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傳統的民俗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優秀民俗文化,讓那些瀕臨消失或淡薄的優秀特色民俗文化繁榮起來,把其可持續發展納入到社會文明發展總規劃中,使民俗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不斷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而且展現了中華民族永不枯竭的創造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現代中西文明的交融,民俗文化已趨于瀕危乃至消失的邊緣,許多特色地方文化項目逐漸消失,而且后繼乏人。因此,亟須立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高度,積極采取培養自珍意識、完善保護與傳承措施、加強民俗文化宣傳教育等科學的應對措施,實施搶救性保護,并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注入先進文化活力,促進民俗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營造節慶民俗文化發展環境
政府各級部門包括文化與旅游主管等,要制訂具體活動計劃,有計劃目的在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動,努力營造民俗文化活動氛圍。特別是要以區縣及鄉鎮為單位定期舉辦當地的獨具特色的節日節會的表演活動,以表演特色的地方戲曲、節日舞會等,積極為民俗文化特色項目提供展演的平臺。同時,在組織民俗文化活動時,必須要有專業人員深入現場協助組織,進行技術指導,真正讓民俗文化活動在民族傳統節會中“復活”,并隨之注入新鮮的文化活力,以充分展示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風采。
二、提升民俗文化保護意識
首先要加強民俗文化的宣傳教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日作為民俗文化傳承日,在市縣區甚至鄉村開展民俗文化宣傳、教育與展演活動。讓更多的民眾知曉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讓廣大人民在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的同時,激發起對的優秀民俗文化項目的珍惜和保護的責任意識,樹立起傳承和創新的使命感,借以推動民俗文化建設。同時,要開展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從小接受民俗文化的教育,了解與掌握當地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為民俗文化培養永不枯竭的鮮活人才。其次,大力培養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識。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優秀民俗文化,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地域文化歷史教育培訓,正面引導民眾主動克服對民俗文化的自卑心理,積極樹立和培養村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識,增強保護的責任感和傳承的使命感。只有這樣民俗文化尤其是特色項目的擁有者才能真正認識到其文化價值,才能自愿而主動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積極的傳承,進而促其不斷創新與發展。
三、加大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
各級政府要組織專門人員深入開展民俗文化特色項目以及特技藝人進行調查摸底,實地了解具體情況,確立保護的特色項目,以作為文化品牌加以傳承。根據特殊技藝持有人的生活狀況進行分類登記,因人制宜地確立保護方式,明確保護方法和獎勵措施。特別是對那些瀕臨失傳的編織技術更要積極進行搶救性保護。要注重以人為載體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吸納具有愛好和特長的年輕人,進行有針對性地傳承培訓,擴大傳承隊伍,增強技能,以做到特色項目后繼有人。制定相應經濟獎勵政策,建立長效獎勵機制以推動民俗文化的有效保護和永久的傳承。完善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措施,將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創新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之中,建立保護管理機構,明確具體職責,確立具體任務,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和獎懲制度,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營造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保護和傳承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推進民俗文化創新與融合
充分發揮出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保護和推動作用,讓民俗文化科學而有效地傳承、創新和發展。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優秀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在工作認真貫徹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和原則,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傳承、傳承與創新、創新與發展的關系,勇于探索、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大力保護,積極傳承,并在傳承中加以創新,進行活性保護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不斷推進,以更好為民俗文化遺產與保護。積極將民俗文化與特色旅游緊密聯系起來。將民俗文化加入到特色旅游之中,既能很好地保護傳承民俗文化,又能促進旅游項目的發展。為當地經濟創收。
五、結語
傳統的民俗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優秀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許多特色文化項目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社會發展,文明建設、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高度,積極采取科學而有效的措施,從當地實際情況人手,加以搶救性保護,并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斷注入先進文化活力,大力傳承,積極推進,使之更加有效地完善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維,陳雯.淺談廣西少數民族節慶文化的活態保護[J].大眾文藝,2017(4).
[2]張舟毓,于蘇雅,阮強家.就地型新型城鎮化模式及其進展中的鄉村文化傳承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為例[J].鄉村科技.2016(26).
[3]李松.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保護與變遷[J].民俗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