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武
(廣東東軟學院 計算機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班級管理模式其核心概念應該是反映班級管理過程中輔導員、學生以及學生干部之間的人際關系結構和工作運行流程。提出的幾種基本模式是以廣東東軟學院的工作實踐為基礎,主要涉及以下三種。
保姆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輔導員往往以一種保姆的形象出現,對學生懷有一種母愛般的情感,凡事從學生角度著想,關懷備至,甚至一切包辦代替。但過分關愛便會導致溺愛,以至于有些學生將近畢業時就明顯表現出一種恐懼甚至是抗拒心態,害怕走進社會,獨立意識差,心理素質也較差。
學生有限參與模式。在這種模式結構中,輔導員擔負著領航者的角色,學生干部處于核心位置。它的實質是輔導員調動每一個學生干部的積極性,使他們由被動管理轉變為主動參與管理、再由學生干部去影響其他同學的一種管理關系網絡,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干部實現自我提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也對輔導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管理不當,便容易動搖輔導員領航者的地位,而且會使學生干部處于散漫管理的狀態。此管理模式對學生干部也有很高的要求,學生內部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班干部管理、培訓、考核與評優體系。另外,這種模式也不利于調動全班同學參與班級管理。
管理式。這種模式是以輔導員為核心,整個班級的管理工作都圍繞著學校黨政部門的中心工作運營。輔導員與學生及學生干部形成一種明確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輔導員直接參與管理學生的每一件事,嚴格按照工作標準以及程序辦事。但這種模式容易令輔導員陷入具體雜物堆中難以自拔,常常搞得自己筋疲力盡,也很少有精力思考工作的創新和自身的提高。
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讓班級活動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管理的平臺,而不少輔導員對于班級管理的價值取向比較模糊,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工作常常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容易受到各種事務的困擾,管理比較隨性。或是實行保姆式的看管和服務,事無巨細都要管。又或是放任不管,班級事務全由學生干部支配。但大多數輔導員都將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地位,往往造成主導性過強,忽視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也缺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方法。
就我院目前的班級情況來看,學生大多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即課室、宿舍和飯堂。學生下課后,班級就顯得相對松散,趨向小群體化,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往往僅限于同宿舍舍友或關系十分密切的朋友之間,對班集體缺乏歸屬感。在實踐中,發現由于學生自主管理不足,很多班級的學生干部選擇出逃,即熱衷于在各類社團中任職。究其原因,無非是班級干部權限小,凡是都要請示輔導員作決定,缺乏展現自我的平臺,綜合素質提升較為緩慢。因此,探索實行班級自主管理模式,使學生干部和每一名普通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出謀劃策,齊抓共管,這樣有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專職輔導員制度下,我院輔導員每人所帶的學生平均在250人以上,平均帶8個以上班級。目前的班級管理模式下,輔導員工作非常繁雜,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事無巨細,都由輔導員去做,那么輔導員既無精力也無法保證效率和質量。而探索并實施行之有效的班級自主管理模式則有利于把輔導員從繁雜的班級事務中解放出來,騰出時間為學生服務。提高管理水平和開展學生工作研究是輔導員職業走向專業化的需要。
改變傳統觀念,進行班級管理改革與創新。以生為本應是高校班級管理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基于目前高校班級管理的現狀,提出了輔導員輔導、學生自主管理的雙軌班級管理模式,力求通過實施扁平化的矩陣制架構班級管理模型來實現班級管理模式的改革。
輔導員要改變傳統觀念,跳出管理者的思維,把自己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把重心放在輔助和引導學生進行班級的自主管理上。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等于放任學生自由管理,學生的主體性是建立在輔導員強而有力的引導之下的,來強化和完善輔導員的輔導作用。
