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猛



摘? ? 要: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綜合性和權威性最強的比賽,江蘇高校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生力軍。以江蘇本科高校在歷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的實踐,分析江蘇地方高校獲獎情況、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入圍情況、雙創示范高校獲批情況,比較江蘇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差距,發現江蘇地方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以下幾點不足:對創新創業教育認知存在偏差,缺乏專業創新創業師資,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提出從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建設,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大創新創業獎勵政策等方面著手發展創新創業教育。
關鍵詞: 互聯網+? ? 大學生? ? 創新創業
一、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概述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由李克強總理于2015年倡導發起,教育部等12個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重大創新創業賽事。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要求,加快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持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展示創新創業教育成果,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社會資源對接平臺,舉辦“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每年舉辦一次,每屆大賽有特定的主題、目的任務、組織機構、項目要求、參賽對象、比賽制度、賽程安排、評審規則、大賽獎勵、宣傳發動、大賽優化等內容,迄今為止已經在吉林(吉林大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陜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深圳(廈門大學)、浙江(浙江大學)等地舉辦五屆。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說,五屆大賽累計有947萬名大學生、230萬個大學生團隊參賽,孵化了一大批高質量創業項目[2]。
二、江蘇本科高校歷屆“互聯網+”大賽獲獎及雙創資質分析
截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共167所,其中本科院校77所,專科院校90所。其中民辦本科29所,中外合作辦學2所[3]。其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7所高校由教育部主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2所高校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江蘇省共有9所部屬高校,占全省高校的11.69%,有地方高校68所,占全省高校的88.31%。江蘇省本科高校在近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情況、獲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雙創示范高校情況如下:
1.江蘇省高校“互聯網+”國賽獲獎情況分析
目前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經舉辦五屆,江蘇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在歷屆比賽中獲得金獎、銀獎和銅獎的數量如表1,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在歷屆比賽中獲獎比較趨勢如圖1-3。
從圖1可知,江蘇省本科高校在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中,部屬高校共計獲得22項金獎,地方高校共計獲得6項金獎,9所部屬高校獲獎數量是68所地方高校的3.67倍,部屬高校獲得金獎占絕對優勢,而且呈現上升趨勢;地方高校在第二屆、第三屆兩屆大賽獲得金獎數量均為零,從第四屆起呈現上升趨勢,趨勢不及部屬高校明顯。
從圖2可知,在獲得銀獎方面,部屬高校獲得24項銀獎,地方高校獲得22項銀獎,部屬高校獲獎數量依然比地方高校多,第三屆大賽雙方都呈現下降趨勢,其他幾屆比賽均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地方高校上升趨勢比部屬高校的略微明顯一些,在第三屆和第五屆比賽中,地方高校獲得銀獎項目數量甚至超過部屬高校。
從圖3可知,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中獲得銅獎情況,部屬高校獲得27項銅獎,地方高校獲得46項銅獎,地方高校獲獎數量是部屬高校的1.7倍,地方高校獲獎數量占有相當的優勢,呈現穩步上升趨勢,而且上升趨勢更加明顯,特別是在第五屆比賽中,獲獎數量比部屬高校多出9項,拉開近兩位數,原因是地方高校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和國際賽道中獲得更多獎項(表1可知)。部屬高校在第三屆比賽獲獎數量超過地方高校,之后兩屆獲獎數量減半,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綜合分析表1和圖1-3,可以發現江蘇部屬高校獲得金獎、銀獎、銅獎比例遠遠高于地方高校,而且部屬高校參賽項目更具有爭金奪銀實力。地方高校獲獎數量整體增多,特別是在銅獎項目上面,但是在金獎、銀獎方面競爭力明顯不如部屬高校。
2.江蘇高校歷年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入圍情況分析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效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重要部署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的要求,積極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推動全國高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提高創業指導服務工作質量和水平,有效促進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經過學校總結、推薦申報、專家初選、社會調查和實地調研等環節,推選產生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4]。從2016年起至今已經評選過四次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共計產生200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有168所,高職高專院校有32所,江蘇本科高校入圍名單如表2。
從表2可知,第一次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評選中,江蘇有3所部屬高校入圍,零所地方高校入圍。在2016年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評選中全國共有19所部級高校入圍,北京有4所,江蘇和上海都有3所高校入圍,入圍數量在全國并列第二,可以看出江蘇部屬高校創新創業實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在過去的四次年度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評選中,江蘇共有12所本科高校入圍,其中有7所部屬高校入圍,占全省部屬高校的77.78%,僅有5所地方高校入圍,占全省地方高校的7.35%,相較于部屬高校,江蘇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力落后一大截。
