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在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以循環經濟法為抓手應對環境問題具有戰略意義。從新時代循環經濟的優勢入手,分析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對解決環境問題的弊端,從而對循環經濟法在我國的發展進行了辯證分析,引出循環經濟法作為特殊的環境法,提出了應對環境問題的選擇舉措。旨在通過完善新時代的循環經濟法,解決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法;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 74-9944( 2020) 2-0141-02
1 引言
循環經濟理念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和漫長的發展歷程,老子哲學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被認為是萬物產生的本體,萬物都統一于道,道家強調對白然規律的尊重。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強調擯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發展觀,改變人類主宰一切的思想,構建“生態中心主義”發展觀。
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興起,世人意識到應摒棄傳統的開環型經濟流程: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實現閉環型經濟流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后者經濟是反饋性的“循環經濟”,特點是強調資源的“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
2 循環經濟法概述及其價值分析
2.1 循環經濟法的環境法屬性
循環經濟法具有環境法的屬性,以下從循環經濟法與環境法的調整對象、法律原則以及法律內容方面進行闡述。
(1)在調整對象方面。環境法調整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產生的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調整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循環經濟法則是在減少資源開發、高效利用資源以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保護和改善環境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由此可得,循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在環境法的調整對象范圍之內。
(2)在法律原則方面。我國環境法理論體現的基本原則有: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原則,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改善相結合的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環境責任原則,以及環境民主原則。循環經濟法的原則一般有:預防優先原則、合理處置原則、產品再利用或資源化原則、清潔生產與經營原則、科學規則與合理開發原則。這些原則與環境法被注入了生態文明血液后的原則精神無本質差別。
(3)在法律內容方面。循環經濟法的內容主要有如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的再使用、廢物再生利用與無害化處理以及可持續消費等。這些內容的理念精神與環境法的一些重要制度理念相同。
從以上闡述得出循環經濟法具有環境法的屬性后,作為特殊的環境法,面對新時代下的環境問題,循環經濟法應做出其正確選擇。
2.2 循環經濟法價值研究
循環經濟法的價值主要通過其存在、性質以及目的實現程度來實現,循環經濟法從立法以及實施現狀出發有其自身價值,這將為新時代下環境問題的應對提供理論和現實的依據,因此,循環經濟法的價值研究尤為重要。
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價值的落實在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從《清潔生產促進法》以及《循環經濟促進法》兩部循環經濟法的代表性法律的實施現狀來闡述循環經濟法的價值。
《清潔生產促進法》首次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該法明確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以實施污染預防、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主要內容,規范清潔生產的法律,成為中國推行清潔生產、落實循環經濟減量化原則的基本法,是中國循環經濟法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法的實施,改變了環境污染“末端治理”的模式,將減少污染物產生排放、污染預防措施貫穿于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如在產品生產階段,充分考慮綠色包裝的準入;在產品的流通和消費階段,嚴格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了推動《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貫徹落實,環保局出臺了《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配套法規制度,地方也相繼制定了地方性的清潔生產法規和政策,這些法規的實施不僅推動了本地區清潔生產的工作,也為國家《清潔生產促進法》提供了價值基礎。
循環經濟法在我國的實現程度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充分體現循環經濟法的價值,其終極價值在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3 循環經濟法應對環境問題的困境
我國循環經濟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目前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仍面臨來自思想觀念、經濟發展、政策制度、法治理念、立法水平等很多因素的制約,循環經濟法應對環境問題陷入困境。
3.1 立法的先天不足
