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劉欣 劉彩玉
美國國務院22日以“政府宣傳機構”為由,宣布把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新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4家中國媒體在美機構列管為“外國使團”。至此,已有9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列管為“外國使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3日表示,這是美方赤裸裸對中國媒體政治打壓的又一例證,將進一步嚴重干擾中國媒體在美開展正常報道活動,也進一步暴露出美方標榜的所謂新聞和言論自由的虛偽性。
根據美國《外國使團法》,被列管為“外國使團”的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將被要求向美國國務院提供其工作人員名單,包括姓名、年齡和住家地址,并且在人員調動時要通報更新名單。這些機構還必須獲得美國國務院的批準才能在美國購買或租賃任何房地產。
趙立堅23日表示,我們強烈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意識形態偏見,立即停止和糾正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錯誤做法。否則,中方將不得不作出必要、正當反應。
“美國‘恐中癥進一步加強了。”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副總統彭斯曾提到并夸大中國媒體在美國的影響力,中國媒體的報道影響力確實在擴大,但同時中國媒體也是在按照國際媒體標準客觀報道,“但越是客觀,美方越恐懼,尤其是今年中國媒體在疫情報道中講了美國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細節。美國政客中一些人對自身制度失望,但他們也不希望看到有效率、有治理能力的中國,因此他們覺得改變不了政府,至少能限制中國媒體。”
呂祥表示,美國的傳播一直以來都是“放大美國的聲音,阻隔特定信息”,通過“外國使團”這個辦法阻隔信息,只是階段性目標,“今年是大選年,不確定性因素很多,甚至可以說現在是中美關系不確定性最強的時候。”
3月17日,針對美國將首批5家中國媒體在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中國外交部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5家美國媒體向中方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信息等書面材料,并要求年底前記者證到期的美籍記者10天內交還記者證。呂祥認為,針對美方的新一輪舉措,中國應當繼續反制,比如對等限制美國記者和新聞機構的規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應維持人道主義的底線,就疫情與美國民間開展人道主義合作,保持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
環球時報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