在班級建立的初始階段,規章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會直接影響到日后班級管理的有效運行,可通過制訂班級公約、學生權利與義務、班委會權利與義務、班級活動參與制度、班級日常管理制度、宿舍公約等條例來規范同學們的日常行為,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創建一個文明團結、積極向上、有強烈集體歸屬感的優秀班集體,讓全班每一個同學都遵守班級的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維護班級榮譽。
輔導員的首要角色是引領者,要善于為班級發展引領方向,設定目標。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提及“在集體的教育目標中,既有遠景性又有中景性和近景性”,這個理論啟示輔導員在班級管理的目標建立中要考慮到其層次性和遞進性。例如,可以根據高校自身人才培養的要求使新生班級以培養專業興趣、打好知識基礎為目標。大二年級以形成自主學習習慣、培養專業技能為目標。大三年級以具備抗挫折能力、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為目標。大四年級以形成融入社會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輔導員不但要為班集體設定目標,還要善于引導班級每個同學設定個性化的大學生涯目標。例如,可以根據興趣發展為主線,引導某個同學設定一年級以參加某個感興趣的社團組織為基礎目標,二年級以擔任某個部門的負責人、綜合培養各種能力為追求目標,三年級以具備學生領袖特質、帶領大團隊奮斗為高級目標,四年級以具備融入社會的職業素養為最終目標。
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輔導員應先成為學生的益友,然后才是良師。輔導員的角色跟一般專任教師不同。輔導員的教育與引導工作必須深入到學生當中,學生的喜歡與信任將直接關系到輔導員工作的結果。因此,輔導員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訴求,關愛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表揚。當學生為輔導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那么班級管理也就不存在管教與說教了。
引入導生制理念,培養一批精英助理。導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名貝爾——蘭卡斯特制,是由英國國教會的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會的教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具體做法是:將學生按能力分成小組,每組選一名優秀學生為導生,教師先對導生授課,然后由導生分組傳授給其他學生。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帶班制度中普遍要求輔導員按1:250的比例帶班。平均按30人組成一個班級計算,最少也要帶8個班,工作量巨大,根本無法做到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個別指導。導生制的具體做法是從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公開招募一批素質高、能力好的學生作為導生,然后系統、有針對性地培養半年,期間實施培訓考核機制,優勝劣汰,持證上崗。考核合格的導生按專業對口分配到當年新生各專業班級中,平均一名導生帶兩個專業班級,導生按制訂的《導生工作制度》協助輔導員全面開展帶班工作,導生的任期為2年。
在導生制的基礎上引入大部制,改革班級管理模式。上文提過很多班級的學生干部選擇出逃,熱衷于在各類社團中任職,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干部苦于缺乏鍛煉才干的平臺,深層原因便是舊有班級管理模式中的干部職能存在太多交集,學生干部人浮于事。因此,要依據職能部門化的需要對班級干部進行大部制改革,具體做法是依據班級事務的類型分別設立日常事務管理中心、五元能力發展中心、校園文化活動中心、黨員服務中心等,由班長和團支書統一管轄。同時,要依據班干部職能將所有學生干部列入到各中心。比如,文體委員、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大多負責各級各類活動的組織、開展和宣傳工作,可將他們列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心,其他班干部也依次列入到其他中心(如圖1所示)。
引入項目管理的思想和體系,實施扁平化的矩陣制架構班級管理模型。輔導員工作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但也有規律可循,尤其是階段性的工作,都是有規可依的。現嘗試將項目管理的思想納入到班級管理當中,在班級內設立項目團隊,把階段性的工作或主題活動立為項目,由每個具體的項目團隊負責組織與開展,同時吸納班級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擴大參與面,這樣,若干個項目小組就形成了一個為完成專門任務而出現的橫向系統,這個橫向系統與原來垂直的職能式系統便組成了一個矩陣,矩陣式管理模式在班級內初步形成(如圖1所示)。通過矩陣式管理模式,班級管理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都能夠得到有效擴展,輔導員可以跳出核心管理者的圈子,可直接縱向指導導生全面開展各項工作,橫向也可直接參與各項目的設計與開展。此管理模式可大大激發學生干部的積極性,打破以往只有班長和團支書有事可做的局面,讓不同的學生干部都能通過各種項目得到有效鍛煉。
管理層:

圖1 矩陣式班級管理組織結構設計圖Fig.1 Design drawing of matrix cla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