3.雙創示范高校獲批情況分析
雙創示范高校是教育部批準,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戰略部署,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精神,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認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6〕92號)要求,在高校自主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遴選推薦、教育部組織專家審核認定的基礎上確認[5]。2017年1月認定99所高校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7月,認定101所高校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目前全國有200所雙創示范高校。
從表3可知,江蘇兩次獲批雙創示范高校共有10所,其中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各占5所。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江蘇本科高校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揚州大學;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江蘇本科高校有蘇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州大學、江南大學。其中既是“雙創典型經驗高校”,又是“雙創示范高校”的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揚州大學等7所高校,再加上“互聯網+”大賽獲獎情況等指標,現將江蘇省本科高校雙創實力分為三個梯隊,以上7所高校理所應當成為江蘇省雙創第一梯隊本科高校,江蘇省雙創第二梯隊本科高校有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常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通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其余本科高校皆屬于雙創第三梯隊。
三、江蘇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1.對創新創業教育認知存在偏差
據了解省內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依然由學生處、教務處、科技處、校團委等很多部門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分工權責不明,交叉太多。分管部門在創新創業教育上面投入較少,僅僅滿足完成學校制定的目標任務。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2018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8%,2015屆本科畢業生三年內自主創業比例為3.9%,且自主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教育業領域(19.8%)[6]。江蘇省2018屆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自主創業的比例依次為0.53%、1.06%、2%[7](26)。大學生創業成功比例在1%左右。現實中部分大學生把創新創業教育簡單理解成創業教育,寧愿精力花在專業課程學習上,輕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師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只注重雙創政策解讀、學生就業能力和學校排名等短期效益,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等能力的培養。由于一些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價值認識還不夠,導致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難以深入開展。
2.缺乏專業創新創業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高校有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超過2.7萬人,兼職導師9.3萬余人,校內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達1.3萬個[8]。各所高校紛紛邀請當地企業家、投資人、法律專家、稅務專家等擔任校外導師,但是某些校外導師不參與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堂環節,只是在比賽階段,到高校指導參賽項目,指導和包裝項目如何應對創新創業比賽,比賽結束后就不再繼續關注項目了,沒有把他們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傳授給大多數學生,也沒有幫助創業項目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創新創業校內師資主要由經濟管理學院教師、輔導員和管理部門人員兼任,缺乏扎實地創新創業理論知識,沒有創業經歷,缺乏“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等比賽實戰經驗,難以勝任創新創業教育。全國即便擁有如此龐大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實際真正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師資依然是缺乏的,“雙導師”制度優越性也沒有得到體現。
3.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
近年來,中國把創新創業教育當作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2.8萬余門、上線相關在線課程4100余門[9]。地方高校和部屬高校在辦學資歷,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投入原本就有相當大的差距。事實上一些地方高校為了應付教育部要求,簡單把創新創業教育打包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就業指導課程中,或者有選擇地開展創業基礎課,缺乏系列配套創新創業課程,學時達不到課程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落實創新創業學分轉換制度、放寬學制、休學創業等政策。在教學實踐中,負責創新創業教育相關部門忙于督促推進,多數二級學院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排課、課堂教學等環節處于應付狀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地方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在參賽過程中,缺乏專業項目負責人、專業團隊成員、專業指導教師,商業計劃書撰寫和路演PPT制作等缺乏專業人士參與,最終導致項目難以在“互聯網+”比賽中獲得好成績。
四、江蘇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思路
1.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建設
