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萍 常宏達
摘要:指出了正確認識城市防災減災工作是我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強調城市防災減災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城市防災減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災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城市綜合防災機構,制定城市防災減災規劃與預警等制度;加強災害研究,加快發展高科技防災減災等對策,希冀變被動的防災為主動防災,從而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城市;防災;減災;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20) 2-0172-02
1 防災減災與城市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1.1 防災減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歷史還未抹去古巴比倫城、龐貝城下的文明輝煌,瑪雅文明消逝的謎團尚未解開,巴黎圣母院的煙霧還未散去,回望過去,不難發現伴隨人類社會歷史前行的,不僅僅是文明、科學技術的愉悅,還有各類災害帶來的傷痕。從電影《泰坦尼克號》到《后天》再到《流浪地球》,這些作品以或紀實或科幻的手法告知人們,在浩瀚宇宙和歷史長河中,人類猶如微塵般渺小。人類作為一枚過客,只有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時不忘災害傷痛,敬畏自然,才可能與自然和諧共處。從某種意義上講,遭受災害是人類成長付出的代價,防災減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1.2 城市防災減災是重中之重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也表明,隨著社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全球受溫室效應影響愈發明顯,由此帶來的全球氣象異常持續惡化,增加了城市中心遭受洪水和風暴潮的危險。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人類星球地圖集》(Atlas of the Human Planet 2018)指出,目前世界70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在發展中國家,城市中心人口急劇增長,尤其低收入國家城市中心人口在過去的25年內增長了一倍,密集的居住模式造成未來人類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自然災害風險威脅。在亞洲,暴露于海平面的城市中心人口總數超過2.5億人;在北美,有1/5的城市中心居民面臨風暴潮[1]。這種由于人口密集、城市膨脹所帶來的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等加劇了城市事故與災害發生的概率與規模;而城市功能的復雜綜合、對基礎設施的依賴以及城市災害鏈所形成的放大效應等問題無疑將增加城市在遭遇災害時的脆弱。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城市防災減災工作,其是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2 我國城市防災減災現狀
我國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另外,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低洼地區約占整個海岸線地區的30%,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國民經濟,集中在低高程的東部經濟帶和沿海地區[2]。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 UNISDR) 2018年發布的《1998 - 2017年經濟損失、貧困和災害》(Eco-nomic losses, poverty 8L disasters: 1998 - 2017)報告中稱,最近20年間全球自然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9萬億美元,共造成130萬人死亡,44億人受傷。中國損失4922億美元,高居世界國家和地區遭災第二[3]。我國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發布的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顯示,2018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1.3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644.6億元人民幣[4]。城市由于人口和財富集中,更使得在遭受到各類自然災害時損失更加嚴重。近年來我國城市頻發的暴雨洪災、2008年中國從南到北的大范圍雪災、2018年的臺風“山竹”等自然災害,給城市經濟發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3 城市防災與減災對策
3.1 加強災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防災減災意識薄弱一直是我國災害受損嚴重的致命因素之一。因此,從2009年起,經國務院批準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用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但筆者在對北京中小學防災教育調研中發現,目前專門開設災害教育課程的學校少之又少,常以一學期一次的安全講座以及疏散演練作為教育載體。學生們參與時往往并沒有真正的緊迫感,多以嬉戲的態度參與,既不能充分認知災害的危害性,也不能深入學習到防災技能,教育效果欠佳。反觀近鄰日本,日本民眾在面對災害時的有序應對,是從小在家庭、在幼兒園、在學校的災害教育中獲取的技能;孟加拉、越南和古巴將災害教育引入學校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這些國家在災害中的死亡人數。因此,我國必須全面加強災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災害教育的價值在于提高全民防災素養、培育防災安全文化、建設安全安心社會。災害教育并不僅僅只是告訴公眾災害來了怎么躲,發生災害怎么辦,而是應該包括災害發生發展規律、防災減災等知識系統,包括針對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教育。通過災害教育,獲取有關防災減災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幫助全民養成積極的防災素養,在災害來臨時,能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3.2 建立城市綜合防災機構,制定城市防災減災規劃與預警等制度
長期以來,城市防災減災工作一直不受重視,許多城市在進行城市管理規劃時考慮防災的內容都顯得不足,造成城市在選址、功能分區、災害預報、救災及災后重建等工作中往往處于管理滯后、信息不暢、堵漏的狀態。城市防災減災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其災害的勘查、評價、監測、預報、信息處理與傳播、防災、抗災、救災、災后重建諸環節環環相扣。如果條塊分割,信息不暢則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通過建立相關的城市綜合防災機構,專門、統一、全面地負責城市防災減災規劃、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戰略判斷,打破部門界限及不同部門的信息壟斷邊界,形成橫向的城市防災減災網絡系統、信息共享的平臺是開展城市防災和減災的重要舉措。同時,還需構建城市危機管理的社會整體聯動系統,積極發揮居民、企業、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聯絡網絡,利用電視、廣播、微信等公眾平臺快速準確向全民提供防災預警等信息。
3.3 加強災害研究,加快發展高科技防災減災
就目前的科學研究而言,對自然災害形成規律的認識還是有限的,特別是對特大災害和突發性的極端天氣的形成更缺乏了解,對準確預測災害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防災減災作為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不僅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支持,從根本上解決所面臨的技術科學難題,而且還要充分利用和推廣各類成熟的科學技術,切實提高工程結構的抗災能力和水平[7]。不僅僅是工程結構的抗災,包括我們整個城市的災害預測等都需要高科技的支撐,例如將飛機和衛星遙感監測、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網絡和現代通信信息技術等廣泛應用于防災減災工作中;通過使用致災因子和脆弱性地圖等評估工具來劃分風險區,設置預警系統,從而及時、全面地掌握重大自然災害演變規律,提高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最大限度的減輕災害損失。
4 結語
我國目前危機管理體系中的組織協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廣大的社會單位以及公眾往往還處于被動地執行和實施狀態。因此,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普及災害預防知識,并明確規定市民、市民防災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的具體責任,變被動的防災為主動防災,將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是一項艱巨而又現實的任務。城市防災與減災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歐盟聯合研究中心.Atlas of the Human Planet 2018[EB/OL]. ht-tps://ec. europa. eu/jrc/en/publication/eur - scientifte - and -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s/atlas - human - planet - 2018
[2]丁一匯.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N].中國氣象報,2009- 12-01.
[3]UNISDR. Economic losses, poverty 8L disasters: 1998 - 2017[ EB/OL]. https://www. unisdr. org/we/inform/publications/61119
[4]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發布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EB/OL]. http://www. gov. cn/xinwen/2019 - 01/10/content一5355888.htm,2019-01-10.
[5]李 風.建筑安全與防災減災[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6]蒙慧玲.建筑安全防火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7]李耀莊.防災減災工程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北京市屬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編號:Xl8186)
作者簡介:馮萍(197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