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全國卷政治選擇題的分值約占試題總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謂“得選擇題者得天下”。選擇題看似簡單但是想獲得高分,并不容易。近年全國文綜政治卷在字數方面呈總體遞增趨勢,在50分鐘左右時間要完成12道選擇題和大題,搶占選擇題的時間至關重用。提升選擇題答題的效率關鍵落腳到能否有效快速獲取和解讀信息,也就是我們說的審題,而審題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鍛煉。因此筆者從學生出發,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探索提升政治審題能力的各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選擇題;審題能力;語法分析法;審題習慣
“所謂審題能力,即指對題目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最終正確地把握問題的本質、做出正確回答的能力。”“學生的審題能力應該包括: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根據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把握邏輯結構進行知識整合的能力以及以舊推新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唯一性的選擇題答案一旦審題出現失誤就不能得分,因此對考生精準審題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失誤和偏差。然而,在高考和平時的檢測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審政治選擇題時存在眾多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筆者把它歸結為兩個方面: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一、 學生在審題中出現問題原因剖析
(一)主觀原因
1. 基礎知識不扎實
縱觀歷年來全國卷政治試題,不管考綱和考試說明怎樣調整,素材怎樣千變萬化,但是考查的落腳點還是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教材是我們教與學的依據,也是命題的首要依據,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教材上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這是我們審好題的根本。高三學子往往看重短期效益一味依賴提綱、單純刷題,而忽略了教材的根本性地位,使得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做題的時候就容易混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難以選出正確的答案。以2019全國卷政治12題為例:
例題:(2019·全國Ⅰ卷,12)近年來,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為此,國家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從勞動價值論看,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是因為(?)
①商品的質量是衡量價值的天然尺度
②商品的質量決定了商品的交換價值
③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④商品的質量與商品的使用價值密切相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這道題不涉及任何答題技巧,單純考查了考生對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概念的掌握程度。很多同學容易誤選A,原因在于考生對核心知識理解不透徹,存在誤區,顛倒了概念間的關系。這需要我們對這些相似的概念的含義、表現、決定因素及其關系有準確的把握。具體包括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使用價值的含義,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如果我們對這些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就可以迅速排除掉知識性錯誤選項①②,選出正確答案D選項。
2. 閱讀理解能力差
閱讀理解能力會直接影響我們解題的速度以及正確率。很多同學總是抱怨做題時間不夠,究其原因就是在審題中耽誤了太多時間。閱讀理解能力差還會導致我們理解出現偏差,不能有效把握材料及設問的有效信息,以至于出現以偏概全、望文生義、添枝加葉、張冠李戴、褒貶不辯、夸大其詞、角度不分的情況。
3. 審題受定式思維和心理習慣的支配和干擾
學生在審題過程犯下的錯誤,很多情況是因為定勢思維、心理習慣干擾造成的。做題大意,學生對一些看似簡單、似是而非、有迷惑性的題本以為掌握得很好,結果麻痹大意,忽視了“隱藏”的要求。
(二)客觀原因
題目條件多而復雜,突出創新性和綜合性考查
全國卷政治選擇題根據高考新評價體系指示,落實一體四層四翼的要求,題目除了考查必備知識,還要求考查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題目的創新性和綜合性愈加突出,這使得選擇題難度越來越大。學生看到繁雜的條件就容易出現畏懼心理,影響審題的思緒,在分析問題和條件的關系中容易出現紕漏。同時全國卷政治材料時代性強,以社會重點和熱點問題作背景材料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例如在2019年全國政治Ⅰ卷中,以社會熱點和重點問題作背景材料的,涉及的內容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款準備金率調整、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國產電影《流浪地球》上映、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學生如果沒有關注時事就會在理解上增加難度。
二、 提升學生審題能力的方法
(一)運用語法分析法解讀題目
我們知道僅僅詞匯不能組成語言,只有運用語法規則,把詞組織起來,語言才能成為交際工具,因此語法是語言中詞、詞組、句子的組織規律。把握好句子的組織規律,運用好語法分析法對我們準確全面理解題干、把握題干中心意思有很大幫助。那么,如何正確運用呢?