美國2009年創建了國家創新創業咨詢理事會(NACIE),理事會成員包括創業領袖、投資者和大學領導者,他們所提供的想法和對政策的反饋成為高校發展創新、創業項目的良好資源,理事會研究美國聯邦政府商業化資金,通過進一步深化高校、實驗室和合作領域研究伙伴關系,更好地為國家創造經濟價值和就業機會[10](20)。地方政府可以效仿美國成立創新創業組織,有條件的高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或者負責創新創業專職部門,而不是由其他職能部門兼管,雙管齊下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高校方面,認真落實彈性學制、學分轉換、創新創業專業學位等教學方案。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紐帶,促進高校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成立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器聯盟,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推進中國高校雙創產業投資基金的啟動運行工作,促進更多參賽項目轉化落地、發展壯大,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11](26)。最后,鼓勵發揮部屬高校經驗分享,幫助地方高校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共享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地方高校之間亦可以組建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資源共享。
2.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教育的最高價值追求和終極意義關懷,又能夠推動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價值理念在實踐中得到彰顯[12](148)。高校應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修訂本科生培養方案,設立創新創業必修學分,線下搭建創新創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實訓課程等,線上推出資源共享的視屏公開課、慕課等開放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雙創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包含校內和校外創新創業導師雙軌制,校外導師參與課程設計,承擔教學內容,真正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明確雙創導師職責,建立科學的選拔和輪換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13](27)。通過教學改革和課課程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縮小與部屬高校的辦學差距,從而走出一條地方高校發展道路。
3.加大創新創業獎勵力度
鼓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有條件的高校建議設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用來專門資助大學生創業項目。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團隊,給予保送升學等非物質獎勵,對指導教師給予職稱評定等方面優惠政策。例如江蘇某高校創新創業競賽組織管理辦法規定“對于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賽等競賽獲獎的教師,學校在年終考核、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和評先評優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作為第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獲得‘互聯網+大賽等競賽國家級和省級前兩個獲獎層次的,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方面可以視同獲得一定級別教學成果獎”。廣東省教育廳規定“獲國賽金獎的,省賽組委會將給予每個項目扶持獎勵金45萬元;獲國賽銀獎的,省賽組委會將給予每個項目扶持獎勵金15萬元。扶持獎勵金主要用于支持獲獎團隊發展和獎勵指導教師”。地方高校可以效仿以上做法,加大獎勵力度,宣傳獎勵政策,讓師生們知曉政策、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舉辦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教高函〔2019〕8號)[EB/OL].(2019-03-05)[2019-10-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6995.html.
[2]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漸成國際盛會[EB/OL].(2019-10-11)[2020-01-16].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300/mtbd/201910/t20191011_402738.html.
[3]江蘇省正規高校名單[EB/OL].(2019-06-15)[2019-10-28].http://daxue.eol.cn/js.shtml.
[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6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的通知(教學廳函〔2016〕43號)[EB/OL].(2016-07-18)[2020-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7063/201608/t20160816_275060.html.
[5]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7〕3號)[EB/OL].(2017-01-18)[2020-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702/t20170216_296445.html.
[6]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2019-08-30)[2019-12-20].http://www.gaoxiaojob.com/qiuzhi/info/20190830/394800.html.
[7]蘇春海.江蘇省2018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8]“百國千校”的世界大學生雙創盛會來了![EB/OL].(2020-01-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300/mtbd/201910/t20191011_402736.html.
[9]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漸成國際盛會[EB/OL].(2019-10-11)[2019-12-1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300/mtbd/201910/t20191011_402738.html.
[10]江露露.美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于《創新和創業型大學:聚焦高等教育創新和創業》的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6(21).
[11]吳愛華,候永峰等.以“互聯網+”雙創大賽為載體? ?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1).
[12]曹文軍.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社會責任提升功能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
[13]吳愛華,候永峰等.以“互聯網+”雙創大賽為載體? ?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