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進入工業時代后,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性生態危機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共識。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和諧共生”是我國為解決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提出的。而生態女權主義理論提倡人類應更貼近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維護生態平衡,反對和自然對立,與“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很多契合之處。本文將從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和諧共生理念,中國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以及生態女權主義者對自然的保護四個方面闡述生態女性視角下的和諧共生。借此說明女性在保護環境、創造和諧共生的社會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就依賴自然而生存,最初依賴自然生存,后來試圖征服自然,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和自然形成了緊密的關系。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把自身發展與自然界割裂開來。工業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是人類中心主義,或人類中心論。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生產力水平。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人正以一種強大的力量改變著世界,創造了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物質財富,使人類進入了物質豐富的工業化時代,獲得了物質上的極大滿足。但人們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忘記了“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背叛”了自然,從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自然界正逐步“報復”人類,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而且形勢異常嚴峻。
英國《自然》雜志曾發布刊文表示:科學家們已完成了對2004年至2018年,全球190起極端天氣事件的歸因研究,其中三分之二的案例極大可能歸咎于人類活動導致的地球變暖。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德國哲學家史懷哲也曾說:“只有我們擁有對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p>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
在生態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人類必須要行動起來,為了地球,也為了自己。畢竟地球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需要地球。
二、和諧共生概念
在生態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全球興起了生態文化,形成一個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生態哲學,生態政治學,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生態女性主義和生態神學等等紛紛出現,并批判和超越人與自然“主 - 客二分”的哲學,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這是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核心價值觀重要步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為科學把握、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創新,彰顯了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責任擔當。
“共生”最早出現在生物科學里,德國德貝里 (Anton de Bary)將共生定義為不同類型的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這一定義是狹義的共生,也不包括寄生、腐生等關系。不同種的生物互惠互利、共同生活的模式即是一種共生。人類社會和生物世界十分接近,生物學界的很多規律也可以適用于人類的行為,所以生物學上的“共生”也逐漸被人類用來類比和解釋生物世界外的人類社會?,F代人與自然領域的共生側重動態性的共存共榮、協同發展,是回歸相融的“共同體”。
“共生”一詞不僅可以用在生物學領域,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存在一種平衡狀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當前社會中凸顯出來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因素會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源于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嚴重的生態問題,表現為資本主義的無限追求利潤而過度開發自然而導致的不可再生資源嚴重短缺,而引起的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從我國情況來看,如果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社會問題不能得到解決,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會受到制約,社會穩定也會被危害?!皥猿秩伺c自然和諧共生”表達了人與自然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只有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化解人與自然的主奴關系,從而建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宮長瑞 and 湯婉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很多大家在其作品中也曾生動描繪過。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在其著作《瓦爾登湖》中就曾體現過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他自然觀中還有一個重要方面——生命共同體思想,這一思想是和諧的重要保證。梭羅將自然界稱之為“愛的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形象的論斷,體現了兩者的一體性關系,也表征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和諧共生。
三、女性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生態女權主義
在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屬品,要遵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女性的才華不僅被壓抑,甚至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難以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發展狀況得到了質的變化。女性相關的法律確立起來,女性被擁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參政議政。《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的頒布使女性在婚姻就業發展等方面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女性社會地位也隨之不斷升高。
