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6月23日文章,原題:這是中國企業去日本的理由日本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陷入)被稱為“失去的20年”,加之日本市場一直以來技術壁壘高并且對產品要求嚴苛,使一些關注當地市場的中國企業望而卻步。近年來,中國企業進入日本的步伐明顯加快。
目前,中國科技部指定的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的五大運營企業(阿里云、騰訊、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科技)齊聚日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軟件信息處理與數據管理的云業務領域積極布局。早在2006年進入日本的百度主要提供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及服務,并于2018年聯手日本軟銀旗下公司開展自動駕駛汽車試驗。2016年注資日本語音技術公司的科大訊飛意在開拓智慧教育市場。商湯科技在日本茨城縣打造了名為“AI·自動駕駛公園”的自動駕駛汽車專用測試基地,并與本田汽車開展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中國的智能手機、游戲、App等領域正逐步被日本年輕人接受。中國汽車行業企業雖然已陸續進入日本,但是在日業務依然以研發和貿易為主。日本有豐富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資源,隨著中國國內研發成本的上升,日本工程師的薪酬水平也逐漸被中國企業接受。
2019年訪日中國大陸游客為95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消費模式也從“商品爆買”開始向“事物體驗”轉變。日本提供無現金結算服務的商家逐漸增加,為中國電商企業開拓日本金融科技市場創造了環境。▲
(作者為日本瑞穗銀行法人推進部主任研究員湯進)
環球時報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