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瑜
摘要:地方依戀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對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大學城弊病日益顯現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大學生的地方依戀特征,結合長清大學城凸顯的城市問題,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新視角提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城市管理體系等對策建議,以期為大學城的優化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地方依戀;長清大學城;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Abstract: As a special emotional connection, place attach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obvious dis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tow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prominent urban problems of Changqing University Tow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 new bottom-up perspective, such a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ecurity mechan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loans for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ow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place attachment;Changqing University Tow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為滿足高等教育擴招的需要,全國掀起了大學城建設浪潮,大學城的發展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但當前學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學城的發展模式和物質文化建設等方面[2],對大學城精神文化建設關注度較低,忽略了戀地情結及地方依戀等情感因素在大學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世界人口激增,人地關系日益激化,相關地方理論受到關注。1983年,Shumaker具體闡釋了“地方依戀”這一名詞[3];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地方依戀指人與地方之間在情感、認知、行為上相互作用從而形成的一系列積極的聯結[4]。由于大學城與大學生互動過程的特殊性,通過建立包含地方認同、情感依賴、功能依賴和根植意愿的四維度地方依戀模型,探析長清大學生地方依戀特征,并以此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結合大學城的發展現狀,以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對大學城規劃建設提出新見解。
1? 長清大學生地方依戀的特征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長清大學生的地方依戀正處于地方認同到地方依賴的過渡階段,地方根植意愿尚未形成;其次,地方認同、功能依賴、情感依賴三個維度之間密切程度較高,相互促進作用較顯著,而根植意愿對三個維度并無顯著的促進作用;第三,根植意愿對地方依戀的影響效應和貢獻率最高;最后,居住時間、家鄉所在地、地區經濟水平、就業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大學生地方依戀的重要因素。
2? 長清大學城發展現狀
2.1 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精神文化尚未形成? 長清大學城的規劃建設未充分考慮知識型城市在生產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直接套用傳統城市的用地模式;且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對日后學校擴招及新校入駐等缺少應對策略。大型醫院、購物廣場、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較少,難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交通網絡建設不符合學生的出行特點,節假日期間公共交通供不應求,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同時,各高校缺乏開放性與互通性,學生合作交流受阻,難以實現資源共享;且學生與當地居民交往較少,對當地的風土民情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對大學城產生情感依賴。大學城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礎相對薄弱,難以形成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不利于形成群體凝聚力,阻礙地方依戀的形成。
2.2 校企聯動性差,定居擇業困難重重? 大學城是一個符合城市發展和教育發展規律、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協調運轉的綜合功能空間。長清大學城位于郊區,與市區相距較遠,兩者間尚未形成密切聯系,僅依靠大學城自身發展,難以實現產學研一體的發展模式,搭建創新與生產之間的橋梁。同時,長清大學城與企業尚未建立有效聯結,大學城產業布局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導致就業崗位數量不足、類型單一,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機會。且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及政策扶持,畢業生定居擇業的后顧之憂尚未解決,根植意愿較弱,大學生的地方依戀顯著降低。此外,長清大學城缺少社會生活融入,高校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尚未理順,生活氣息薄弱也是降低大學生根植意愿的重要原因。
2.3 安全問題顯著,城市治安有待加強? 大學城治安問題類型多樣。公共交通不能滿足學生出行需要,而出租車價格較高不符合學生的消費特點,導致長清大學城亂停亂放、隨意拼客和欺客宰客的黑車肆意滋生。由于準入門檻較低、市場監管不力、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商業街和高校周圍存在大量無照營業的小吃攤和餐館,食品質量難以保證,且存在消防隱患。同時,大學城屬于半開放空間,閑雜人員進出校園較為隨意,學生的財產安全意識薄弱、心智不成熟,容易發生失竊和詐騙案件。良好的治安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名片,突出的治安問題給城市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難以產生地方認同感,阻礙地方依戀的形成。
3? 對策建議
3.1 完善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打造宜居宜業的軟環境,提高大學城的人才吸引力。大學城的規劃建設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動態發展的眼光進行彈性規劃、長期規劃和分期建設,以應對大學城未來發展的需要。并且,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公共空間,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書店、咖啡廳、公園等文化消費場所和社會交往場所,豐富大學城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滿足生活需求的的空間功能格局。大力發展醫療衛生和基礎教育事業,解決大學城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完善交通網絡建設,縮短時空距離,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3.2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精準提供就業機會? 經濟發展在滿足學生功能需求的同時,還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和就業機會。首先,應根據大學城的地理位置、資源環境、文化歷史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大學城及周邊地區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精準定位,塑造大學城特色形象;其次,結合地方特色,政府出臺相應的企業優惠政策,引進優質企業和龍頭產業,打造地方產業集群,提高當地優勢產業競爭力;最終,形成相關產業人才聚集地,精準有序的引入和留住大學畢業生,避免易招人而難留人的尷尬局面,保證人力資源的供需平衡,實現大學城和大學生發展的雙贏局面。
3.3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解決畢業生“后顧之憂”? 吸引人才是大學城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留住人才則是大學城發展的重要保障,高精準度的優惠政策是畢業生定居擇業的一劑強心針。給予畢業生合理的承諾條件,例如設定青年流動人才的最低工資保障標準,或給予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等隱形福利待遇;完善住房補貼政策,有針對性地出臺多樣化的購房、住房優惠政策,解決畢業生的住房難題;靈活處理非本地戶籍子女教育問題,盡可能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配置,使孩子教育不受戶籍及住房限制。解決畢業生定居擇業的后顧之憂是增強畢業生根植意愿的關鍵所在。
3.4 建立科學的城市管理體系,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體系,提高居民安全感,促進大學生地方依戀的形成。擴招安保人員,建立考核績效和獎懲機制,提高大學城安保人員的綜合素質;完善監控系統,減少監控盲區,通過人防和技防的手段降低偷竊事件發生率,切實保障學生和居民的財產安全。各監管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加大監管懲罰力度,依法打擊非正規營業的出租車和餐館,共抓城市治安問題;同時,加強公共交通和學校餐廳建設,擠壓非正規營業單位的生存空間,雙管齊下,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校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定期舉行講座進行普法宣傳,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讓不法分子沒有可乘之機。
參考文獻:
[1]侯景新,馬琳.我國大學城的發展規劃研究[J].管理觀察,2014(28):18-21.
[2]殷可敏,趙俊芳.我國大學城研究綜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4(03):3-7.
[3]Shumaker S A, Taylor R B.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attachment to place[J].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1983, 2: 19-25.
[4]古麗扎伯克力,辛自強,李丹.地方依戀研究進展:概念、理論與方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