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春
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這便嚴重阻礙了其積極性的調動和主體性的發揮。如今,新課改的實施和深入推進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教師應在吃透、領會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探索和尋求符合學生特點與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以便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本文就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做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信息技術;合作學習;多元評價
就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仍以傳統的“師講生聽”為主,由于教師習慣性地占據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體驗與感受,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低下。對此,要想使語文教學長期低效的現狀得以扭轉,教師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將新課改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價值與潛能,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目標地更好達成與實現。
一、創新教學,積極采取現代教育手段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材中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歌、散文,亦有趣味橫生、發人深省的童話、寓言,其更加注重對學生積極情感的調動和道德品質的塑造,決定了僅憑一味的灌輸式教學非但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教學預期,甚至還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鑒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運用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視聽手段來直觀呈現文本情景、環境及背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涵,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教學《鄉下人家》這篇散文時,我先是讓學生傾聽了配樂朗讀,并在這一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呈現了鄉村生活的畫面,有瓜藤攀檐圖、鮮花竹筍圖、傍晚吃飯圖等,以使學生對文章大意及語言文字之美進行初步感知。在接下來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語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自認為最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之美的語句,并與同桌交流感受,在腦海中勾畫美麗的畫面。之后,我抓住幾個重點景物描寫,與學生一同進行了分析,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了直觀展示。如此一來,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而且還使學生感悟了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鄉村的向往之情。
二、關注過程,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信息的傳遞往往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與感受的機會卻少之又少。而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不僅是對傳統“師講生聽”教學模式的顛覆與變革,其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素養培養方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外,還應特別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感知感悟,使語文教學更具豐富的情味。
在學生閱讀完《丁香結》一文后,我設置了如下問題,以供學生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她賦予了丁香什么樣的品格?2.課文1~3自然段共三次寫到了丁香,描寫的側重點有何不同?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順序?3.作者為什么稱丁香花為丁香結?在作者心中,丁香花也是哀婉和愁怨嗎?說說你的理由。4.作者為什么先寫“丁香花”,后寫“丁香結”?這樣寫有何深意?5.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你認為應該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還進一步發展和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分析和感受能力。
三、把握評價,多元反映學生成長發展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都是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其嚴重阻礙了學生內在潛能和價值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差異和個性發展。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結合實際情況,推動評價方式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以此來客觀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
例如,在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互評,再讓家長進行評價,最后我則會在融合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給出綜合分數,這樣便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評價的全面、客觀。其次,我還尤為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即在評定學生的學期表現時,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課堂表現、合作意識、學習態度等方面素質與能力的考核一并納入評價體系。這樣一來,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總而言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了以人為本,反映了新課改對教育教學的最高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對“有效教學”執著追求的理念,繼而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語文的教學規律展開積極、有效的教學指導,時時反思,不斷創新,期望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換取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羅慧.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141.
[2]聶春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現代交際,2017(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