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詳細分析了潘集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問題;對策和建議;潘集區
中圖分類號 F3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09-02
淮南市潘集區是農業大區,近年來全區大力發展優質糧、精細菜、豆制品和養殖業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現代農業發展較快。但是潘集農業仍然存在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規模不大、品牌不響、亮點不多、創新不夠等問題,正處在粗放生產向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轉型的艱難過程中。從中央政策導向和外地先進經驗看,解決轉型過程中的這些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推動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優質資源向園區集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生產形式、組織形態和利益分配模式,形成功能多樣、高效生態、產業融合、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因此,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潘集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的重要突破口來抓,堅持問題導向,創新舉措,真抓實干,通過提升農業產業園整體水平,推動園區實現“生態園、科技園、加工園、流通園、觀光園”綜合功能,帶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1 潘集區現代農業園發展現狀
目前,潘集區已建成市級以上各類園區7個,其中省級以上綜合性園區2個,即高皇6666.67hm2現代農業示范區、架河2666.67hm2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國家級及省級蔬菜標準園2個,即許家崗國家級蔬萊標準園、聚和省級蔬菜標準園;市級特色精品農產品示范生產基地3個,即亞鵬盛農酥瓜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鑫農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許家崗循環生態園;另有各類特色園區6家,即創大農業生態園、武廟休閑觀光園、后湖生態園、平圩林場田華立桃園、泥河瓦房桃園、張崗萬頃葡萄園等。園區內共有各類規模農業企業1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其中后湖生態園、東辰生態園被評為3A級風景旅游區。通過2年多的發展,生態園已初見雛形,示范帶動效應初現。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發展規劃欠缺 目前潘集區還沒有全區性的農業發展總體規劃。農業園區發展的專項規劃更是欠缺,導致發展方向不明確,定位不清晰。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還處于規模小、布局多、品種亂的自主發展狀態。
2.2 科技支撐不足 現有的農業園區中科技成果轉化的比例不高,科技合作渠道不多、層次不高,目前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酥瓜戰略聯盟,但酥瓜特色實驗站建設進度緩慢,與安徽農科院、淮南師范學院合作項目偏少,合作對象還僅局限于安徽省內。2002年機構改革后,全區10個鄉鎮、1個街道沒有農技站,農業科技人才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3項科技經費用于農業發展的嚴重不足,導致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沒有完全建立。
2.3 資金投入偏少 政府在園區的投入主要依靠國家3項資金,但因項目整合、資金捆綁不到位、使用不充分以及地方政府支持能力有限,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導致基本無資金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如省級高皇現代農業示范區,申報成功已4年,僅獲得省級項目資金300多萬元,區級無力投入。項目資金杯水車薪,造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2.4 產業化水平低 目前園區內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42家,但各龍頭企業的規模均不大,輻射帶動力不強,農產品粗放加工,附加值低,畜禽、水產品、果蔬等農產品加工尚處于空白狀態。2017年1~7月份實現產值僅15.58億元。
2.5 土地流轉困難 大面積土地流轉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必要前提。但需要擴大規模的園區經營者難以找到合適的流轉土地,不是太分散就是面積小,雖然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在逐年擴大,但“散亂小”的現狀仍未能根本解決,加之流轉費用高,最高達到24000元/hm2,導致園區所需整片土地無力流轉,難以集中成片形成規模。同時潘集區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也制約了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
2.6 發展后勁乏力 園區特色不足,同質競爭較多。一些經營者把園區等同于生產基地建設,缺乏清晰的發展思路,種植的只抓種植,養殖的只抓養殖,產前產后涉足少,加工流通等產業鏈條建設謀劃少,輸出的多為初級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低,科技服務跟不上。加之與市場銜接不夠緊密,市場營銷方式單一,管理方式落后,難以形成像成熟園區“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市場優勢,鏈條短,規模效應差,沒有發展后勁。
3 對策與建議
3.1 狠抓規劃引領 結合潘集實際,聘請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統籌考慮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基礎、建設規模和配套體系,制定今后10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規劃,明確總布局和目標任務,做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逐年推進、滾動發展。
