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摘 要 資產管理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一環,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資產管理在企業管理中逐漸凸顯其重要性。做好集團企業的資產管理,有利于保障各公司的資產安全。本文深入分析TM集團公司在資產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從提升管理理念和人員素質、建立資產內控制度、加強資產信息化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這4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以期加強公司的資產管理,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充分發揮資產的效能,為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 集團公司 資產管理 內控制度 信息化管理 預算管理
一、前言
在社會經濟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集團企業隨之產生。鑒于集團資產多元化帶來的管理困難,資產管理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本文從加強企業資產管理的重要性方面,對TM集團在經營業務擴張發展過程中資產管理暴露出的諸多問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和針對這些問題企業實施了各項改善措施后,提升了公司整體的管理水平、保障了資產安全、高效運轉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我國中小民營企業中正在經歷公司擴張發展和想要提升公司目前資產管理水平的公司提供借鑒和改革的思路。
二、TM集團公司資產管理的特點及意義
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資產按其流動性(即資產的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劃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生物資產和其他資產等。具體包括貨幣資金、長短期投資、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應收和預付款等。
TM集團公司擁有多家下設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公司的經營范圍也不斷擴張,公司經營著大量的資產,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急需引進先進的資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企業資源,提高企業資產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保障資產安全,高效地為集團的高速發展助力。
三、TM集團公司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理念落后,人員素質培訓不到位
1.管理模式跟不上發展要求。公司成立的初始階段,各公司的負責人事無巨細地負責全面管理。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員的增加,原來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用。出現分工不明確、管理職責不清、分工專業化程度低的現象,造成公司資源浪費和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公司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各公司的資金收支未統籌規劃,部分公司賬面資金盈余較多,近期無又投資計劃,而集團內另外的分公司近期因業務擴張較快急需資金,因資金不足而影響該業務的快速發展。又如各公司的固定資產由各使用部門各自管理,因管理不到位,出現資產丟失、損壞和積壓的現象等,這些都集中反映出公司的資產管理急需改進提升。
2.不重視人員培訓。因公司平時只注重工作成果,不重視對公司重要崗位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從而造成公司員工的整體責任心不強,員工的業務技能落后,也不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技能,又因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造成無責一身輕和缺乏創新的動力,從而出現問題后大家就都有責任相互推諉、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現象,造成了公司的財產損壞和丟失的資產無法追究到人的結果,員工的整體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創新精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且執行不到位,內控機制缺失
首先,公司自成立之初制定的資產管理制度沿用至今一直未進行更新完善,原資產制度符合原公司的資產種類和規模,隨著集團公司的擴大發展涉及不同的行業,如今公司的資產種類繁多,資產規模大,各分公司的資產管理側重點各有不同,原有的資產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對公司的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公司的資金安全受到威脅,公司目前急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資產管理制度。其次,公司原資產管理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因為缺乏監督管理,造成制度流于形式,難以落實到位,根本無法起到規范管理的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原資產管理制度適用性不強,另一方面是資產的使用部門就是資產的管理部門,因而出現監督管理的缺失,制度根本起不到應有的管理職能,造成資產管理處于失控狀態,全靠個人的責任心,內控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
(三)資產管理中未實現信息化管理
公司原來的資產管理只在財務管理部門實現了信息化管理,財務軟件中包含庫存管理和固定資產模塊,但各個業務部門的數據還在使用手工表單和電子表格進行數據的傳遞和登記管理。例如,前臺銷售的數據業務員每日將銷售日報表報給財務部記賬,前臺用電子表格登記銷售臺賬,每日需要和財務對賬,如果單據傳遞或對賬不及時,會造成公司的銷售數據不準確。另外,各分公司的資產各自管理,資產的編碼不統一,同一資產登記不同名稱,繼而出現資產的重復采購和積壓,這些問題都反映了集團資產管理對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求。
(四)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未有效結合
因資產信息化管理的不完善造成集團資產存量的統計較困難,公司在編制預算時未能充分考慮現存資產的情況,未合理地對資產進行分配,使企業存量資產的實際分配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從而造成預算的失效或者資產的浪費。
