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凡

摘 要:《d小調奏鳴曲》Op.31 no.2是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以樸素的音樂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情感內容,對古典奏鳴曲式作了大膽的突破。本文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等方面分析了第一樂章的音樂本體。
關鍵詞: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Op.31 no.2;曲式結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作為作曲家和演奏家,貝多芬從海頓和莫扎特手中接過了維也納古典主義的寶貴遺產,展現出了卓越的成就。在貝多芬的創作體裁中,鋼琴音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鋼琴藝術史上,貝多芬是繼約·塞·巴赫以后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音樂中的“新約圣經”,是他留給世人的不朽之作。
1 創作背景
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Op.31 no.2作于1802年前后。這一時期,除了糟糕的人際關系帶給他的困擾,耳疾的影響也逐漸顯現。病痛的折磨使他情緒低落,他常常被絕望壓倒,甚至產生厭世傾向。但貝多芬很快就從消沉的低谷中恢復過來,繼續以創作與命運展開不屈的抗爭。《d小調奏鳴曲》Op.31 no.2以樸素卻又富有表現力的音樂語言描繪出一副暴風雨來臨前的震撼畫面,是對這一時期貝多芬低沉卻不屈服的心境的生動刻畫。
2 曲式結構
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Op.31 no.2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曲式結構圖如圖1。
3 音樂分析
主部是一個6+15的非方整性平行樂段,主題從主調屬和弦開始,具有大三和弦的明亮色彩,莊嚴的琶音形式,速度為廣板。緊接著速度突然變為快板,在左手聲部四分音符斷奏音程的支撐下,魚咬尾式的旋律如急促的雨點般快速落下,隨后以柔板的速度半終止。調性色彩、速度和織體上的對比,構成了主題中的矛盾沖突,為第一樂章的戲劇性奠定了基礎。主部的第二樂句中,不斷提高的音區和不斷擴大的音程,以及連續出現的減七和弦,再次強化了主題中的矛盾,加劇了音樂的緊張感。連接部采用主部的音樂材料,低聲部的分解和弦和主部前兩小節的材料緊密相關。和主部相比,連接部單一的織體和統一的速度使它顯得較為平靜。但表面的平靜只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低聲部的旋律曲折向上模進,在連續的三連音節奏的映襯下,表現出強烈的動力感。連接部轉入a小調,為副部的出現做好準備。副部可以看成是4+4+14的樂段,副部主題在低音聲部固定的伴奏音型支撐下,四小節為一組急促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副部并未出現歌唱性因素,從音樂材料上看似乎延續了主部主題中的矛盾性。副部主題在和聲上也顯示出不穩定性,主題在a小調的屬音上徘徊了14個小節,主和弦在51小節處才姍姍來遲,隨后終止又被擴充,63小節處完滿終止。結束部從64小節開始,雖然前幾個小節中低聲部出現副部結束句的音樂材料,給人和副部主題藕斷絲連之感。但從和聲上看,副部已經在63小節處完滿終止于a小調主和弦;從調性上看,63-74小節中,高聲部旋律轉入d小調陳述,產生調性并置。因此將結束部的起點放置在64小節處較合理。
93-98小節是展開部的引入部分,音樂材料來自于主部主題中的琶音。隨后展開連接部的音樂材料,旋律從#f小調轉入C大調,構成展開中心。121小節開始屬準備。
再現部為動力再現。主部在呈示部中主題的基礎進行了歌唱性的發展,旋律悠長,如宣敘調一般。連接部在呈示部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因此再現時出現了新材料,調性也發生較大改變。副部調性回歸主調d小調。結束部在217小節完滿終止。10小節的尾聲通過強調主和弦再次鞏固了調性,第一樂章在激烈的矛盾沖突后平靜地結束全曲。
《d小調奏鳴曲》Op.31 no.2是貝多芬鋼琴創作中第二個時期的作品,該時期的創作中貝多芬注重戲劇性的情感表達,進一步突破了古典奏鳴曲式。奏鳴曲式中存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的對比,常被用來描繪戲劇性場面。但《d小調奏鳴曲》Op.31 no.2第一樂章中,矛盾與沖突在主部主題內部就已經存在,給音樂帶來不安感,副部主題也不再是如歌的旋律,以遲到的主和弦表現出音樂的不穩定性。隨后而來的結束部采用副部音樂材料,使人感到副部的不穩定性仍在延續。這種不穩定感直到主部變化再現時宣敘調般的旋律出現,才漸漸淡化。這些進一步擺脫了傳統形式束縛的創作手法,使音樂表現出強烈的戲劇性,傳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情感。
4 結語
主部主題內部的沖突、主部與副部的沖突貫穿了樂曲的始終,使《d小調奏鳴曲》Op.31 no.2第一樂章具有了強烈的戲劇性。但造成這些沖突的,卻是和弦、回音等簡明、樸素的音樂材料。《d小調奏鳴曲》Op.31 no.2第一樂章中,貝多芬以平凡的音樂語言表達豐富的戲劇內容,展現了音樂與情感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5.
[2]張雯亭.淺析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J].北方音樂,2018,38(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