當今社會,女性是我國人才結構中的重要資源,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歐美等一些西方媒體指出:“近10年來,世界各國女性就業率不斷提高,女性作為消費者、管理者和投資者的價值日益凸顯。女性是經濟繁榮的功臣,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另外,根據一項婦女問題調查:65.5的人認為“女性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和男性差不多,都不錯?!迸栽诰蜆I過程中的趨勢可以更好的看出女性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首先,女性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結業人數不斷增加;女性就業層次不斷提高,越累越多的女性加入到高新行業或大型企業的管理層中;其次,女性在參與經濟活動時所作出的貢獻不斷增大;最后,女性在就業時自主性不斷增強,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尤其是在目前市場就業機制逐步確立的情形下,女性就業途徑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另外,女性在政治活動中的參與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體現了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的文明進步程度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女黨代表、女人大代表、婦聯常執委、政協女委員和廣大女性代表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婦女與經濟、婦女參與決策和管理、婦女與教育、婦女與健康、婦女與法律、婦女與環境六個優先發展領域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
在婦女與環境部分說到:“組織動員婦女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婦女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婦女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能力。促進婦女主動參與節能減排,崇尚綠色消費,踐行低碳生活?!边@也與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相契合。
生態女權主義主張“自然”和“女性”有著天然的聯系。生態女權主義者對“自然”加以關注,原因是他們從分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源頭入手,進而試圖建構新型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解放以及和諧發展。
生態女權主義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蓬勃興起的各種社會運動之中,90年代達到高潮,學界通常認為是一位法國女性發表于70年代的作品為這場運動做了艱苦的文化和理論準備工作。生態女權主義這個名稱首先出現于法國作家弗朗西絲娃·德奧博納 (FrancoisedEaubone) 發表于70年代的兩部作品:《女權主義或死亡》 (Le Feminisme ou la Mort,1974)和《生態女權主義:革命或變化》(Ecologie Feminisme: Revolution OU Mutatino, 1978)。
生態女權主義和女權主義都有強烈的解構主義色彩,女權主義解構的是西方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男女二元對立的文化傳統;而生態女權主義解構的則是西方社會以男性為中心、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傳統。女性與自然有著深刻的統一性,且導致女性與自然受剝削壓迫的根源都是男性主導的社會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所以女權主義和生態女權主義就自然的聯系咋了一起,一起鎮守同一陣地,同時向提倡男性中心的社會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就像德奧博妮所述,只有把女權主義和生態學相結合才能使得地球變“綠”,人類才會生存下去。魯樞元不無遠見地說 :“女人 ,大地母親蓋婭,文藝女神繆斯,神圣的女生三位一體,這是我們生存天地中至為重要的另一極,忽略了這一極的存在,任何‘生態平衡都將無從談起?!?/p>
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理論在上世界90年代傳入中國,該理論具有前瞻性是毋庸置疑的,且與我國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很多相似之處。生態女權主義者認為,相比之下,女性更貼近自然,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女性一直在協調生活與自然、環境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的關系,和習慣于戰勝自然、控制自然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保護環境的潛質。
四、和諧共生社會與生態女權主義
中國在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道路上, 環境污染嚴重, 生態環境遭到重創, 在女性地位崛起和女權運動興起的現代社會, 生態倫理以及生態運動結合女性主義, 從新的視角, 提出新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將對解決生態危機以及社會問題有積極的作用; 生態女性主義是多元化的, 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男性中心社會 , 批判各種形式的奴役 , 尊重差異 , 提倡多樣性 , 旨在建立一個理想的和諧的人類社會 , 并且和大自然和平共存。
在女性地位不斷崛起和女權運動興起的當代中國社會,生態倫理學結合生態運動及女權主義思潮,可以從全新的觀點和視角重新審視這些社會生態問題,為解決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生態危機提供新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同時,生態生態女權主義也是多元化的,其批判各種形式的奴役與不平等,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性,試圖建立多元化的、和平相處的和諧社會,這與我國所倡導的“和諧共生社會”目標有很高的契合度。
五、 結語
生態女性主義反對二元論, 批判“父權制”世界觀; 反對人類中心主義,抗議奴役女性及弱勢群體,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在女性地位崛起和女權運動興起的現代社會, 生態倫理以及生態運動結合女性主義,該觀點可以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態問題,并提出新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將對解決生態危機以及社會問題有積極的作用;環境問題與女性問題不是孤立的,應該把兩者以及多種社會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緩解對社會造成的壓力,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宮長瑞 and 湯婉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依據與路徑選擇."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no. 04, 2019, pp. 110-116.
[2] 吉科利. "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新西部(理論版), no. 23, 2014, p. 166.
[3] 李平. "生態女權主義的批判與構建." 文教資料, no. 23, 2009,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31326731.
[4] 王河江. "20世紀后期美國生態女權主義出現的背景與原因."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vol. 32, no. 5, 2014,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2568940.
[5] ---. "美國生態女權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貢獻."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vol. 0, no. 4, 2015,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4384962.
[6] 王莉娜. "女權主義與生態女權主義:共同的陣地."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vol. 30, no. 1, 2007,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3682842.
[7] 王溪橋. "中國大陸生態女權主義研究綜述." 新西部(下旬.理論版), no. 08, 2011, pp. 108-109+105.
[8] 余謀昌. "人與自然和諧." 綠色中國, no. 18, 2018, pp. 42-45.
作者簡介:邵麗芳(1984年8月-),女,漢,河北省,學生,本科,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同等學力,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生態女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