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探索高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策略。提出切實有效的科學素養培養優化策略,把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貫穿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熱愛鉆研精神。開發校本科學課程資源。提供學生動手操作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精神。做好課堂內外有效延伸。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素養;培養;策略;探究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潛在的人力資源。對于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來說,他們的科學知識是否得到積累?他們的科學精神是否得到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是否得到提升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去關注的問題,因為這個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國家未來科技發展水平。所以說,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積極開發符合本地實際的校本科學課程,深化課程改革,探索高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策略,切實培養出高素質的科學后備人才。
課堂教學是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主陣地。能否很好地完成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教學任務的關鍵在于小學科學教師。因為只有科學教師的學科素養提高了,他們才能夠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分析本校本班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且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切實有效的科學素養培養優化策略,把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貫穿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教師應該注意哪些教學策略呢?
一、 培養學生熱愛鉆研精神
在進行小學科學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時候,科學與生活老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科學與生活老師要牢牢樹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總原則,從培養學生熱愛鉆研的精神入手。如果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僅僅是以本為本,進行書本內容的講解分析的話,科學與生活老師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教材沒有多少內容可教,不少教師往往一堂課就可以教好幾章。這是為什么呢?仔細去審閱一下現行的科學與生活教材,我們會發現,原來現行的科學與生活教材大都采用情境式的學習模式。一個章節往往沒有多少文字,更多的是學習任務與相關情境圖片、表格、數字、鏈接資料等。所以說,科學與生活老師如果采取以本為本的教法,把教學目標單純地定為應對考試。那么他們當然只要把知識要點劃給學生,交代他們課后背熟就可以了。所以說,一節課教好幾章也就不奇怪了。
前文所述部分科學與生活老師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是毫無益處的。好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從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心理特點具有探究鉆研天性出發,充分利用教材設置的情境來培養他們熱愛鉆研的精神。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植物與環境》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一章節中,關于“溫室”這一知識點的篇幅僅有幾行文字。如果我們科學與生活教師僅限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溫室有防寒、加溫、保濕和控制光線等功能,可以打破植物生產的季節性及惡劣氣候條件的約束,保證植物更好地生長發育”的知識點,那么這個章節的教學就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所以說,較好的辦法是引導了解過關于溫室種植的學生說一說他們對于“溫室”的了解,或者我們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到溫室里,請農民伯伯介紹一下有關“溫室”的實踐知識。這樣的話,學生才會對“溫室”的原理、功能以及一些注意事項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獲得第一手的學習資料,并鍛煉培養起他們的熱愛探究鉆研的精神。
二、 開發校本科學課程資源
只要是認真研究過《科學與生活》教材的老師都知道,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教材編得多好,這些教材總是存在著一個普遍的不足:在地方特色教材上無法面面俱到,或者是在研究的深度上還不夠。當然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這就是無論哪一種版本的教材都要考慮到普適性的問題,無法顧及全國大江南北。特別是像我們福建省沒有自己編寫《科學與生活》教材,而是使用粵教版的教材,這種問題就顯得尤其突出。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就需要科學與生活老師從使用的教材出發,依綱據本,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只有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充分組織發動學生進行相關調查研究,以科學的精神進行探索總結,那么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就是真實的有效的。即使我們的研究成果(校本課程資料)顯得還比較稚嫩,也總算是我們邁出了科學探究的堅實一步。關于校本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撰寫學習成果的方式進行匯編。具體的做法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特長等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比如說讓學習小組的學生去進行水質調查、空氣質量調查、去探究如何有效地進行垃圾分類……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他們通過多種渠道主動求知,相信他們的收獲必定會是豐碩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就得到了培養,科學素養自然也就有相應的提高。
三、 提供學生動手操作機會
