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剛
摘 要: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與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更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核心階段。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各種期望因素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從而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顯得尤為迫切。主要對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展開闡述,并提出了對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環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健康人格養成的基礎。因此,只有強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美好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迎難而上、堅定不移的品質,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使學生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學校因素
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都是由學生的分數而決定的,加上小學生處于夯實基礎階段,學業負擔過于沉重,從而導致學生身心俱疲;少部分的教師缺乏師德與愛心,對待學生不能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動輒謾罵、歧視甚至是侮辱與體罰等,都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1]。
2.家庭因素
很多家庭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都不是很懂,無法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與正確的態度去教育與幫助孩子。甚至連基本的公平對待也無法做到。另外,一般來講,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期望過高自然要求也多,有的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分數低、能力低,一味地謾罵甚至毆打孩子,不僅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其次,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父母偏心等原生家庭的因素也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影響,加重對孩子的心理傷害。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社會的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很多小學生都如同溫室的花朵一般在寵愛與溺愛中成長,生活中物質攀比、追求排場的行為比比皆是。所以要開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針對社會因素展開教育引導。當代的小學生自我表現感很強,總是在周邊人群刷自己的存在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1.創造和諧、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學校在教學樓的建造與選址時,應當選擇與居民區距離適中的地方,既能夠使交通便捷,同時還具有眾多的醫療場所、活動場所與娛樂場所;學校大門上方要將“三風一訓”的辦學宗旨彰顯出來,并在學校四周的墻上體現豐富十足的校園文化;運動場所中要有足球場、籃球場以及健身場地供學生強身健體,鍛煉體魄;教學樓中要安裝鏡子,以便教師與學生端正自己的形象;在走廊的墻壁中要懸掛名人名言以及名家畫像,激發學生努力刻苦展開學習;各個班級還應當輪流安排衛生小組打掃衛生,做到一塵不染,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轉變教育方法,樹立學生的自信
學生若是想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的教育方法尤為重要,就學校方面而言,教師應當轉變嚴厲甚至粗暴的教育方法,一改嚴肅、不敢靠近的威嚴形象。小學生年紀較小,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薄弱,教師在教育當中稍有差池就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帶來創傷。首先,教師要真心地關心與重視學生,在學生學習中多給予幫助與鼓勵,對于學困生,教師也應當耐心地多講解幾遍。對于學生的疑問與問題,教師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與啟發,直到學生學會,可以透徹、有效地理解與掌握。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激勵與贊揚,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學困生也可以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的學習中,有效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其次,學生之間很容易發生一些矛盾與隔閡,情緒波動較為起伏,這時候教師應當多關注學生,及時化解學生之間的隔閡與誤解,從而增強學生互幫互助、相互尊重的思想,并在快樂當中更有效地學習知識。
3.結合家庭教育,確保學生心理健康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教育的缺失定然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都能從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小學生在學校愛勞動、尊敬老師、懂禮貌,但是一回到家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尊長輩,唯我獨尊。所以,教師應當與學生家長采用家校聯合的方法展開教育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家庭小任務:回到家中幫父母做一件家務事,并要求家長進行監督與反饋。這樣才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穩定發展[2]。
4.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
學生屬于學校,更與社會緊密連接。要對學生有清晰且明確的定位,沖破校園的禁錮,讓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生活與學習,在逐步的創新與自我優化中茁壯成長,這是每一個教職工的職責。就學生健康心理的角度來看,教師不能將教育空間局限于課堂教學中,而要將空間拓寬到社會實踐當中。比如,在公共場合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商場購物時應當有秩序地進行排隊,講究先來后到,對于不購買的商品要放回原處擺放,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優良的社會素質,從而為今后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心理問題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因此,小學教師應當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刻不容緩,并且積極主動地改革教育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展開教學,借助一切可利用的關系,多管齊下,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發展與素質培養帶來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少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有效性[J].學周刊,2018(15):93-94.
[2]呂鑫.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上旬),2019,16(16):29.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