3.2 狠抓典型示范
3.2.1 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出臺《關于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對產業帶動強、經濟效益好、社會影響大、市場前景好的園區經營者,實行“一企一給予”最優惠的政策,集中力量扶持做大做強做優。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激勵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園區等級,同時加強項目引導、政策傾斜等措施,重點培育一批國家、省、市龍頭企業,使其在創品牌、擴規模、上水平、增效益上下功夫,發揮其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3.2.2 開展結對掛鉤 實行區領導牽頭和涉農部門掛鉤聯系農業園區制度,每個市級以上農業園區確定1名區領導、1個涉農部門,幫助園區理清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每個掛鉤部門要幫助掛鉤園區積極爭取各類項目。部門負責人要定期到園區現場調研辦公。
3.2.3 完善利益聯接機制 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訂單、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大與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力度,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建立風險基金、制定最低收購保護價、按農戶出售產品的數量適當返還利潤等多種方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雙贏”。
3.3 狠抓特色培育
3.3.1 聚力打造高皇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按照6666.67hm2高皇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加強品牌建設,突出高皇蔬菜主導產業,著力打造1333.33hm2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核心區。建設高皇蔬菜批發市場、冷庫等,努力將高皇蔬菜基地打造成安徽的“小壽光”,引領全區園區發展。
3.3.2 加快平圩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 成立農產品加工園區管委會,加快“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制訂入駐園區企業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園區,引領全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3.3.3 推進各類特色精品園區建設 結合各鄉鎮優勢產業,建設若干個各具特色的精品園區,以園區帶動鄉鎮的現代農業發展。將園區建設納入鄉鎮考核,增加考核權重,對園區建設成效顯著的鄉鎮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對入園項目運營后上繳稅收給予鄉鎮一定比例的返還,引領全區廣泛發展精特園區。
3.4 狠抓科技支撐
3.4.1 搭建合作平臺 政府要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合作,積極與安農大、農科院等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建立試驗、示范、實習、創業基地,建設公共研發平臺,構建“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合作社+科技示范戶”工作機制。
3.4.2 強化人才引進 制定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管理人才、農業技術人員通過技術服務、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方式,領辦、創辦、協辦園區。
3.4.3 培育優良品種 建立農業科研示范推廣基地,培育篩選適合潘集區種植、養殖的名、優、特品種,加大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切實把結構調優、品種調良、效益調高,增強園區輻射帶動能力。
3.5 狠抓多元投入 一要加大財政投入。對新獲國家級和省級園區、國家級和省級名牌產品或商標的,新建鋼架大棚、連桐大棚、智能溫室連片達到一定規模的,區財政應給予獎補。二要加強項目扶持。凡向上級爭取的各類農業項目要向農業園區傾斜、聚焦。高效設施農業項目80%要集中在農業園區。三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綜合運用稅收、參股、貼息、擔保、土地入股等手段,引導社會力量投建現代園區。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開展招商,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向園區建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四要加大金融貸款支持。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加大金融企業對園區信貸投放力度。
3.6 狠抓現代營銷 一要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充分利用“萬村千鄉”市場網絡和潘集電子商務商會平臺,發展“農戶+網店+公司”的新模式,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開展網上營銷,提高經營效益。二要成立農民銷售合作社,扶持一批農產品流通企業,對在區域外建立的綠色食品專營銷售企業或合作社,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要重點傾斜扶持。三要實施品牌戰略,強化農戶和涉農企業的品牌意識。一方面加大現有品牌的整合力度,選擇有特色、有規模、有效益、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的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讓有加工能力的企業進行深加工,統一包裝,進行線上線下統一銷售,切實解決“一個產品,多個品牌”形不成品牌優勢的問題。另一方面開展優勢農產品推介活動,加強品牌策劃、包裝、宣傳等工作,爭取2~5年打造一批全省、全國農產品的著名商標,通過打品牌、創品牌,增強潘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責編:徐世紅)
作者簡介:楊中保(1976—),男,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