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人工智能作品 版權歸屬 保護
作者簡介:楊柳,江西財經大學碩士,景德鎮陶瓷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62
所謂的人工智能就是以研究、開發用于拓展、延伸以及模擬人的智慧的一種應用系統、技術、方法以及理論的一門新興學科。伴隨著人工智能學科的理論以及技術不斷的發展,現代服務、制造、醫療、交通、安全、金融以及軍事等多方面已經開始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工的效率以及精度,國際層面上開始高度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能夠應用在傳統的技術領域中,甚至已經開始向散文、詩集、劇本、小說以及歌曲領域方面涉獵。2018年,第一步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的歌曲《我知我新》問世,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對我們生活中的多個領域產生影響,顯露出了其自身龐大冰山的一角。人工智能作品的出現開始對以往作品只能由人類創造的模式造成沖擊,新興的科學技術開始對法律產生影響。若人工智能作品存在一定的市場價值,必將引起人們對其作品的歸屬權產生爭議。因此,本文就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權歸屬問題作出研究。
我國是否賦予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的權利呢?單單就現階段的發展實際情況而言,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在某些方面開始出現類似人類的特點,但是對民主主體的傳統理論形成挑戰還尚未達到,我國現階段仍然將民事主體傳統理論作為主導。首先,在我國,民事主體必然是能夠承擔民事責任、負有民事義務并且享有民事權利的人,主題意義上的人應當具有是具有自認屬性的人以及法律擬制的人。在我國民事法律關系中處于一種客體存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在法律上依然將其定位為物品,這里所說的物品就是指在民事法律體系中,沒有對應的權利主客體,難以轉換彼此之間的法律地位,權利的主體不能是權利客體,權利的客體可不可能成為權利的主體,只能是一種法定支配權的對象。我們要承認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必將取代人類從事的相關活動,但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終究不能行程自我意識,人類預先設置的算法依然是決定其創作的根源。其次,人工智能人還沒有具備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當人工智能機器人因為侵權或者是違約所需要承擔責任的情況下,還是需要其主體來承擔。最后,站在人格權的角度上來講,只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才具備尊嚴,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更是整個社會關系中人類占據主體的基本前提。只有人類才會進行評價于反思,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人工智能機器人與人類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此。因此,人工智能機器人無法成為我國法律中的民事主體。
雖然嚴格意義上講人工智能作品并不能作為我國法律范圍內的一種民事主體,同時針對人工智能作品歸屬權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還需要對權利歸屬的確定、作品獨創性的判定以及作者的界定等多方面問題進行考量。但是,我們站在市場公平競爭需要、歸屬權制度系統發展、技術創新以及利益平衡精神等多個方面而言,很有必要對人工智能作品的歸屬權進行保護,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并且對文化產品進行補充的基礎。
歸屬權是歸屬權法對創作人專有權利的一種保護,壟斷性以及排他性是其基本特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私權”。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實現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廣泛傳播知識與信息以及保護科學、藝術以及文學作品作者著作權是歸屬權的立法宗旨。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歸屬權法確立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代表社會公眾的利益,更是實現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利益平衡地必要手段,不論在什么情境下都應當管著這樣的理念以及原則?,F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與文化產業開始出現融合,甚至開始出現了很多由人工智能技術創作的美術作品、書法藝術以及音樂作品等等,現代人們豐富的精神需求被充分滿足,文化市場的繁榮被充分的激發。因此,保護人工智能作品歸屬權十分必要,是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以及文化產業不斷發掘的必要手段。
(一)人工智能按照預定程序設計程式化作品的歸屬權
