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區分文本的基礎是文體,先確定文本問題有助于增強對文本的理解。本文主要就小學語文多文本教學“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意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的解決策略來進行探討研究,提出在四種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中落實文體教學內容及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重閱讀理解,忽視文本的歸類及解讀,淡化了文體意識,這都影響了小學生對于文本的認知,導致很多小學生分不清文體之間的區別和特色。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推廣“群文閱讀”模式,更要把握“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原則。
1 小學語文多文本“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意義
小學階段語文開展多文本教學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接觸到不同的文本,形成群文閱讀的效果。在多文本教學中,教師要提前做好對文本的篩選,最好是以同類型、同主題文本為“群文”來組織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由篇而類”形成閱讀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培養小學生的“文體意識”,閱讀時先判定文體,基于不同的文體做好不同的閱讀準備,比如詩歌需要融入更多的情感、說明文則需要理性思維,從而讓小學生能夠將“這一篇”與“這一類”相結合,形成自己判定文體的能力,形成對文章的“圖式”認知,更加準確地領會文本要旨。這樣在寫作時就可以按照寫作要求的文體來組織語言,不再出現文體不清的情況。
2 小學語文多文本“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實踐策略
為了提高多文本教學效率,筆者探索如下四種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下的“分文體”教學實踐策略。
2.1 課文整合閱讀,激發主體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具體自主理解能力,課堂上大多時間都用來講解分析,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然而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理解的空間。在多文本教學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掌握課文整合閱讀教學的方法,并基于此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循循善誘,給學生更多的討論、提問、發言的機會。在開展課文整合閱讀時,教師要堅持“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原則,將同一文體的文章進行歸類,然后組織學生集中學習,打破單篇課文教學桎梏,使學生對每種文體形成“圖式”印象。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燕子》、《荷花》、這三篇課文可以形成整合閱讀教學,這三篇都屬于文質兼美的散文,但是有寫景狀物之前的區別,《燕子》、《荷花》屬于寫物散文、《火燒云》屬于寫景散文,將分屬不同單元的這三篇課文整合到一起來講解,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散文的文體特色、寫作手法、描繪思路、情感表現等,接下來讓學生仿寫一篇小散文也不是難事。
2.2 課文延伸閱讀,拓展閱讀視野
多文本閱讀教學中,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不能只將教學目光放在課內文章中,還可以為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引入課外文章,以形成全面的文體教學模式。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第二單元《守株待兔》是中國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是外國寓言故事,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中外不同寓言故事作出分類對比教學,讓《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狐假虎威》、《濫竽充數》這幾個故事為一組,《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北風和太陽》、《狐貍和葡萄》作為一組,這樣既拓展了教學內容,又保障了文體的統一性,還可以形成中外寓言故事的對比教學,從而增強學生對于同一文體內容的理解能力。
2.3 課外同質閱讀,提升閱讀品質
除了課內閱讀教學之外,在開展多文本教學時,教師也有必要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的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通過課外同質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課外同質閱讀是由教師向學生指定閱讀文本,學生在課下進行閱讀,再在課上進行討論分享的模式,教師指定閱讀文本可以保障學生讀到難易適中、文體典型、內涵豐富的文章或書籍。比如在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的難度有明顯的提升,其中第二單元都是外國探險小說的節選部分,基于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閱讀完成《魯濱遜漂流記》全本,并且每周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2.4 課外異質閱讀,培養閱讀興趣
課外異質閱讀是不指定閱讀內容的模式,目的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書籍來展開閱讀,教師可以基于文體來向學生提供閱讀材料或者是做出導讀介紹,從而讓學生做出更準確的閱讀選擇,以文體作區分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詩歌、散文、記敘文、小說等不同文體,再在其中進行細分,如詩歌下分為我國古代詩歌、現代詩歌、當代詩歌不同板塊,小說下分為科幻小說、歷史小說等,再往下提供書籍名稱、篇名、作者等介紹,讓學生自行開展閱讀。
3 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小學語多文本教學的要求,教師必須先認識到“因文而異,適體而教”的重要性,設計相應的多文本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文體“圖式”認知。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信陽市中小學多文本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小學語文多文本教學實踐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wbyd190118)。
參考文獻:
[1] 例談文本解讀的偏差[J]. 蔡成德,包洪.中學教學參考.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