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素靜
【摘 要】 國內外經濟快速變革的過程中,經濟結構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從這一角度出發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結構適應能力。
【關鍵詞】 開放視角 經濟結構 結構調整
1、前言
經濟結構屬于復合概念,涵蓋了經濟的結構,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同時,還涵蓋當地市場的所有制結構、要素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及結構等多方面內容。要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需要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方面進行調整,還需要結合政策和措施進行針對性的實施。
2、需求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外需拉動型經濟增長道路,出口規模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98億美元,不考慮匯率變動因素,出口增長了近百倍,大大快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出口依存度上升到25%以上,制造業產品的半數左右出口到海外市場。由此,當海外市場需求波動、下滑時,也必然導致國內經濟波動、增速下降,影響國民經濟穩定。調整需求結構,重點是擴大內需。擴內需,并不是要壓縮外需,不是輕視外需,而是在努力保持外需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國內需求,使內需的比重上升,從而出現外需比重下降的趨勢,減少對海外需求的依賴程度,實現內外需求均衡。擴內需,主要是擴大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而不是簡單擴大國內投資需求。而要擴大廣大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就必須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提高城鄉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的稅后可支配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居民對未來的預期,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擴大國內市場規模。
3、調整產業結構中的問題及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化發展中,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占據主體,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截至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依次為10.1%、45.3%、44.6%,反映出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的結構特點。但是,我國仍存在著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大型鍛件等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重復建設突出,傳統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先進制造業比重偏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競爭壓力增大,金融、物流、旅游、會計、咨詢、法律、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相對落后等等問題。因此,亟須調整產業結構,按照需求導向,加大產業壓縮、重組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過剩產能,培育新興產能,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帶動貿易結構優化,增強出口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產品出口比重,實現出口從數量擴張為主向效益為主的轉化。
4、調整所有制結構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所有制結構演變中,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已經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未來在調整所有制結構中,首先必須根據存在多層次、不平衡和總體不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狀況,繼續完善現存的所有制結構,為不同所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又要努力探索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鞏固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必須占據主體地位,這是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的要求,也是保證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實現相對平等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決定了在競爭性領域各類經濟成分必須平等競爭,公有制經濟也必須在平等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公有制經濟能否占據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講,取決于平等競爭的結果。既然公有制經濟掌握著社會化大生產條件,而公有制經濟又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在平等競爭中自然應該能夠贏得競爭,我們應該有高度的理論自信和實踐自信。隨著公有制經濟戰略布局的調整,一批公有制經濟逐步退出不適宜其生存發展的領域,以及公有經濟結構性重組,投資結構優化,內部治理制度完善,管理趨于規范,用人機制健全,甩掉歷史包袱,公有制經濟獲得平等的政策待遇,理應贏得平等的競爭。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有制的一種重要實現形式,還必須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由于國有企業所提供產品的性質、所處的行業不同,既有競爭性的,也有非競爭性的,非競爭性的又分為涉及國家安全和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以及從事基礎工業、基礎設施等基礎產業的企業,國有企業應該實行分類改革。對于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以社會目標為主,適宜選擇國有國營模式,即國家投資國家經營。對于基礎產業的企業,具有自然壟斷的特點,存在著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雙重行為目標,同時,為了贏得國際競爭,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適宜采取國有國控模式,即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并保持國有投資控股地位。競爭性國企以經濟目標為中心,又分為大型骨干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對于大型骨干類的競爭性國企,適宜通過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制度,形成規范的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市場平等競爭中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對于中小型競爭性國企,可以選擇完全放開,國有資本退出。在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基礎上,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5、結束語
經濟結構的調整是現在人們必然要直面的重點問題所在,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應當進一步強化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緩解制造業產能與人們需求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趙又萱.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4).
[2] 朱守梅[1].制度困境視角下安徽省民營經濟創新能力分析——基于改革開放40年分析[J].市場周刊,2019(6):80-81.
[3] 易棉陽.“三求”功能視角下深化改革開放時期經濟史研究的路徑[J].中共黨史研究,2019(8):54-57.
[4] 魯偉,劉承赫.改革開放四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及展望——基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視角[J].機械職業教育,20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