現階段人工智能所創作出的作品大多還沒有編程者的預設算法構架,尚未達到能夠進行獨立創作的階段,主觀能動性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在進行創作過程中十分缺乏的因素,人的參與或者是干預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創作作品的基本條件。而人工智能作品的獨創性僅僅是針對現有的算法以及數據進行排列組合,編程者的主觀意愿仍然能夠主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創作,編程者所賦予的算法和數據決定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創作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算法以及數據依然是人工智能作品的關鍵,只有借助計算機的程序設計人工智能作品才得以實現。在這個過程中,編程者為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或者是輸入特定的某種程序,固定的情感表達、固定的其實方法以及固定的個性,人工智能機器人根據這種特定的設計進行相關的篩選并創作出作品。這種人工智能作品的創作其實還需要編程者貢獻的創造性勞動以及智慧,甚至可以說這種人工智能作品的創作相較機械性。例如:一些智能作曲網站,歌曲的長度以及歌曲的風格都由人工設計,人工智能技術知識負責譜曲,這種類型的作品如果滿足最低限度的創造性以及獨立創作這兩種基本要素才可以被認定為作品,那么編程者則可以作為直接的啟動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然人,因此其具備人工智能創作物的著作權是十分合理的。但是,編程者采用合同等方式將權利轉交給他人我們也應當充分的尊重這種行為。
(二)深度學習之后的人工智能自主完成作品的歸屬權
當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脫離數據輸入的初級階段之后,其可以在一定的算法引導下,結合自身的深入學習篩選數據并進行分析和加工,隨后進行復雜的運算,采用獨特的技巧以及方式進行較為自主的創作。在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人類的參與程度較低,與之前機械式的算法輸出相比較,這種經過深入學習之后的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一些控制以及辨認的能力,在不同的環境下可以對自身的創作內容進行轉變,因此這種模式下的人工智能作品具備很強的個性。經過深入學習的人工智能能夠對人類腦神經的構造進行模仿,可以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經過自身的不斷訓練和對大數據的比對得出數據的關聯性,隨后采用模擬人類大腦的方式對數據的排列組合進行重新確定。這種深度學習模式下的在創作,能夠再現人類的思維模式。例如,網絡中常見的美圖軟件,深度學習之后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將照片分類為立體派、印象派以及抽象派幾種風格?,F階段人工智能作品與自然人創作的作品的界定標準逐漸模糊,人工智能作品顯然已經達到了一種全新的高度。站在表面上看,這種模式下人工智能作品的創作已經基本上脫離了人類的干預,但是實質上這種模式下的人工智能作品并沒有完全脫離人類的參與。人工智能作品畢竟沒有人類的情感以及作品,創作的本能是人工智能技術并不具備的,雖然在人工智能數據篩選以及建模的過程中人類并沒有參與,但是人工智能在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人類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訓練者,人類將經過自身篩選的規則以及標準傳達個人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才能夠在海量的數據信息中篩選出有效的信息。這種作品從根本上意義上來說并沒有真正脫離人類的主導,因此,這種人工智能作品的歸屬權應當歸屬于對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的自然人以及使用者較為合理。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作品的歸屬權的判定過程中可以采用創作者原始取得,有關投資者可以通過法律或者是合同等約定方式繼受獲得歸屬權的模式進行確定。本文中所提取的人工智能作品歸屬權意見相較符合人工智能市場發展的客觀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人工智能設計者的權利,希望能夠對未來人工智能作品歸屬權的判定起到參考作用。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出現不僅僅能夠對人類的生活以及生產方式產生影響,同時也為法律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诂F有的民事法律體系,人工智能機器人還被視作一種權利的客體,更是一種法定支配權的對象,尚未達成成為法律主體的條件。在定性人工智能作品的過程中,作品是否具備充足的獨創性是判斷的核心,換而言之就是作品中是否包含最低限度的創造性以及獨立創作的基本條件。我們都應當逐步建立一個能夠把創作者當做主體,將投資者當做其次的歸屬權界定模式,逐漸形成科學的人工智能作品歸屬權判定機制,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懷印,甘競圓.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歸屬問題研究——誰有資格放棄《陽光失了玻璃窗》的版權?[J].科技與法律,2019(3):34-41.
[2]林倩珊,林少東.人工智能創作物可版權化及權屬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89-93.
[3]李偉民.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在著作權法的正確定性——與王遷教授商榷[J].社會科學文摘,2018(7).
[4]王文亮,王連合.將法律作為修辭視野下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可版權性考察[J].科技與法律,2017(2):60-66.
[5]李揚,李曉宇.康德哲學視點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問題探討[J].法學雜志,2018,39(9):49-60.
[6]趙麗,方凱倫,冀瑜.人工智能創作物的可著作權性及其權利歸屬探析[J].今日科技,2018,467(10):64-66.
[7]劉強,彭南勇.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權問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5-44.
[8]張新新,劉華東.出版+人工智能:未來出版的新模式與新形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視角[J].科技與出版,2017(12).
[9]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5).
[10]王遷.論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在著作權法中的定性[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