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玲
【摘要】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有一部分漢字極易寫錯,對此,教師可以適度地運用字理知識,引導學生識記部件、區分結構、辨別同音字,在理解中巧妙地識記,達到輕松識字的目的。
【關鍵詞】字理識字;識記部件;區分結構;辨別同音字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一部分漢字,學生極易寫錯,多次講評、糾正,還是一錯再錯。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這些易錯的漢字加以分析、揣摩,發現可以適度運用字理知識,巧妙引導學生在理解中識記,達到輕松識字的目的。
所謂字理識字,就是依據漢字的造字規律和理據進行識字教學的一種方法。它能將枯燥的文字符號變成生動的生活圖畫,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
一、運用字理,識記部件
中國漢字是由一個個零部件組成的,如獨體字、偏旁、部首等,只要用心記住這些零部件,字就能唄牢牢記住,不容易出錯。

漢字中,像這樣部件容易記錯的字還有很多,我們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適度運用字理知識,加上聯想、想象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投入學習,在理解中記憶就不易出錯了。而且,這樣形象、生動的學習方式,也會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
二、運用字理,區分結構
根據漢字中部件的多少,漢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只有一個部件,稱為單一結構。合體字有多個部件,根據部件與部件的方位關系,可以分為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而有的漢字,有多個相同的構字部件,在識記過程中容易混淆不清,弄錯了部件與部件的方位關系,結構也就容易出錯了。
例如:學習“落”和“滿”這兩個生字時,很多學生結構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寫成左右結構,有的把“滿”寫成上下結構。究其原因,這兩個字都含有相同的部件“艸”和“氵”,但它們的書寫順序不同,結構也不一樣。“落”要先寫“艸”,“滿”要先寫“氵”。稍一不注意,把順序寫反了,把其中一個部件寫大些,結構就完全不同,成了錯字。我反復講評、糾正,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怎么辦呢?一番思索,我從兩個字的部首入手,運用字理識字法進行教學。
“落”的“艸”表示與植物有關,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秋天到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樹葉是植物的一部分,因此先寫“艸”,下面的“洛”提示了字的讀音,因此“落”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艸”要寫得大一點,蓋住下面部分。“滿”的“氵”表示與水有關,水太多就滿了,從周圍溢出,因此先寫“氵”,是左右結構,右邊的“艸”要寫小一點,給“氵”讓位置。我邊說邊板書,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記住了兩個字的結構。可見,對于這樣多個構字部件相同、結構容易混淆的漢字,不妨采用字理識字法,適當滲透字理知識,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結構自然就區分清楚,不容易混淆了。
三、運用字理,辨別同音字
漢字中有許多同音字,它們讀音相同,但字形、意義不同。在識字中,很多學生分不清,無法正確書寫、運用。例如:在學習一組同音字“墓、幕、暮、慕”時,很多學生分不清。即使采用組詞、說句等結合具體語境的方式識記,依然有很多學生出錯,不知道什么時候用哪個“mù”字。針對這一現狀,我采用字理識字法,利用形旁表義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理解字義入手。
首先引導學生運用形聲字識字法找出四個字的聲旁“莫”,提示字的讀音。然后,分別找出它們的形旁“土、巾、日、(豎心底)”,結合詞語加以識記:墓地和土有關,用“土”字底;幕布和布有關用“巾”字底;暮色和時間有關用“日”字底;羨慕和心情有關用“”(豎心底)。
“跡”的“辶”,甲骨文是會意字,表示用腳在十字路口中行走,本義是走路,與行走、行動有關。作為部首,習慣上稱為走之底表示行走道路等意思名勝古跡是指風景優美和有古代遺跡的著名地方,與人的行動有關,因此用“跡”字。
識字過程中,對于樣容易混淆的同音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形旁表義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理解中識記,采用意義識記,而不是機械地強化訓練。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識字中適度運用字理知識,再加以聯想、想象等方法,不僅能使識字教學變得直觀、形象、有趣,而且能讓學生在理解中識記,既可降低識字難度,又能提高學生漢字書寫的正確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真正達到輕松識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文偉,曾紅.漢字教學常用字形義解析[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8
[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福建泉州永春鵬翔小學,福建泉州3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