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武
摘 要 現階段,我國高速公路企業融資在負債規模、債務類型、整體結構、發展趨勢以及企業內部管理各環節依舊存在風險。企業要想降低這些風險,就應該優化企業融資制度,將融資的各個環節精確化,創建融資風險的評估判定,并建立相應的融資風險管理制度,這樣更有利于創建良好的高速公路融資環境。
關鍵詞 高速公路 企業融資 風險問題
高速公路是我國規模較大的基礎建設設施任務,它需要的基礎資金金額較大、建設的時間比較長,涉及的范圍較廣,受到當地地質條件的限制,投資之后取得回報的過程較長。其比較依賴當地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等其他相關背景,對內部的管理、債務的類型以及對風險的管理也有較高的要求。
一、高速公路企業融資方面帶來的風險所對應的防范措施
高速公路企業內部融資風險的管理包含可能出現的風險在投資后出現一定的不確定性,時而增加或者減少。高速公路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在企業未來發展方面的不確定性。及時并準確防范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風險十分重要,這需要對可能出現的融資風險進行預測,并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這樣可以有效地規避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風險,減小高速公路企業的損失。
(一)對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風險的規避
在企業融資活動過程中對風險的規避,其大部分是從各種各樣的可以提供選擇權利的融資計劃中做好風險的規避,從其中一些有用的內容中篩選鑒定出合適的融資計劃,并想辦法規避一些風險程度較高的、不易掌握的融資活動。對企業進行風險規避是較為簡單、容易對風險進行控制的方式,其也伴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可能也丟失了一些可以獲得較高利潤的大好機會。
(二)盡量將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小
企業的融資風險控制管理計劃應包含針對融資過程中負責操作的工作人員在對融資風險的評估工作時,加強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的辨別能力。這樣可以促使融資企業在面對風險較大的項目活動時開展相應的預防工作,使其風險降低到可以承受的高度。要想避免損失,主要是不斷減小項目活動的規模,適當降低風險并實時掌握項目活動進程,必須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前留出足夠的時間來監督管理以及加以處置。
(三)盡量降低高速公路企業融資的損失程度
降低損失程度是盡量減少潛在的風險帶來的損失,這是在風險導致的損失已經出現后采取的一種措施。這種措施不可以在損失發生之前或者在事先就準備好,它的主要作用是盡量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發生后不利的一面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因此,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就是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對企業的影響。
二、降低高速公路融資風險的相應對策
融資風險是伴隨著融資活動而產生的,也是融資活動眾多成分中的一種。融資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種:經濟風險、政治風險。在高速公路的公共用品的特點表現上,對銀行也就是經濟方面有很大的依賴性,利率、匯率、企業貸款時期的相應變化,是導致融資風險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有政治方面的問題,國家對高速公路融資的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的要求是很高的。下面是對于高速公路企業降低融資風險提出的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一)優化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體制
高速公路可以體現一個國家和相應地區是否已實現現代化要求,以及其經濟的發達程度。它在我國只有較短的存在歷史,但其仍然保持持續發展的狀態。其快速興起以及爆發式的發展,導致我國高速公路理念的運用以及創建的制度相對落后。而企業要想創建和優化高速公路融資體制,就必須制定并分界相應的產權結構,促使對產權的管理更加有效;同時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適當處理好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樣才能有效地規避融資風險,切實促使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進一步促使高速公路企業融資過程各個環節的規范
高速公路融資過程可能出現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的特點是有大量的整合資金被私自挪用。
高速公路企業是一個很好投資的企業,投資之后會有豐厚的回報,也有較為吸引人的融資項目。但是,某些融資項目活動沒有規范的程序,導致企業管理體制并不嚴謹,比較隨意,這不利于對企業財務成本的控制管理、增加企業收益、控制融資活動中出現的風險以及保證資金募集的有效。規范化與制度化是高速公路企業融資活動的重要因素,這有利于企業切實規避融資風險,適當控制融資成本,增強融資能力。
(三)創建適合高速公路企業的融資風險評估機制
融資風險是每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但其可以被控制。前提條件是可以較為準確地估計融資風險,第一是估計風險發生的概率,第二是估計風險可能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對企業風險的評估,是日后對風險的規避以及風險控制活動的依據。由此看來,創建較為完善的風險評估體制,可以促使風險評估的普遍化、規范化、有效化以及機制化,其對企業風險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為中交一公局重慶萬州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林姘婷.企業融資風險生成與轉嫁的博弈分析[J].財會學習,2019(33):207-208.
[2] 張修普.企業融資風險控制的應用研究[J].中國商論,2019(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