖、列表,從簡單情形入手,發現規律,最后解決復雜問題。因為“化歸”既是一般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義;也是攻克各種復雜問題的法寶之一,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調整一:化復雜為簡單
有些數學問題比較復雜,直接解答過程會比較繁瑣,如果在結構和數量關系相似的情況下,從簡單的情形入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建立模型,可以化繁為簡,尋求一些規律、技巧和捷徑,實為一種上策。
案例片段2:調整后新課開始探索部分
三、利用列表或畫圖的方式尋找規律
(一)從簡單情形開始研究
師:最簡單的情形就是2個選手,我們從2個選手開始研究,再研究3個選手、4個選手,這樣依次考慮。
(二)逐步畫出示意圖并寫出算式
師:示意圖可以是列表,也可以是畫圖。我們該如何從簡單的情形逐步畫出示意圖,并寫出算式呢?
(課件出示)舉個例子,在列表法中,可以先填寫1號選手,不能比;再添2號選手,打一個√,馬上把圖形信息轉化成數字信息,2個選手比1場;再添3號選手,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兩個√,因此3個選手,比1+2=3場。
在畫圖法中也是如此,畫一個,寫一個,畫一個,寫一個,你能像這樣接著往下考慮嗎?
師:在畫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算式,當你發現了規律就可以停止往下畫圖。
(三)觀察算式,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獨立思考,尋找規律,教師巡視。研課思考:展現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表格、畫圖的形成過程,從最簡單的情形1個選手、2個選手、3個選手開始,一步一步研究,并及時將圖與式進行轉化,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學生在此基礎上研究4個選手、5個選手的情形,基本上能在活動中自覺發現規律,達成預設目標。讓學生明白帶著思考去列表、去畫圖,而不僅是將作業單填滿,更重要的是發現其中的規律。在研課過程中,決定舍棄規律3(比賽場數=(n-1)×n÷2)的發現,因為考慮到受益面的問題,認為這高于多數學生的理解水平,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學習。調整為大量的時間用來細化感悟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如何從簡單情形入手”“如何展示表格”“圖畫的形成過程”“如何在算式中發現規律”。
調整二:化陌生為熟悉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新知識的過程;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面對陌生問題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轉化過程對學生來說既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與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把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則。
案例片段3:新知學習前的回顧,課堂總結后的延伸環節一:制造矛盾沖突,引出尋找規律的策略
師:要解決10人單循環賽,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呢?生:畫圖、列表
師:要數出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容易數嗎?(不容易、很麻煩、很慢……)
師: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是100人、1000人?(更不容易、更麻煩、數不清)
師:那要怎么辦?
環節二:課末總結延伸
師:我們從簡單情形入手,借助畫圖與列表,尋找到規律,從而解決復雜問題。其實這種化難為易的做法早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在五年級上學期所學的圖形的規律問題中,我們要解決“擺10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這樣復雜的問題,我們也是從1個、2個、3個、4個這種簡單的情形入手,尋找規律。還有雞兔同籠問題,也是從簡單情形入手,點陣中的規律問題也是從簡單情形入手,像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許多……
在今后的學習中,如果再遇到這樣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生:從簡單情形入手。
研課思考:站在畢業班的高度,幫助學生梳理數學思想方法:從三年級4支球隊的比賽場次的學習—六年級10人單循環賽的比賽場次問題—五年級圖形中的規律、雞兔同籠、點陣中的規律—后續運用。兩個小環節,使本課的學習有了“前世今生”。環節一從回顧以前相關的舊知開始,復習所用的畫圖、列表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簡化,喚醒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新的問題的方向,然后出示完整的圖、表,讓學生觀察后覺得“太麻煩了”,當人數更多時“不可想象”,體驗到列表、畫圖的局限性,進而產生學習新方法———尋找規律的必要性。環節二,在學完新知之后,有了“化難為易”的充分感受之后,再回頭去看之前的學習,發現其實這種“化歸”的數學思想一直“隱身”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之中,今天的學習使之明朗化、清晰化,真是“撥開云霧見天日、守得云開見月明”,可為以后解決新的、復雜的問題提供方向,課后能夠自動遷移到一些從未遇到的數學問題。課后可運用到的具體情形,如:
2.把186拆分成兩個自然數的和,怎樣拆分才能使拆分后的兩個自然數的乘積最大?187呢?
3.一層樓有10個臺階,一次只能上1個或者2個臺階,一共有多少種不同走法?
研課感悟:整個研課過程下來,團隊中每個人都是收獲多多,有過迷茫,有過困惑,有過激烈爭論,有過茅塞頓開,留下思考無數。如何把握教材的脈搏?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如何喚醒學生的相關記憶?……有些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些問題還沒有最佳的答案。
因為,對于課堂,我們一直在路上,從未止步!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福建泉州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