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從珍
摘 要 自2013年國家提出公立醫院改革以來,各地公立醫院都在摸索和探究醫院資產管理方式方法。固定資產管理是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制度基礎,也是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如何利用好醫院固定資產,提高醫院運行效能,是每一位財務管理人員都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研究縣級二甲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現狀,分析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原因,提出解決方案,旨在為醫院管理層提供可行性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立醫院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 公立醫院 固定資產 可行性措施
一、醫改背景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公立二甲醫院固定資產簡要介紹
1.醫院固定資產涵蓋內容。簡單來說,醫院固定資產包括不動產類(如房屋)、大型設備類(如核磁共振儀、CT機)、辦公用品類(如辦公電腦、病案密集架)等價值超過1000元或耐用年限超過1年的同類物資。
2.固定資產動態評估。目前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會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每隔一定時間就會對醫院固定資產進行匯總評估,常見的形式有醫院審計年報、醫院負責人變更的財務審計或其他專項檢查。
(二)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對醫院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1.醫院發展決策的重要參考基準。得益于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公立醫院的發展形勢也一改以前的緩慢步伐,新院區不斷擴建,新設備不斷引進,新技術不斷出現,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如此巨大的固定資產增量是否符合醫院持續發展的需要。醫院固定資產管理是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醫院在一定條件下創造的經濟效益是有限的,只有合理規劃和使用余量及項目資金,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成效。一味地增加醫院體量不僅不能有效發揮醫療效能,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做好醫院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對醫院發展日顯重要。
2.進行醫院固定資產損耗分析。目前程式化的醫院固定資產分析年報普遍存在滯后性、應付性,需要制定符合本醫院的固定資產損耗分析方法。通過對各科室固定資產損耗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科室日常損耗較大的項目應當視作優勢項目,在科室下一步發展規劃中就可以在政策上有所傾斜,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科室優勢,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筆者所在的霍山縣中醫院舉例說明:胃腸鏡目前僅在門診使用,胃鏡維護費用遠遠高于腸鏡維護費用,因此在下一步業務拓展中,應當增加住院部胃鏡室,對于腸鏡項目發展就可以先行印制“腸鏡在預防下消化道腫瘤方面的巨大意義”相關印刷品進行推廣宣傳,視后期病人咨詢量及需求酌情發展。
二、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及使用人員缺乏主人翁精神,相當一部分工作依然停在墻面制度上,甚至相關制度還是醫院創建初期建立的早期制度,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報廢固定資產處置問題及分析
在“醫療質量持續改進”“以病人中心”等新的醫療主題要求下,創造舒適的就醫環境是當前所有公立醫院的必修課。這就需要醫院改變理念,加強人文關懷,大量更換新式病床、空調、電視機、熱水器等生活設備,而遺留下來的陳舊生活設施缺乏科學有效的處理措施和處置流程,大量此類設備堆積在倉庫,造成了相當一部分的空間浪費。究其原因,是財務管理人員對上級主管單位對報廢資產的處理的理解不夠深刻,這起源于起初的醫院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及報處置問題。
隨著2013年醫改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的修改,按相關標準計提折舊,但也僅限于手工操作,沒有制度上的強制保證。2019年之后,隨著新的會計管理制度的推行,建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平臺,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日趨制度化、標準化,但就目前而言,尚處于探索階段。以筆者所在的霍山縣中醫院為例,固定資產年初價值1.99億元人民幣,2019年度計提折舊1600余萬元,對于這部分計提折舊是否符合現階段損耗及物價標準,還有待商榷。房屋類固定資產一般都處于高水平的升值狀態,而對于醫院固定資產核算而言,房屋類較少提及升值的這一部分價值,這就造成了現階段固定資產報廢流程的煩瑣,標準也不合理,導致了現在這種“任閑置,不處置”的處理方法。
(二)無合理明確的固定資產管理指導性文件
當前對醫院固定資產的報廢處置,在政策上還處在“全國一盤棋”的模式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發展水平不一,因此固定資產處置不能一概而論。以辦公電腦和醫院老院區為例,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醫院系統也在不斷更新維護,很多電腦已不能適應當前醫院運行需求,卡頓、死機等情況十分普遍,引進新電腦,卻不處理舊電腦,不斷堆積的舊電腦不但浪費了大量場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醫院老院區大部分建設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結構不合理,樓層低矮,配套設施不完善,很多縣級公立醫院都是將老院區作為行政辦公機構使用,在當前醫療壓力逐漸增加的情況下,老舊院區的存在除了占用有效面積,并無其他實際作用。對上述兩項固定資產的處置應當因地制宜,簡化手續,該處理的處理,需要改建的在經過論證后應當改建。
(三)新時代背景下固定資產增量不合理性及分析
目前,在政策支持和醫院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公立醫院一般會優先引進新的醫療設備或者配套的技術耗材,但是絕大多數公立醫院并不能合理分析本地醫療需求,這既包含對自身醫療能力的過度自信,認為派人進修相關技術操作之后就可以立刻上馬,也包含本地居民對上級醫院的過度迷信和對本地醫院的過分輕視。兩方面的矛盾,加上后期宣傳力度跟不上,導致很多大型設備實際可以承擔本地區醫療任務卻未能充分發揮效能的尷尬局面。因此,財務管理人員不但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更要有從全局出發的戰略眼光,為醫院領導層積極提供合理建議。
三、加強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策略
(一)向領導層剖析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實際意義
合格的醫院財務管理人員,應當向醫院決策層明確說明固定資產管理的實際意義。一個科學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應當有配套的成本核算、績效分配等相關制度作為支撐,其在為醫院節約資金開支、減少浪費等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以筆者多年從業經驗粗略估算,一個億級業務規模的醫院,一年至少可節約固定資產損耗達數十萬元,而這一筆資金完全可以支撐醫院一個月的績效開支。因此加強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具有切實的經濟效益。此外,需要在制度上提高醫院財務管理人員在醫院固定資產采購上的決策影響力,使財務管理人員在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能僅僅將財務管理人員作為醫院資金的“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