有哲人說過:“沒有經過理解的知識,等于靈魂的廢物?!边@句話強調了科學知識是需要通過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究得來的。所以說,在進行小學科學與生活課堂教學的時候,科學與生活老師一定要注意避免老師過多的講解分析,而是要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從教育學角度來說,要想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起學生較高的科學素養,那么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就應該多多創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去自己操作,從中得出具體的數據,發現實驗的現象,獲取直觀的感受與體會。這樣的話,學生才會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獲取真知,并且在全身心參與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培養真正的科學精神。
以粵教版六年級下冊《斜面》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個章節的教學中,關于“斜面是一種簡單機械,斜面可以省力”的知識點其實只有簡單的幾個字。但是這些簡單的文字背后隱藏著非常豐富、精深的知識卻是學生無法單純從字面理解得到的。所以說,這個時候,科學與生活老師就應該把學生帶到實驗室里去,引導他們利用測力器、砝碼、不同角度的斜面來實驗探究不同角度的斜面省力的實際數據,并教給他們如何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再比如說下冊《認識自行車》一課,我們都知道自行車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的許多部位運用了輪軸、斜面、杠桿等機械原理。如果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僅僅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自行車不同部位應用什么樣的機械原理,相信他們會感覺枯燥乏味,也容易混淆。相反的,如果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把學生組織到操場上,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去實地研究一下自行車不同部位應用的機械原理,進行自問自答,相信學生很快就記牢了。
四、 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精神
一直以來,質疑創新精神就是一個國家、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所以說,小學科學與生活老師應該時時刻刻把培養學生的質疑創新精神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引導他們敢于對課本的知識進行質疑,對原有的科學成果進行創新。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我們的小學生只是唯書本的知識是從,不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那么他們就不具備科學的基本精神,他們對于科學的學習與傳承就只能局限于書本的知識。這樣的話,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與科學技能的形成就會受極大的限制,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就不足,關于科學探究的良好的習慣就無法養成。
當然了,期望小學生對書本知識提出質疑,能夠指出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很有勉為其難的感覺,尤其是在科技調整發達以及出版業如此規范的今天。盡管這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棄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學生如果能夠對教材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提出質疑,那么往往就代表他們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最起碼也是他們在某一個地方的理解出現了障礙或者是偏差。所以說,我們鼓勵學生的質疑,即使是學生的質疑沒有推翻教材的陳述,至少我們也能夠解開學生的疑惑。
至于學生的創新精神,那就更加需要我們科學與生活老師大力培養了。這是因為教材的編寫畢竟無法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非常需要對前人的科學成果推陳出新。比如說關于“斜面”的簡單機械原理吧!在這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同學提到他曾經看到搬家公司利用帆布從樓上運送物件到樓下的現象,并因此懷疑這種操作是不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針對這個疑問,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從力的方向、斜面的制作、操作細節入手,相信學生很快就會明白這個現象蘊含的原理。
五、 做好課堂內外有效延伸
就目前小學階段課程總設置來說,科學與生活課程還不是特別的重要。小學階段的科學與生活課程主要目的就在于積累一定的科學知識,懂得科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精神。這也是為什么小學科學與生活課程教學內容還相對較少的原因。所以說,小學科學與生活老師應該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精神上,通過做好科學課堂內外的有效延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關注科學現象,研究科學現象,從而獲取必要的生活科學知識,培養起基本的科學精神。
從目前的小學科學與生活教材來看,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習內容都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更重要的是,教材的編寫意圖其實是注重引領學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因此,在許多章節的學習中,小學科學與生活老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堂的學習出發,把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掛起鉤來,使得這些知識更具區域性、時代感。這樣的話,小學生對于科學的學習就能夠得到深入。他們就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科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從中訓練培養起較高的科學素養來。
參考文獻:
[1]尹敏.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對策[J].考試周刊,2012.
[2]周彥芳.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J].學術縱橫,2012.
[3]周萬忠.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宗旨下科學課教學分析[J].中小學教育,2017.
[4]王紅霞.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堂內外,2019.
作者簡介:
戴俊兵,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東鋪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