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如意
【摘要】“互聯網+”下的小學數學智能課堂,可助推學生生成數學深度思維,促生形式多元的高效課堂。信息化智能課堂,以生為本“融合技術”“整合內化”啟智引思,思辨融合,多元驅動多元評價,可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智能課堂;多元驅動;啟智引思
“互聯網+”背景下,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微課、短視頻等多媒體技術應用促生了多種方式的智慧課堂教學,助推數學高效課堂生成,教學方式更多元,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效率更高效。創新高效的數學智能課堂應以生為本,順學而導,遵循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深度挖掘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具體教學情境開發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數學深度思維的生成,并利用信息手段多元評價方式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評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同“有”啟智
有趣:融合信息技術的數學智能課堂圖文聲像并茂,教師通過創設多樣靈活的教學情境,應用豐富的技術手段,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促學生多元思維的生成。例如,“認識射線、直線和角”一課,筆者創設喜洋洋尋寶圖的情境,導入生動形象的直觀信息,學生觀察動態尋寶場景,直觀感知直線、射線和角的特征,接著,設置課堂挑戰活動,將題庫發送到平板終端,學生通過辨別射線、直線、角的特征選擇尋寶路線,趣味盎然的互動游戲帶動了學生的熱情,拓寬了數學課堂的活動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都遵循兒童認知起點和成長經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創造力。例如,筆者執教蘇教版“三角形的內角和”時,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蒙層功能,先出示三角形的一個角,引導學生猜測蒙層遮蓋下的另兩個角的度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隨著學生的猜測,結合數學畫板演繹,步步揭曉另兩個角的不同情況,既引導了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度數”的思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辨析能力。有效:拉弗德教授認為,思維是一個“想象—物質”的混合體,大腦思維通過語言、行動等進行表達。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數學內容的呈現更具體、清晰,結合反饋器、平板等互動工具的使用,教師可以第一時間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從而根據學情適機調整教學策略。比如,執教“百分數的認識”時,課前預設“你在生活中見過百分數嗎”“是否會讀、寫百分數”等選項問卷,通過問卷星對學生進行問卷測評,系統自動生成分析數據,教師了解學情后依學而教、順學而導,創高效課堂。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運用統計圖和方格圖及音頻功能,數形結合,深入交流、感悟提煉百分數的意義。教師利用課堂生成,延著學生的思維走向逐步引導、適時點撥、答疑解思,激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同“能”引思
能做:小學數學教學倡導“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做”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數學意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如“摸球游戲”一課,筆者構建以活動式為主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游戲轉盤、彩球等多媒體素材,學生通過平板終端進行摸球游戲互動,對簡單的隨機現象進行描述,體驗有的摸球結果是必然的,有的則是隨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這樣將學習與活動完美結合,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過程。
能用: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借助信息技術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能讓學生積累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可借助多媒體創設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層層深入地幫助學生厘清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之間的差異,這個情景中字母表示的數是有一定范圍的,從本質上來說,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但當有了生活或數學情境的限制時,比如,表示人的歲數和動物的腿數,它就只能表示范圍數或特定數。
能辨:信息技術助推下的數學課堂,有些難以講清的概念、繁瑣的演算過程、復雜的數形關系,能利用圖像、動畫等清晰地展示出來,直觀呈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猜想,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突破難點,通過課堂生成,師生思維不斷碰撞,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通過幾何畫板軟件模擬演示表面積的展開圖,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知圓柱表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通過動態演示,能直觀形象地將知識發生的過程呈現出來。模擬實際問題情境,創設形式、趣味多樣的數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思考,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多元發展,可促進學生順利探究并解決問題,進而突破難點。教師邊教學邊講解,與學生操作相結合,可引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地思考問題。通過生動的演示,能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重難點。總之,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應從“練習和操練”逐步轉向“豐富學習環境、知識的建構、高級思維技能發展”。簡言之,技術應用的目標應關注促進學習者學習,依學而定。
三、多元驅動
融合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能更有效促進以問引思和以任務導航的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驅動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由具體到抽象逐漸用符號語言表達的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可真正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可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需求與真誠的熱情,步入深度學習。
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教師課件出示若干線段,拋出問題:隨機的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通過平板終端隨機選取不同長度小棒探究操作,發現并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從而激發疑惑,引發學生思考,找準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研究,小組展開討論,從而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長度的關系,滲透建模思想。
教師還可以將課堂學習的知識制作成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學習,查缺補漏,完成分階作業,系統生成詳細的分析報告,使教師清晰明確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根據重難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四、整合內化,多元評價建高效課堂
以生為本的數學核心理念是: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以內部動機為主要動力,教師可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學習前測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活躍學生的探究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應對學生采取多元的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既關注課堂生成,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主要采用言語激勵和書面評語的方式,而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教師可借用多媒體軟件,通過課堂授課助手、班班通app、曉黑板等軟件,給學生送花、累計積分等多樣的獎勵方法,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教師可在手機及平板上下載反饋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結果及數據生成統計表或統計圖,之后詳細分析數據,針對分析結果掌握學生的錯誤率及正確率,教師通過反饋結果可以看到哪些學生回答正確、哪些學生回答錯誤,進而對教學效果做出更加科學準確的評價,并形成系統的學生評價報告,進而將評價報告歸類成電子檔案。信息技術助推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準確、系統和多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技術的使用要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深度融合,要將技術從“教師用”轉變為“師生共用”,從支持教師講授轉變為支持學生合作討論、知識表達等。在這一過程中,利用技術工具促進學生知識生成,并將生成出的知識以圖片、導圖等形式可視化地呈現出來,也是實現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總之,信息化數學課堂需“框架構建,整體推進,全局著眼,局部完善”,觸摸數學學科本質,注重知識的結構體系和數學的認知規律,巧妙融合信息技術,構建新式、科學、高效的數學課堂,從學生學習的生長點出發,解決學生提出的深層次的問題。以學生思維意識培養為切入點,適時適可適宜地因需而制,巧融技術,“同中存異、異中存同”培養學生思維生長的種子,促數學知識的生長,數學思維、思維品質、數學素養的生長、升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通過精心的預設與動態的生成,讓學生參與具有“生長力”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于長江.現代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部級優課設計報告[J].教育教學論壇,2018(27)
[2]劉斌.淺析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觀滲透[J].教育界,2015(3)
(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學,福建寧德3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