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霞
摘要:中小學校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政府會計制度,會計核算應具備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重功能,財務會計核算基于權責發生制,應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轉變中小學校原本不計提折舊的工作模式。準則強調了固定資產的初期確認,后續的具體折舊與處理,中小學校每個部門要仔細學習領悟政府會計制度,科學使用與管理學校的所有固定資產。
關鍵詞:政府會計制度;中小學校;資產管理
為應對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體系變革的需求,財政部在2015年印發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并后續印發一系列具體準則,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在全國行政事業單位中實施。制度要求單位會計核算應具備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重功能,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務會計進行平行記賬,而且編制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即“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比較中小學校以往實施的以收支實現制為基礎的《中小學校會計制度》,權責發生制表現在中小學校會計核算方面的不同之處,重點是對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與無形資產的攤銷,并不以原值貫穿始末。中小學校的重要資產主要是固定資產,因此中小學校應結合新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深入理解、精準掌握固定資產的計提與折舊。
一、固定資產初期確認應及時精準
“及時”主要指固定資產的初期確認時點應及時,不得延遲或是提早。無須設置的固定資產在驗收達標時確認,需要設置的固定資產在設置結束交付使用時,由在建項目轉為固定資產。房產與構筑結構的新建與改擴建,從設計、報批、建設、驗收、交付應用至完工結算,存在時間跨越長、參加部門多、管理鏈條長等特征,也有完工驗收日、交付應用日、完工結算日、財務入賬日等許多獨特時間,結合《政府會計體系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的要求,房屋與構筑結構應于建設完成交付使用時確定。學校在具體采購固定資產過程中,由于不同原因也許延遲支付,也有可能要求提早付款或是預付款,固定資產初期確認時不得以實際支付時間進行確定。當資產管理者在確定登記資產賬的基礎上,財務工作者在本月也應計入財務賬,確保資財同時調整,以往中小學校會計體系對固定資產沒有計提折舊,因此對入賬時間也無特別要求。
“精準”主要指固定資產初期確認時的數額要精準無誤,無須設置的固定資產發票金額為準,要求設置的固定資產,應當會在設置時形成的材料、人工等費用在交付應用前可以歸結在該固定資產的成本,均要視為初期入賬價值,而中小學設施應用者的技術培訓成本是作為成本核算,不得歸集在該資產價值。房屋結構物就要將相應的審批、規劃、監理、審查等成本和項目款項共同視為初期入賬價值,交付應用時還未正式完工結算的應按照暫估價值入賬,等正式結算后進行調節。建設房屋前獨立入賬的土地使用權就記入無形資產。支付工程款項扣掉的質量保障金視為單位應付款核算,不干擾固定資產的初期入賬效益。
二、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應標準科學
政府會計制度強調行政事業機關的固定資產選擇年限平均法以月計提折舊,忽視凈殘值與減值,中小學校內固定資產是本月增本月計提,本月減少本月不計提。此處強調“標準”主要指固定資產的應用期限、折舊方式、計提開始月份、應計提折舊額等應滿足《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使用指南中強調的常用固定資產的最少應用期限,即折舊年限,學校不得人為縮短資產折舊期限,技術型設施因為技術更新等因素,要減少折舊年限的應通過主管單位審批。房屋構筑物按暫估價值入賬同時計提折舊的,后續調節資產入賬收益時不調整早期已計提的折舊。“科學”主要指每月計提折舊應按照固定資產的用途計入本期費用或是相應資產成本,重要業務部門和后勤管理中心的資產折舊不得混淆,方便單位核算公共服務費用。中小學校內資產管理者和財務工作者應定時核實固定資產的原值和累計折舊,找到問題立即找出原因并糾正。中小學校針對提完折舊且還可以一直應用的固定資產,如許多的教室課桌椅、老師辦公家具、實驗體育器材等應視為學校公共財物妥善管理,發揮價值。學校內最常見的圖書因為其數量多但單價小而不計提折舊,檔案資料因為其特殊價值無法計提折舊,獨立計價的土地與以名義金額記賬的固定資產也不計提折舊,維持原值。
三、固定資產處理時應客觀謹慎合規
學校的固定資產總量與類型很多,有些固定資產已滿足最少應用年限,喪失原本功能及價值,或是有安全隱患的,可以申請資產處理。但有些固定資產盡管滿足最少應用年限,但可以正常應用的不得進行處理。財政機關對國有資產的處理有詳細要求及流程,對大額資產與批量資產的處理應現場展開查驗與監督。校內資產管理中心對資產的處理過程應謹慎,需通過學校校務會議探討確定資產處理狀況,然后由資產管理者對上級提交申請,校方在資產處理沒有批準之前不能對資產隨意轉移或處理,由于資產管理應用不當被盜的要立即報警,是個人原因導致的要及時追責并由其負責賠償[1]。合規主要指對固定資產處理時形成的稅費與收入,需要根據政府會計制度要求執行,不能截留私立小金庫。
四、基于政府會計制度視角中小學校加強資產管理的途徑
(一)摸清家底,優化制度
中小學校應借助這次政府會計制度變革的契機,再次梳理清查校內固定資產,優化資產管理臺賬,對資產是否滿足最少應用年限、是否損壞、是否閑置等進行劃分統計,確定資產應用者和管理者。盤虧、損壞的資產要分析因素,盤盈的立即補充入賬,當前特別是一些中小學校通過學生家長主動捐贈的班級設施等,極易遺漏在外,應及時盤點入賬。優化固定資產控制體系,內容應包含配置、應用、維護、盤點、處理、內控等層面,讓中小學校內固定資產控制有章可循,避免國有資產遺失,進而提升固定資產控制質量及效率。
(二)努力學習,資財協作
政府會計制度包含內容多、要求高,中小學校內資產與財務管理者面臨諸多挑戰及任務。他們不僅要學習政府會計制度準則,深入了解“權責發生制”的作用,精準把握“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該種新型的平行記賬核算方式及會計實務處置,熟練操控資產管理平臺與財務管理軟件[2]。而且,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應相互支持、相互監督,唯有資產管理從根源上標準、精準,財務管理者便會在會計處理方面事半功倍,財務工作者的精準核算能夠促使資產管理的標準,保證每月對賬一遍,確保賬賬、賬實一致。
(三)配置和管理共同推進
中小學校內,固定資產閑置和重復采購較為常見,極大阻礙固定資產應用價值,耗費財政經費,而且學校管理者針對固定資產具有“重采購、輕管理”的情況。政府會計制度對資產的確定、折舊、處理有了詳細要求,學校應結合業務活動需求,科學規范配置固定資產,體現閑置資本的作用,物盡所能,不得太過注重新穎性,應當注重實用性[3]。強化固定資產常規維護,對應用頻率很高的多媒體、監控設施等資產應每月檢測維護,對其余資產能夠每學期或是每年定時維護。學校應在每學年年終對固定資產展開全面盤點,保證賬實一致,通過行政、總務、財務等員工構成盤點小組,對全部的資產逐個排查,找到問題立即找出原因,最后制定資產盤點報告交給學校管理者及主管中心。
五、結束語
總之,實施政府會計制度體系對中小學校而言是一種新型的活動,學校每個部門都應加強領導,仔細學習,積極配合,提高資產控制績效和辦事效率,轉變財務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學校財務管理效果及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曉蘭.淺析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中小學校固定資產管理的影響[J].納稅,2019,13(15):77-78.
[2]謝秀智.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中小學校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J].當代會計,2019(03):108-109.
[3]曹陸玲.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中小學校資產管理措施研究[J].財經界,2018 (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