首先要關注材料、設問中的關鍵詞和詞組。準確抓住關鍵詞有助于正確理解題意,從而迅速找出與材料內容相符合的正確選項。在全國政治卷中經常出現的關鍵詞,例如涉及主體的關鍵詞有消費者、企業、黨、人大、公民、政府、政協等;限定模塊的關鍵詞,如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形容詞關鍵詞,如根本、主要等;動詞關鍵詞,如表明、說明……體現了等;方向關鍵詞,如“正確的是……”“錯誤的是……”等。然后要準確提煉單句中的有效信息,可以通過劃分句子成分和將長句縮成短句這兩種方法來提煉中心意思,排除干擾信息。此外還要重視不同標點符號的功能,在審讀選擇題過程中,忽視任一個標點符號都有可能導致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
例題:(2018·全國Ⅰ卷,16)某市司法局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建設,整合鄉鎮(街道)和村居(社區)法律顧問、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專職人民調解員等力量參與窗口接待,提供相關法律服務。上述做法(?)
①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②維護了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務的權益
③提高了城鄉居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能力
④推進了司法體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這道題的文字量很大,很多名詞概念相似,是復雜的單句,因此很多同學一看到這道題就很畏懼。如果利用我們語法分析法進行縮句,去掉修飾成分,留下主干部分,就可以把握中心意思,明晰答題思路。在這道題中可以把主干變為司法局推進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建設,提供法律服務。根據主干排除掉③,是司法局提供服務不是城鄉居民參與社會管理;排除④,不涉及司法體制改革;為鄉鎮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有利于完善基層社會治理,以及維護了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務的權益,迅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掌握典型題型的審題技巧
全國文綜政治卷常考的典型選擇題題型有曲線類、圖表類、推導類、漫畫類、引文類、因果類、目的類、啟示類等。當我們把握住不同類型的理解思路和審題技巧后,對我們選出正確答案大有裨益。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講授的方式給學生總結不同類型題目的答題技巧和規律,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對此類題目的答題能力。
以推導類題為例,推導類選擇題是要求學生把事件、現象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或按照因果關系等加以排列,得出正確答案。推導類選擇題我們一般采用“首尾判斷法”。采用首尾法解答推導類選擇題,即先確定起點選項或先確定終點選項,對于比較復雜的推導排序題則首尾兩端結合進行判斷。先看“首”,通過排除法縮小范圍,然后看“尾”,對剩余選項的“尾”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縮小范圍得出選項。
例題:(2019·全國Ⅲ卷,15)某國是鐵礦石、石油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國。當美元指數持續上漲時,該國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一傳導過程是(?)
①進口原材料成本上升
②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③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
④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①→②→③
這道題考查的內容是匯率變動的影響,屬于傳導類題。選項排序比較簡單,首項只有兩種可能,分別為選項①或④,所以可以采用首位判斷法。美元指數持續上漲,說明以美元標價的進口原材料成本出現上升,得出選項①為首項,縮小范圍,在A與B之間判斷,購進價格上漲直接帶來的是出廠價格上漲,生產決定消費,故A項中的傳導過程正確。
(三)反復練習,克服思維惰性
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克服思維定勢的重要方式。實踐出真知,選擇題的審題能力和做題方法也是離不開反復的訓練。在練習中,可以通過按知識點、按題型、按模塊等進行訓練。教師還要注意精選政治題目,例如多練高考題和優秀模擬題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價值度更高的審題經驗。
(四)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
學生審題時,要讓學生把解題思路以及自己的感悟、經驗總結記下來,標記好關鍵詞和關鍵句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學會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如果學生能夠經常將筆記、錯題本進行回顧,說不定還能獲得更多審題“絕招”。
總之,政治審題能力培養是我們做好高考選擇題的第一步,是學生思維能力高低的評判關鍵。教師應當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教授有效的審題技巧,著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將這一教學方針貫徹教學的始終。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為后續的政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家英.如何從語文視角培養政治主觀題審題能力[J].新高考:政治歷史地理,2010(1).
[2]曹錦笑.高中政治學科中學生審題能力弱的對策研究[J].試題與研究:新課題論壇,2015(13).
作者簡介:張淑媛,廣東省河源市,廣東省河源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