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宗澤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雙方認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中美關系因為貿易摩擦而下滑,中美之間諸多的對話機制被束之高閣,新冠疫情暴發不僅沒有成為中美攜手合作的機會,反而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增添了中美關系的新裂痕。在中美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之際,此次對話格外引人注目。中美關系并沒有既定的腳本,劇情注定跌宕起伏,懸念不斷,但中美關系每一天都是新的,需要新的敘事,突破歷史窠臼。
“冷戰的山腳下”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讓人牽掛的,恐怕就是國際聚光燈下的中美關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演進,中美關系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雙邊關系范疇,承載了豐富的全球意義。如今它再次來到一個新的關口。兩國歷史與未來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密碼?能否破解?
中美關系的劇情沒有不可能。有人稱當前的中美關系可能是自建交以來最壞的時期,既回不到過去,又看不清楚未來,對此感到悲觀。競爭、對抗、脫鉤、新冷戰等語匯成為中美關系的重重標簽,從開始的難以置信到現在越來越習以為常,見慣不驚。中美關系的開拓者之一基辛格去年底曾說,中美已經到了冷戰的山腳下。“中國和美國的體量超過蘇聯和美國”,他說,“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我們也是,因此我們在世界各地注定會彼此踩到對方的腳。”
還有觀點認為,“競爭”已經無法涵蓋當前的中美關系,“新冷戰”又太夸張。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蘭普頓認為,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來之前,人們對美中關系要有更現實的期待。蘭普頓說,“我們甚至不能在一個會殺死我們所有人的(新冠)病毒上進行合作”,“競爭”這個詞并不能準確描述目前的美中關系,兩國關系現狀可以用“對抗”來形容;本屆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爭奪性的,試圖全面維護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中關系正經歷戰略、教育、文化、外交和經濟領域的全面對抗,兩國都必須認真對待沖突的可能性。
事實上,中美關系之變在于美方試圖重新單方面定義中美關系。201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1月《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概要》均表明,美方要運用美國的力量威懾和制約“企圖構建與美國價值觀及利益對立的世界”的兩大“修正主義國家”——俄羅斯和中國,將中國鎖定為“競爭對手”。自此,戰略“競爭”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詞。盡管美方辯解說,“競爭”并非遏制,有意與冷戰時期對蘇聯的遏制政策拉開距離,但仍難以掩飾將“競爭”作為對華政策的背景板時,“合作”已經被邊緣化。
時代在進步,世界在變革,今天的美國已經判若兩人,其對華政策的大幅轉向,并非一場意外。眼下的美國處于喧囂的大選季,選情與疫情、經濟衰退、高熱不下的反種族主義抗議運動等疊加混雜,美國變得越來越失落、敏感、多疑、憤怒,需要對外找“出氣筒”,轉移國內壓力與矛盾。盡管中國想遠離美國的政治,但美國有人卻出于種種目的強行引入中國議題,讓中國成為萬能的“替罪羊”,如今“攻擊中國”“敲打中國”成為公開的秘密,而中國被迫承受美國政治斗爭的連帶傷害。
“有原則的現實主義”走不遠
特朗普上臺以來,推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外交。2017年9月,特朗普在聯大“首秀”發言中強調要奉行推進美國利益、以結果為導向的“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外交。特朗普講話中21次提“主權”一詞,強調美國也是“主權國家”,有自己的利益,因此“美國不能單方面付出”,要求其他國家分擔責任。《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認為,“美國優先”的國家安全戰略由“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指導。這表明,此屆政府要精算美國利益的得失,不能做“吃虧”的事。美國認為多邊機制不利于維護自身利益,也有損主權,退出多邊機制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主權。2018年9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二次在聯大發表演講,大談反對全球主義理念,卻無人喝彩。美國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刻,對世界衛生組織以“斷供”相逼,其豪橫的背后是:誰出的錢多就得聽誰的。簡言之,“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核心就是以“美國優先”為準的“橫行自由”。
白宮今年5月公布的《美國對華戰略
報告》稱,美國幾十年來的接觸政策并沒有使中國變得更像西方民主國家,華盛頓將秉持“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對中國采取競爭性政策,應對中國挑戰。該報告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如出一轍,蓄意歪曲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戰略意圖,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妄稱中國在經濟、價值觀和國家安全三大方面對美國發起強烈挑戰,并以此為借口,鼓吹繼續對中國采取全方位施壓的強硬政策。華盛頓一些政客為了推卸責任,將疫情污名化、病毒標簽化,正因如此,疫情危機使中美關系雪上加霜,加大了中美之間的矛盾,成為所謂“大國競爭”戰略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與中國主張“和而不同”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素有“傳教士使命”,總想要改變別人。美國此次對華政策的大變臉,原因就是美國發現過去幾十年的接觸政策“沒有改變中國”,因此妄圖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來“改變中國”。有一種看法認為,美國退出不喜歡的多邊機制是為了拉上盟友、合作伙伴重組新的群,重構一個反映“美國優先”的自由與開放的國際秩序。事實上,多邊機制曾是中美之間的重要緩沖地帶,美國“退群”會導致中美關系的緩沖地帶逐漸消失,雙方轉圜回旋的空間收縮,客觀上增大了中美打交道的難度。也有人擔心美國一味追求“脫鉤”,其后果將使中國加快另起爐灶的步伐,反而削弱美國影響中國的杠桿。
總之,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織,中美也不例外。不論美國是否衰落,但中國在崛起,而一個更強大繁榮的中國能為世界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答案。試圖將中美關系推向“新冷戰”,無異于在制造更多問題,開歷史倒車。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慘烈的方式告訴每一個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疫情后的世界路在何方,將取決于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兩種秩序的角力。▲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