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黎 范維英 段勇士


摘 要:越南教育基本與全面改革的過程中,美術課程是實際的,與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美術——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的出爐已超越原有的舊原理,讓憑經驗的傳統教學轉換為現代、科學思維教學,突出內容和方法的關系,全面發揮學習者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越南;美術課程;科學思維;改革;舊原理
一、改變教科書編寫出發點的必要性
不管研究人文科學還是研究教育學,許多學者都認同一個趨勢,那就是不能忽視現實和未來。這是因為收集、研究和推廣現存的文化價值的事情需要體現歷史,承認先輩們對人類文明所做出的貢獻。因此,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已有的成就。傳統高校的教育重點在于闡明已被承認過的事物、現象而不是適應周圍現實環境和未來走向。在當今的背景下,科技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世界,對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傳統文化知識(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價值,不再符合當今社會文化的需要。因此,部分傳統教育教科書里的知識不再具有實用性,滿足不了現實生活的需求。學生學的東西很多但在現實生活用不著,或者那些知識已經跟時代脫軌,這樣只是浪費各屆學生的精力和時間。為了能走進社會,學生需要并有權利掌握歷史變遷的方式和生存觀念,更重要的是學習者需要真實地認識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面對這些要求,學校不能做旁觀者而必須是先鋒者。因此,編輯有新的知識內容的教科書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同時也得找出相對應、有應用性的教學法,幫助學習者適應當代社會,走向未來。通過教學,學生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原因和結果,改變當代社會,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幫他們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據此,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很多變化,從知識是現實的客觀反映,是一個封閉、穩定的系統,變成把知識看成一個動態系統,其中,對人的研究是這一系統的一部分。對知識的認識改變導致對課程的觀點也有改變:課程是處在發展的過程中的。課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停地更新完善,因為能接觸新的知識,最終實現一體化。這時內容和過程融為一體,內容不僅僅有信息更有信息和意義的關系。這個過程不但以方法為特征,而且還重視內容,不停地拓寬方法與內容之間的聯系。課程是師生一起尋找知識,老師不再是主導發言人,掌控課堂,講授課程,而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加發展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個人研究和體驗被重視,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課程的發展過程有靈活性和開放性。課程的目標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研究、摸索的學習過程中,調整目標,以適合學生的學習。課程的組織不僅限制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還包括書本以外的學習:從強調積累知識到發現并創造知識,承認并尊重他人意見,不拿傳統觀念與權威觀念限制課程,融合針對同一個問題的所有觀念和觀點。
二、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因美術教科書編輯的出發點有所改變,以“美術——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為主導思想,重視發揮學習者的品質和能力。其中,教科書里的知識不再支配學習者而幫助學生學習,培養他們獲得現代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品質和技能。據此,以“發展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僅重視教學目標,還鼓勵學習者積極思考,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把理論活動跟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習者有興趣發展自身能力,最終達到全面教育的目標。為了滿足這要求,《美術——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的編輯工作(圖1、2)是按照緊密的理論基礎,吸收了現代心理學思想、專業科學,吸取世界各國的教科書編寫經驗。以前美術課程的對象是線條、顏色、形、塊等,所以美術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是跟造型有關的知識。學生到了學校(基本教育階段)主要按照模板學畫畫、裝飾畫、泥塑、美術常識。而現在從新的角度接觸美術,美術課程的對象是學習者在自然、人類面前的感觸,這種感觸被人用造型的要素和原理記錄下來。此時,線條、顏色、形、塊、原理等因素成為學習者自己對審美對象的感觸的表達方式。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審美思維和造型語言的使用方法。這對培養和維持學習者的感觸特別重要,比學習原理或造型更重要。
這樣的改變與調整導致教學方法的調整。此時,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美術知識,還要引導學習者尋找信息,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表達自己對審美對象的感觸,從而解決有關教學內容的實踐任務。美術課中,教師盡可能發揮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鼓勵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學習內容,這樣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不會覺得時間太長或知識太單調。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到的知識有著親密的關系。這體現在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習者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習者,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思考創造。按照這教學方法可以把學生們分為兩種對象:一是普通的學習者,教科書要讓誰都可以學習,簡單易懂。二是有天賦的學習者,教科書要讓學習者的天賦不被埋沒,讓學習者不會失去對美術課程的喜愛。
三、學校教學活動的
組織方式改革
在美術課程的基本和全面改革中,教師會評估學生的能力,評估學生對課程的概念不是學生是否記下來了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效果。單純的記憶獲得的不是最終的知識。教學過程必須尊重并提高學習者的想象力和思維素質,為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創造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和評價標準。“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方式中,學生通過實踐行動掌握知識的。此時,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真正成為教育學家。據此,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過程中的“最權威者”而成為學生的“伙伴”,幫助他們研究知識,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與客觀世界直接對話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興奮地參與解決正在面對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了知識,因此美術課程的內容不再是穩定不變的而成為教學者和學習者的互動過程,讓學習者掌握新的知識。通過教學活動,核對現實中的觀點,包括學生的解釋、老師的解釋,讓學生面對不同的觀點,培養他們面對實踐問題時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按照審美教育的要求融合所有觀點。這樣才能促進認識過程,發現潛在的創造能力,幫助學生面對差別與矛盾。這樣的教學組織活動讓學生發現思維方式的長處和短處,展開視野,刻苦鉆研,形成新的理解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質。
美術課程的基本和全面改革在內容、方法和實施方式都有改變,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習慣,“擴大”了課堂,教師從傳統的傳授方式中課堂的“最權威者”轉變為學習者的“合作伙伴”,幫助學生認識了解自己在生活的角色,自信、積極走向未來,積極完善自己的能力、品質,滿足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美術院.造型藝術的民族性[M].河內:越南文化出版社,1976.
[2]黎清德.淺談繪畫中的技術[M].河內:文化出版社,1977.
[3]阮君.型和色的聲音[M].河內:越南文化出版社,1985.
[4]泰維宣.現代教育學淺談[M].河內:教育出版社,1998
[5]聯合編輯.21世紀預報[M].胡志明:統計出版社,1998.
[6]鄧氏碧銀.什么是藝術?[M].河內:通訊文化出版社,2005.
[7]史萊因.藝術與物理學[M].河內:河內知識出版社,2015.
[8]阮氏美祿.淺談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15.
[9]聯合編輯.人的價值最重要[M].河內:文化藝術雜志,2008.
作者簡介:
丁嘉黎,副教授,2011年畢業于越南社會科學院(現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文化研究院,獲得文化學專業博士學位,越南教育出版社副總編。
段勇士,博士,2016年畢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現供職于越南教育出版社。
范維英,2011年畢業于河內文化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現供職于越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