影響循環經濟發展的法治理念滯后。法制理念滯后且未真正確立循環經濟理念的統領地位。其一,《憲法》對于循環經濟的規定模糊不清,循環經濟法制思想未能在較高位階的法律中得到宣示。如《憲法》第9條第2款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該款規定的向心力在環境保護而非發展循環經濟。我國環境保護基本法也未明確提及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其二,環境保護單行法未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仍以污染的“末端治理”為主,未體現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清潔生產促進法》規定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生產和服務企業積極推行和實施清潔生產,推動經濟向循環經濟方向發展,該法針對于“末端治理”有所進步,體現了從“源頭治理”,但其局限性為未轉變到以全過程控制、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的清潔生產上來,循環經濟理念未根植。
3.2 執法的操作性弱
首先,《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循環經濟主干法律,均定位為“促進法”,在我國表現為規范性和執行力較弱的“軟法”,缺乏強制執行力和激勵機制,很難有效實施。
其次,循環經濟法律責任分擔不合理,法律責任落實不到位。循環經濟的發展應該形成“政府支持、部門合力、消費者堅持綠色消費理念”的格局。但目前循環經濟立法對于社會公眾特別是消費者的義務以及責任未作明確規定,使政府、企業、公眾三者分責不均,導致生產和消費環節不能在“全過程治理中”達到良性互動。如《廢棄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消費廢棄物回收類法律法規,難以執行。
最后,循環經濟法配套法規缺失影響其操作性。如《清潔生產促進法》規定了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模式,但缺乏具體配套的實施細則,如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清潔生產的技術與工藝標準、清潔生產獎勵措施等配套制度,這些缺失使得清潔生產難以有效推行。
4 新時代下循環經濟法應對環境問題的制度選擇
新時代下,循環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新問題,國家政府必須創造條件為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而提供制度支撐。
4.1 加快實施環境稅制度
近年來,霧霾在全國大范圍持續發生,表明我國的生態環境面臨威脅。但就目前的環境政策來看,我國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仍停留在超標排放繳納排污費、達標排放則免費的階段,這相當于廢物的排放是零成本,生態補償的成本未被納入。因此,應盡快實施環境稅制度,廢棄物的收稅將會成為循環經濟新的規則。
4.2 加快實施循環經濟的政府補貼制度
發展循環經濟實質是從源頭防止環境污染的基本途徑,從事循環經濟產業的企業,往往會受到外部性的影響。因此,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政府應對以循環經濟發展為導向的企業進行補貼,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例如,對企業固體廢棄物采取環保處理的行為給予補貼,補貼數額優于對廢棄物填埋處理的行為,這樣的刺激機制將會直接減少廢棄物填埋數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4.3 加快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作為廢棄物處置制度,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生產列入強制回收名錄的產品或者包裝物的企業,必須對廢棄的產品或者包裝物負責回收;對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該生產企業負責利用;對因不具備技術經濟條件而不適合利用的,由各該生產企業負責無害化處置。”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比消費者責任制度更適合我國總體收入較低的國情,但目前我國生產者責任制度的適用范圍很小,只有在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等少數領域涉及,我國應拓寬該制度的涉及面,如在輪胎、汽車、家具、餐廚垃圾等量大面廣的產品上,應從城市拓展到農村領域,全面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的生產者責任制度。
5 結語
新時代下,經濟發展進入減速階段,環境保護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考量,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幸福因子,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復雜多樣環境問題的應有之義,用法制視野看待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法作為特殊的環境法應作出其正確選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下,人類的發展,我們絕不選擇“浮士德式的交易”。
參考文獻:
[1]李丹,《循環經濟促進法》施行效果評估分析[J].環境保護部,2012(5).
[2]孫佑海,丁敏.《循環經濟促進法》有效實施的思考和建議[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0(3).
[3]蔣冬梅,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生態化路徑[J].學術論壇,2013(8).
[4]王燦發,李 丹,循環經濟法的構建與實證分析[Jl.現代法學,2007(7).
[5]趙海燕,循環經濟法的環境法屬性探析[J].蘭州大學學報,2014 (1).
[6]陳泉生·鄒燕玲.循環經濟法生態人模式初探[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5).
[7]俞金香,盧 凡,論循環經濟法的部門法屬性[J].法學研究,2015 (3).
[8]汪勁.環保法治三十年:我們成功了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蔡守秋.新編環境資源法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0]金瑞林.20世紀環境法學研究評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1]曲格平.中國環境問題及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84.
[12]王燦發.環境法學課程[M].北京:中國大學出版社,1997.
[13]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李琳(1991-),女,碩士,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圖書館法律問題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