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丹
【摘要】幼兒時期的教育關系著一個孩子的發展,對其性格、心理的形成也構成直接影響。幼兒天性愛玩,所以,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游戲不僅是必要的,更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其智力的發育也有積極影響。因此,本文立足幼兒教育,深入分析游戲滲透策略。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滲透策略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同樣是促進幼兒身心發育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育中,游戲的滲透不僅能提高集體活動的趣味性,還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幼兒教育中游戲的滲透策略,旨在提升幼兒教育質量、讓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營造游戲氛圍,提升幼兒興趣
在新教育背景下,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是為了提升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心無旁騖地投身于學習活動中。幼兒是一群年齡在3-6歲的孩子,游戲不僅是他們的心理需求,也是這一時期的教育核心途徑。但在幼兒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并未采取有效的滲透方法,導致游戲無法發揮其教育功能,未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創新滲透策略,營造出和諧、輕松的游戲氛圍,如此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滲透游戲的過程中,為了發揮游戲的作用,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引入游戲,而是要立足于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用一些多媒體手段融入游戲音樂、插入游戲圖片背景,用玩偶介紹游戲規則、活動要求,用一切趣味盎然的手段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先吸引幼兒的目光,促使幼兒主動參與游戲。例如,在創設“小白兔采蘑菇”游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森林》這首兒歌,然后用一些樹葉、花朵、蘑菇道具裝飾教室,打造一個森林仿真環境,然后給幼兒分發兔子的頭飾、服裝、小籃子,給幼兒營造出真實的游戲氛圍。在這一氣氛中,幼兒的游戲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課堂氛圍積極而熱烈,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游戲效果。
在幼兒教育中,游戲的引入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必須注重營造游戲氛圍,給幼兒一個輕松、愉快的游戲空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的功能。
二、結合幼兒生活,發揮游戲價值
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游戲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氛圍,而是帶著一定的教育目的。幼兒時期的教育,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融入游戲時,也必須圍繞“生活”這一主題展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應如何創設游戲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呢?筆者認為,在設計游戲時,教師必須從幼兒的真實生活出發,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在游戲中感悟,從而落實游戲的功能。
任何階段的學習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幼兒教育同樣如此。在幼兒時期,教師要將重心放在培養幼兒的生活經驗層面,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只有基于這一大的教育前提融入游戲才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和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游戲,如餐廳服務、超市購物、角色交換等,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針對餐廳服務,教師可鼓勵幼兒自由組合,給幼兒安排一定的角色,如服務員、餐廳經理、顧客等等,同時給幼兒提供一些真實的場景,讓幼兒在詢問與點餐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針對超市購物,教師則需模擬真實的超市環境,增加理貨員、促銷員、顧客等角色,要求幼兒在購物中強化對數字的認知,懂得用商品價簽上的錢買東西,付款時懂得核對小票,培養幼兒的數算能力;針對角色互換,則要求幼兒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交換身份,使幼兒體會父母的不易,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當然,教師也可以要求幼兒和其他人進行角色互換,旨在培養幼兒換位思考的能力。
總之,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游戲的創設必須立足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如果無目的,不僅無法發揮游戲的功能,也會浪費教育時間。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開設一些相應的小游戲,鍛煉幼兒的生活能力。
三、立足教育內容,培養幼兒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傳統的教育手段相比,游戲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更受教育者的青睞。筆者認為,想要提高游戲的教育效果,教師需要強化游戲的目的性。在過去,一些教師雖然開設游戲,但游戲沒有任何目的性,仿佛只是單純為了增加一個環節而已。長此以往,游戲只是游戲,無法取得教育成效。因此,教師要將游戲和教育內容相結合,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相應的能力,這樣才能落實幼教目的。
游戲和教育內容相結合,不僅是幼兒教育的趨勢,更是發揮游戲功能的最佳方式。筆者認為,通過游戲的融入,不僅能開發幼兒的智力,還能培養幼兒的情感,幫助幼兒在游戲中掌握技能。例如,在開展“剪紙”這類活動時,教師應先激發幼兒的興趣,給幼兒講一講剪紙的發展歷程及藝術成就,讓幼兒逐漸了解剪紙的特征、分類及藝術特色,幫助幼兒掌握剪紙的技巧。然后,開設一個集體小游戲,給幼兒展示一些簡單的動物、人物造型,鼓勵幼兒剪出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或人物等。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也能傳承民俗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游戲不但能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還能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如果教師能將游戲與教育內容相結合,就能更進一步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進自主學習
在開展游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心理需要。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幼兒亦然。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性格、興趣、生活習慣、學習理念,所以,在開設游戲時,教師同樣不能忽略幼兒的個體因素,要盡可能地創新,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這樣能夠激發幼兒對游戲的積極性,鼓勵幼兒參與游戲,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創新,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例如,在引導幼兒認知水果和蔬菜時,如果教師只是拿著圖片或課本讓幼兒自行辨別,幼兒很容易感覺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創新教育方式,用全新的教育手段改革幼兒課堂,而游戲正是應對這一教育需求的最佳方式。與其用單一的理論引導幼兒,不如鼓勵幼兒做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熟悉水果蔬菜的名稱。因此,教師可鼓勵幼兒參加“賣果蔬”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必須準確記住每一樣蔬菜、水果的外形、特征以及名稱等。為了增強游戲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給每一個果蔬“小販”攤位前安排一些“顧客”,小販必須按照顧客的要求裝相應的水果,看看10分鐘時間內誰的生意最好,賣的果蔬最多。當然,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創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售賣果蔬。比如,有的幼兒喜歡先給果蔬分類,然后再售賣;有的幼兒憑借果蔬的外形和氣味記住其名稱,同時還會用小本子簡單記錄自己賣掉的水果蔬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都能全身心投入游戲,不知不覺間便記住了果蔬的相關知識。如此一來,幼兒對果蔬的熟悉度在不斷增強,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鍛煉。
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游戲不僅是教育內容,更是教育手段。在創設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創新,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游戲,這樣才能提高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游戲不僅是為了活躍氛圍,還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在融入過程中,為了進一步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教師必須立足幼兒的實際情況,盡一切可能聯系幼兒的生活,鼓勵幼兒自主創新,實現游戲的融合目的,培育幼兒的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曉云.開發資源材料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J].科普童話,2019(48):164
[2]李瑾.如何在幼兒園教學中有效開展游戲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6-7
(江蘇省啟東市北新幼兒園,江蘇南通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