四、改善TM集團資產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管理者對資產管理的重視度和人員的培訓
首先,充分認識到資產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聘請先進的管理咨詢公司,對公司現有的管理體系進行全面的梳理,按公司領導的要求全面提升管理職能,對現有公司組織結構和人員進行重新規劃,按管理的需要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和人員,明確管理責任,使其更符合公司現階段及未來的發展。
其次,通過定期聘請專業的培訓團隊有針對性地對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進行各項培訓,提升公司員工的整體素質,培養公司的負責人和員工對自己人生和事業負責的態度,整體增強公司員工的責任意識,對不盡職盡責的領導和員工要進行處罰,實行優勝劣汰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大量優秀的管理人員。通過合理的激勵措施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員工積極創新并給予獎勵,打造積極向上和健康的企業文化。
(二)完善集團各項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內控機制和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1.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根據集團的實際情況,完善公司在以下幾方面的管理制度:
(1)資金統籌管理制度。建立資金報批制度,各分公司每月末根據下月業務計劃制定資金收支計劃報集團財務部審批,由集團財務統一調配,各公司按計劃使用資金,計劃外的臨時緊急用款必須單獨審批通過后方可支付;集團審計部每月加強對各分公司的資金進行審查,編制庫存資金報告。通過以上方法增強公司的資金管控,確保公司資金安全,高效地為企業經營助力。
(2)應收款管理制度。對公司現有合同進行整理,規范各項業務的應收款賬期,與客戶溝通后實施;公司每月進行應收款分析,對問題客戶及時制定相關催收方案,落實應收款管理責任;重新完善薪酬制度,并將應收款的回款進度與相關負責人、員工的績效工資和獎金掛鉤,提升負責人和員工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集團內各分公司之間的往來賬款,每月對賬后要求當月結清,不得拖欠。
(3)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組織相關責任人和員工進行業務培訓和考核,落實具體管理責任人;對現有各公司的固定資產進行全面盤點,統一分類、編碼和標識;及時編制固定資產盤點報告,對盤盈盤虧資產進行核實及原因分析,制定處罰報告。對需要報廢的固定資產及時報告,經公司領導審批后處理;對長期閑置、使用效率低的資產,在各公司進行合理調配,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加強對固定資產的購進、驗收、使用、維護和報廢的監督和管理。對精密儀器安排專業人員及時進行保養和維護,需要送檢的及時送檢,保證各項設備正常運行;加強固定資產的清查清理工作,定期組織各公司進行全面盤點,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不斷完善管理制度。
2.建立內控機制,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公司成立專門的內控管理部門,制定公司內部審計管理制度,對各公司的財務收支及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審計,檢查公司安排的工作落實情況,達到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改善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審計部每月制定審計計劃報公司領導審批后,按審計計劃或領導的要求組織審計人員對各分公司進行專項審計,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理審計報告初稿,由責任部門的負責人確認后制定審計意見書對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改善措施上報公司領導審批后,按意見書中的改善措施執行,審計部按意見書中確定的執行時間監督執行情況,檢查合格后按規定填寫審計結論報批后存檔。
(三)對公司的資產實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依托原有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基礎,引進先進的符合公司實際管理需求的ERP系統,全面實現訂單、采購、庫存、銷售各環節的信息化管理。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對公司各項資產的狀態、流轉和使用情況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強對資產的統一調配,提高了資產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同時能及時發現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四)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實現有效結合
將預算管理融入企業的資產管理工作中,在編制預算時充分考慮存量資產的情況,避免了資產的閑置和浪費情況,在實際工作中也積極推進預算管理的落實,提高企業各項資產的使用效率,科學合理地分配資產,確保資產服務于各項經營活動,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
五、結語
TM集團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遇到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積極、快速的轉變管理理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強人員的培訓和增強監督管控機制,推行資產信息化管理,以及將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加大了資產管理的力度,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為煙臺天馬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劉淑云.淺論如何加強企業資產管理[J].財會學習,2020(10):225-226.
[2] 石瓊.淺析集團公司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全國流通經濟,2019(33):53-54.
[3] 石勇明.集團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20(08):161-163.
[4] 孫煜昊.資產管理信息化與財務管理發展趨勢分析[J].納稅,2019,13(34):145.
[5] 石楠.試分析企業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有效結合的路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2019(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