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妹
【摘要】三到六歲是幼兒個體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那如何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幼兒言語能力不斷發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繪本的形式進行實踐表達,在組織幼兒運用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理念的過程中,使繪本教育的主題更加鮮明,使幼兒的認知性思維也更加活躍。本文提出,教師要借助深入思考,在繪本中開啟幼兒的豐富想象;積極嘗試實踐,使幼兒在繪本中體驗成功愉悅;學會自主觀察,從繪本中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深入思考;自主觀察;嘗試實踐;六大解放;繪本閱讀
一、解放大腦:借助深入思考,在繪本中開啟豐富想象
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兒童大腦,就是要鼓勵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他們主體性的聰明才智,在積極實踐和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讓他們的創造力突顯出來,可激發幼兒內在的創新意識。
繪本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喜聞樂見的言語形式,教師要善于利用繪本開發幼兒的認知思維,為拓展幼兒的豐富想象奠定基礎。在《下雨的時候》這節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從故事入手,并學會全新的詞匯,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淋濕、頂著、蹦蹦跳跳,然后從繪本中的一個句式入手:小雞、小雞,快點到葉子下面來躲躲雨吧!教師利用這一句式的練習可幫助幼兒解放大腦,突破認知思維的禁錮,能讓幼兒先通過朗讀,然后再結合生活中的場景進行遷移訓練:什么樣的人來到什么地方,孩子們紛紛展開想象,結合已有生活經驗進行表達,在想象中獲取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認知,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
二、解放雙手:積極嘗試實踐,在繪本中體驗成功愉悅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憑借自身的動作、聲音和顏色來思考的。”陶行知先生也一直強調:“教育一定要讓小孩子能夠有動手的機會。”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解放兒童的雙手,是要讓幼兒能夠有動手的契機,通過認知和行為的雙重作用深化幼兒的認知。
比如《愛吃水果的牛》這一繪本,非常受幼兒喜愛,很多孩子閱讀后都愛不釋手。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不僅看到了這頭牛喜歡吃水果,更看到了這頭牛的勤勞。于是,教師組織幼兒從家中帶來了水果,并模仿繪本中牛的方法來制作水果,整個過程孩子們都忙得不亦樂乎。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感受了這頭牛的勞作之辛苦,享受到了自己勞動的成果,真正走進了繪本的世界。
幼兒的認知和思維與文本之間始終都隔著一層紗,僅憑借思維的認知其實是難以真正融入繪本故事之中的。為此,教師就設置了實踐操作的方式,激活孩子的實踐性思維,真正為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解放眼睛:學會自主觀察,在繪本中學會自主學習
眼睛是生命個體接受全新信息的主要渠道,鼓勵孩子用眼睛進行觀察,就是讓他們通過自主性地觀察積累信息、發現問題,獲取認知和創造的基點。對繪本閱讀而言,我們要在深入細致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觀察,活躍孩子的認知思想。
比如,《鼴鼠的皮鞋車》這一繪本,其中的圖片是非常鮮明的,尤其是那一只始終出現在畫面中的皮鞋,貫穿著整個繪本故事。筆者從這篇繪本出發,抓住“破皮鞋變成皮鞋車”的變化,引導孩子在閱讀這篇繪本時,著重關注“破皮鞋”逐步變成“皮鞋車”的過程。在組織孩子交流分享時,師生之間進行了和諧的對話,孩子在觀察過程中形象感知了變化的軌跡,也進一步認識到了鼴鼠的勤勞堅韌、聰明能干。很顯然,從這個過程來看,孩子已經不再是機械的地吸收,更為關鍵的是發現和創造,所關注的圖片,讓孩子在觀察中獲取了知識,為孩子創造性解讀和發現提供了支撐。
四、解放嘴巴:鼓勵積極質疑,在繪本中學會自主表達
在陶行知理念中,孩子的嘴巴不僅是用來說話的,也是用來質疑的,更是用來表達自己觀點的。我們要鼓勵孩子不迷信權威,敢于表達自己的思考,從而釋放自身的巨大潛能,并在理解的過程中鼓勵孩子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質疑,提倡標新立異,更好地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比如繪本《小黑雞》,針對繪本中“小黑雞獨自一人離開母親,來到森林里”的情節,教師進行追問設置:小黑雞離開了自己的母親之后,可能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盡情地表達:可能會被大灰狼吃掉、可能會在樹林中發現各種各樣的蟲子……隨著想象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多,不同意見的孩子也就越多,他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此時,教師意識到這正是解放孩子嘴巴的極好契機,就引導幼兒進行了一次辯論,將自己的發現和思考表達出來,而支撐他們的理由都源于繪本的細節,需要孩子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獲取。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先利用一個想象性問題,打開了幼兒的話匣子,釋放了幼兒的思維,并鼓勵孩子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仔細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最真實、最原始的信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正是教師富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幼兒有了更加通透的把握,在文本所包含的世界中進行想象與實踐,在解放孩子嘴巴的基礎上,提升孩子們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解放時間:落實主體地位,交還學習權利
很多教師因為沒有認識到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常常將孩子控制得非常僵硬和死板,沒能落實幼兒的主體行地位。教師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自主的時間,有安排自己的時間和權利,更好地為落實他們的閱讀習慣奠基。
比如,在進行《阿虎開竅了》這個繪本活動時,教師沒有帶領孩子一頁一頁地閱讀也沒有讓孩子進行所謂的逐句閱讀。而是設置了一個相對統領性的問題:阿虎在開竅的前后有著怎樣的變化?讓孩子帶著問題自主閱讀,將更多的時間完全交還給幼兒,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閱讀,這樣他們就能從教師設定的問題出發,一路走過閱讀的旅途,發現完全不同的風景,鑄造屬于自己獨特的閱讀風景。
由此不難看出,要尊重幼兒,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要將真正時間給予他們,才能使其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六、解放空間:靈活自主安排,相機有效滲透
孩子對周邊信息的接觸絕不能局限在有限的活動室里,更不能局限在書本中,需要走出活動室、走出家庭、走進廣闊的自然。著名詩人陸游在教育兒子時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從繪本的內容出發,充分鏈接生活中的資源,在擴大幼兒眼界的基礎上,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通過繪本故事解放幼兒的認識空間,讓孩子能夠自主安排項目和順序,豐富孩子的繪本感知渠道,提升繪本閱讀的效益。
還以繪本《愛吃水果的牛》的閱讀為例,很多孩子已經不能滿足于繪本中的水果,也不能滿足于在教室里制作水果制品,為此,教師可帶領孩子們走進果園,尋找繪本中曾經提到過的各種水果。這是蘋果,那是香蕉,還有西瓜……他們議論著觀察著有的孩子在細致觀察中發現了與繪本里相同的描述。有了生活資源的印證和介入,孩子們的繪本閱讀就能朝著更高效的境界邁進。
如果之前的繪本閱讀中,很多孩子只是限定在圖畫和文字的方式來感知水果,那么當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繪本中的水果時就會形成一種心靈的愉悅感。
幼兒是具有鮮活生命活力的生命個體,我們不能對他們有過多的控制,而是要在尊重他們認知的基礎上,巧妙地釋放思維,釋放意識,釋放時空,給予他們自由生長的契機,使其享受生活的精彩,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自主創造力無限地擴大。
【參考文獻】
[1]劉海玲.淺析信息化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和拓展[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10)
[2]桑曉玲.淺談賞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J].陜西教育·理論,2006(Z2)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中心幼兒園,江蘇南通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