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
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技能型人才呈現越來越短缺的趨勢。通過改革教育與培訓體系,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化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寧波建設工程學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堅定理想信念方面下足功夫,以融入積極心理學和“希望感”理論的HOPE(希望)生涯教育模式為切入點,提出辦“正心明道,成德達才”的正“心”教育。以實現“正德心、正學心、正匠心、正創心”的目標,同時著力營建濃厚的德育氛圍,構建發展課程,密切校企合作,培養具有生涯適應力、希望感和工匠精神的創新技能型人才,為現代化強國發展戰略貢獻綿薄之力。
創新德育模式,培養仁德之心
德育教育的好壞,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是一個人養成良好習慣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教育?;诜e極心理學和“希望感”理論構建的HOPE生涯教育模式是一種新的德育敘事美學,其核心是培養仁德感恩之心,把希望的種子播進學生心田,為每一個中職生鋪就一條明亮、廣博、向上的希望之路,這是正心教育的“基礎環”。
HOPE希望感德育模式的構建是一種關注、發掘學生積極品質,幫助學生發展職業技能、規劃人生發展、獲得幸福感和希望感的積極進取的德育文化氛圍,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包含積極體驗、職業規劃、正向關注、環境支持四個方面。學校實驗測評顯示,HOPE希望感德育模式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希望感、幸福感、心理復原力,密切人際關系,提高學業成績,重構內驅動力,使具有不同需求的個體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潛能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
探索實踐課改,強化課程建設
作為國家重點職校、浙江省改革發展示范校,學校在培養學生博學的基礎上將匠心作為正心教育的“關鍵環”。以課程改革為契機,突破三級課程界限,搭建校本化課程體系,依托優勢課程群實現專業間的融通,引導學生“學正業勤”。
學校按照“大類入口,分類選擇,多元出口”的課改總思路,探索形成“專業+”三層八維課程體系。“八維”即職業技能、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信息應用;三層即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側重專業課程建設,以“發掘亮點——引發興趣——發展特長——展示風采——增強自信——完善自我”為出發點,構建體藝型、學習型、專業型、公益型、創業型主題活動課程體系,側重學生日常興趣的引導。目前已創辦社團26個;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開設菜單式實踐體驗課程體系,全面提升中職學生核心素養。
探索資源共享,開展校企合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來,學校不斷探索以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為主體、教育專業鏈與企業產業鏈分層融通,最終實現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文化共融的“雙元分層交融”的產教融合模式。作為全國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學校側重培養學生具有一顆工匠之心,專注、執著,對產品精益求精。師徒結對和引企入校是形成高成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學校與象山縣建筑行業協會聯合40多家象山中小建筑企業共同組成“校企共同體”,探索“工學結合”“做中學”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知”與“行”的有效結合;學校引企入校,創建“實景訓練和虛擬仿真信息化訓練相互配合,土建、裝修、設計、施工一體化,廚衛、智能家居安裝一體化”的現代化建筑實訓中心,開創了學?!叭?、全程、全員”的“校企一體、工學結合”辦學新格局。
培養創新能力,開拓雙創教育
中國要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格局中占據主動,就需要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大眾創業和創新,未來的人才也一定是集新藝術、新工科、新商科于一體,能夠協同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創新能力是未來技能人才更重要、更需要的一項核心素養,唯有具備一顆“創心”,才能做到持續“創新”。
學校搭建“寧建集市”雙創展示平臺,定期舉行“創新創業項目展示”、創業“金點子”大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展示創業想法,激發學生創業意愿,檢驗雙創教育成果;學校與至高數字媒體工作室等11個校內學生小微企業,以及至高建設監理公司、至高建筑材料檢測中心、至高廣告公司、海藍教育旅行社等多個校辦企業聯合創建“至高創新創業園”,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練兵場”,搭建孵化平臺,有效解決了創新創業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脫節的問題。
學校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素質為基礎,以增強技能為重點,以HOPE生涯教育模式為切入點,構建了使受教育者逐漸形成內在德行美和外在氣質美、言行美的正心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仁德之心、博學之心、工匠之心、創造之心。歸根結底是要回歸教育本原,讓每一名學生“立起來”,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精彩人生,同時為現代化強國的人才培養戰略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建設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