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成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已越來越廣泛被應用,把互聯網應用在地理課堂上,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yōu)勢,結合中學生心理特征,構建“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開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和創(chuàng)新學習,優(yōu)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構,切實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展示型翻轉課堂模式;核心驅動;探究展示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地理課堂上教師多使用老“八股”式的講授,教師能從區(qū)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水文、資源、人文等方面展開講授,有條不紊,邏輯性強,但時間久了,學生不喜歡,不少學生誤認為地理知識就那幾條,地圖加簡單推理加死記硬背。慢慢學習熱情就下降,更難達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地理知識豐富多彩,自然、人文包羅萬象,如何讓學生在浩瀚的地理知識海洋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保持學習熱情,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能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驅力,使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隨著移動互聯網已越來越廣泛被應用,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在地理課堂上,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yōu)勢,能從根本性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新手段。筆者結合近年的實踐,提出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構建“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從而持續(xù)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驅力。
二、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的理論依據
展示型翻轉課堂能夠持續(xù)激發(fā)同學們學習地理的熱情,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馬斯洛人的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 ol ogi calneeds)、安全需求(Saf et 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 ongi ng)、尊重(Est eem)和自我實現(Sel f - act ual i zat i 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其中尊重的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wěn)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同學們也一樣,如果在課堂上能夠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個人的能力得到贊賞,將會得到一種高層次的滿足,不斷激發(fā)學習地理的內驅力,使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只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輕松的氣氛,鼓勵同學們大膽探索,大膽試錯,錯了也熱情鼓勵和肯定,同學們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條件下能思維活躍,激情迸發(fā),在地理課堂上給與一個他們展示才華和思維碰撞的機會,他們就會持續(xù)的參與到課堂的探究和協作學習中來,同時還能影響到課前課后認真完成任務,爭取課堂表現的機會。展示型翻轉課堂要求課堂上要留有足夠時間(如20分鐘),使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應用和探索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展示,既符合課標中“學習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知識”的理念,又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同學們實踐力,如筆者在七年級下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一節(jié),設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提出中國應該被列為發(fā)達國家的情景后,讓同學們對“中國到底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展開辯論,我把同學們分為正反相方,同學們可利用平板在互聯網找出最新的數據和觀點,同學們熱情高漲,課堂展示精彩紛呈,辯論過程中把我國最新的科技成果,制度優(yōu)勢,東西部差距,扶貧攻堅,三部走戰(zhàn)略都提出個遍,大大豐富了課外知識和學科聯系,越辯論越愛國,最后教師只作簡單點撥,同學們已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區(qū)別了解透徹,同時產生為中華復興努力學習的情懷。同學們習慣了課堂展示教學模式后,為了在課堂上有精彩的表現,課前預習會更加用功,盼望著地理課的到來。
(二)“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及運用
翻轉課堂( t he Fl i pped Cl assroom )或稱顛倒課堂( t he I nvert ed Cl assroom ),是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翻轉過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使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而在課堂上完成作業(yè)和練習。在課堂上,教師重點講解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并用大部分時間輔導學生進行練習,并對學生的作業(yè)給予及時反饋。翻轉課堂模式的優(yōu)勢非常突出,對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定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使教師能夠得到及時反饋,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翻轉課堂跟傳統(tǒng)課堂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是把部分學習時間前置,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同時使教師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二次備課,課堂上有更充分的時間反饋和評價,但它對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假設前置學習不夠認真,課堂效果反而因課堂上的學習零碎化變得更差,因此在筆者提出的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來提高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一般翻轉課堂模式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展示型翻轉課堂側重點更加突出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探索的交流和展示功能。使課堂上的交流展示成為學生地理學習核心驅動力,教學流程如下:
學生的課前學習流程,主要包括閱讀、觀看微課視頻,完成教師通過平臺發(fā)布的適量訓練題等,屬獨立自主學習,基本上解決了教學目標中的知道、理解等層次的目標要求,針對班級學生學習基礎差異適當分層布置小量拔高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實行二次備課,課中教學流程可首先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和評價,使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針對性,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實踐和運用層面的知識點,對重難點和應用層面的知識點創(chuàng)設情境,把問題轉換成有趣的情境探究題,課堂上使學生對個人或小組探究成果能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地理課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以借助平臺讓學生上互聯網查找收集和整理所需資料,然后分組分析、討論和展示,打造地理課堂特色,給孩子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互聯網上面有最新的資訊和數據等,往往比教科書上的內容要新,只要教師能結合實際,會比較容易聯系教材知識點把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從而激發(fā)同學們持續(xù)參與課堂的熱情和動力。以長江一課為例,首先筆者利用平臺預習功能讓同學們在家觀看優(yōu)秀精美的微課,并完成相關訓練,解決了基本知識點,并為課堂上的實踐和應用打下基礎。教師再通過檢測反饋開展二次備課,課堂上教師講解有的放矢,有充分的時間創(chuàng)造情景探究,讓同學們以政府官員、水利部、環(huán)保工作者、旅游者、記者等角色對長江上中下游進行考察,從不同角度分析長江的治理與開發(fā),同學們課堂上借助平板在互聯網上分工合作快速搜索匯總,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等,最后形成考查報告交流展示,探究與展示過程中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區(qū)域認知能力,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觀,充分體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不能達到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始終保持高漲。
移動互聯技術深入和應用到教育領域,為豐富和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展示型地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提出,為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和創(chuàng)新學習,優(yōu)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構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楊雪芳,常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7(04)
[2]李永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國旅游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78
(佛山市順德區(qū)容里中學,廣東佛山52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