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學生 學業厭倦 厭倦情緒 解決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師生健康專項),課題編號:GJXZ2019D40。
作者簡介:高春陽,白城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63
(一)學業厭倦情緒
厭倦的界定比較豐富。Berlven認為厭倦是一個與喚醒水平有關的狀態,厭倦通常是由于個體喚醒水平提高,而環境喚醒刺激弱導致的。Barbalet通過研究個體在當下活動下所動產生的一種煩躁狀態,為了喚起有趣活動的一種的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叫做厭倦。扎克母認為厭倦與個體的喚醒水平,注意狀態以及個體對刺激的理解程度有一定關系,而個體的厭倦的產生則是為了尋求新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個體狀態。不同的觀點例如Mikulas等人認為低喚醒狀態是引起厭倦的一種直接原因,其根源在于缺乏環境刺激。Csikszentmihalyi則認為個體在所處的環境中缺乏可能存在的刺激,而產生厭倦反應。
在厭倦情緒中學業厭倦情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2年Pekrun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得出消極低喚醒的生理情緒是學業厭倦情緒產生的根本原因。從結構看,學業厭倦是阻礙學業活動的消極低喚醒情緒,其通常產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是一種活動性情緒。厭倦具有不愉快的,缺乏挑戰和低生理喚醒的情緒特點(Pekrun,2010)。學生的學業厭倦情緒的產生不單是一種缺乏興趣的中性情感狀態,更是一種由于長時間的時間拖延現象,動機缺乏而產生的一種興趣分離的狀態(Nett,Goetz,Hall,2011),這一觀點Acee在2010已經進行了證實。
事實上,厭倦通常和酗酒(Amos, Wiltshire, Haw, & McNeill, 2006; Ho, 1989; Wiesner,Windle, & Freeman, 2005),藥物濫用(Anshel, 1991; Guinn, 1975),酗賭 (Blaszcsynski, McConaghy, & Frankova,1990),青少年犯罪 (Newberry & Duncan, 2001),離異(Gigy & Kelly, 1992),對生命的沮喪和不滿(Farmer & Sundberg, 1986)以及出現健康問題(Thackray,1981)有關。學生的輟學、逃學等都可能由學習環境之中厭倦情緒導致。
Goetz, Frenzel and Pekrun以中學生為被試分析學業情緒的跨學科一致性,發現厭倦的跨學科一致性較弱,但在性質相似的科目(比如數學和物理)中情緒的一致性程度要高于性質不同的科目(比如數學和語文)。李潔,宋尚桂研究大學生群體的學業情緒差異,發現文科學生厭倦情緒顯著低于理工科學生。趙曉旭發現初中男生的厭倦情緒要顯著高于女生。張典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的英語厭倦情緒呈下降趨勢,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厭倦情緒顯著高于高三年級學生,男生的英語厭倦情緒高于女生。
(二)學業厭倦情緒與厭學現象
厭學現象是一種內容在的動機反應,而情態度、情緒、行為是學生厭學具體的三個表現(傅安球,聶晶,2002)。解瑞紅在研究中認為厭學分為厭學癥和厭學情緒兩種,即從生理以及心理兩個層次做出了不同的闡釋,認為學生的厭學情緒主要表現在對學習缺乏興趣,產生冷漠,反感的行為表現等。而金忠明則從單純的學業厭倦情緒的角度提出,厭學是一種心理傾向,主要建立在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反感,厭惡的表現,程度不同表現不同,較潛層次稱為厭學情緒,更深層次稱為厭學癥。通過對厭學癥的研究發現,厭學癥的主要表現是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是一種心理障礙,在時間上的積累逐漸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經常出現曠課,逃課現象,無法完成正常學業。而厭學癥和厭學情緒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厭學情緒的產生是厭學癥出現的基礎,學生首先出現的是厭學情緒,在長久的囤積未得到合理的矯正的基礎上就會演變為厭學癥。而厭學的初始階段就是厭學情緒的產生,厭學情緒是可以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得到改變,但是厭學癥則是一種心理問題,需要介入專門的心理咨詢手段加以調整。所以大學生的學業情緒管理至關重要。
綜上可知,厭倦情緒不同于厭學,通過分析學業厭倦情緒的概念可知大學生學業厭倦的特點,探究不同學業成就群體學業厭倦情緒影響因素差異。
(三)自我效能感與學業厭倦情緒
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身完成既定行為目標所需的行動過程的組織和執行能力的判斷(Bandura,1977)。自我效能影響個體動機過程、認知活動、個體對任務的選擇及行為反應方式以及個體的情緒反應。自我效能受到以往的成敗經驗,替代性強化,言語說服以及情緒和生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自我效能與情緒具有密切關系,消極情緒與自我效能呈顯著負相關。
呂京京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學業自我概念等大學生的學業厭倦情緒存在關系,大學生的學業情緒即受到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學業自我概念、學習動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張典發現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感的目標信心感、完成任務能力感兩個因子可以聯合預測厭倦——悲觀學業情緒18.6%的變異量。
Yangyang Liu and Zu hong Lu分析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情緒產生影響的生理基礎,結果發現人體中的mono-amine-oxidase type A (MAOA)是調節自我效能與學業情緒的調節因素,擁有3-repeat allele的被試與擁有4-repeat allele的被試在自我效能與厭倦關系的穩定性方面具有差異,3-repeat allele被試自我效能與厭倦關系比4-repeat allele的被試更加穩定。
Richard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在學業情緒預測學業成績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學生的英語口語考試成績受到學業情緒的影響預測率為28%,同時學業情緒對學生的英語筆試考試成績也具有相應的影響,達到9%預測力。
(四)學業成績與學業厭倦情緒
個體學業成績與學業情緒息息相關,兩者關系復雜,學業成績和情緒之間的關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Pekrun對德國大學生學業情緒和學業成績的研究顯示,高學業成就通常受到積極學業情緒影響呈正相關,而低學業成就能夠則與消極學業情緒呈負相關。學業情緒可以預測學生的學業成就而學業成就影響學業情緒的類別。認知水平是影響個體學業成就的主要因素。Thomas Goetz, Franzis Preckel等人對6年級德國學生的研究顯示,考試過程中,樂趣情緒的產生更多的來源于高抽象推理能力的學生,而焦慮情緒的產生則是在低抽象推理能力的學生身上得到了更多的體現,而學業厭倦情緒的產生則是來源于更多的中等抽象推理能力的學生。
Roseman發現,厭倦的產生與學生的智商水平存在一定關系,學生的學業厭倦安慶緒與學生的能力水平呈現負相關。學業厭倦情緒與學業成績的關系通常被包含在消極低喚醒情緒與學業成績的關系之中。單獨研究厭倦與學業成績的研究較少,厭倦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不顯著。
陸蓮通過對初中生的學業情緒特點在不同群體中的特點分析得到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優生的高興、自豪、滿足等積極學業情緒維度比學困生高,相反,學困生更多的體驗到消極情緒。
羅麗丹(2010)釆用的成就動機量表對高一學生成就動機、學業情緒與學業成績進行了研究;學生的學業成就可以被消極低喚醒學業情緒有效預測,不同的學生在學業情緒喚醒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同其喚醒水平不同,成績優秀的學生其消極水平顯著低于成績較差及中等生,且積極水平要高于中等生及差生。所以學生的學業喚醒水平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是存在密切相關的關系,而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將直接受到學生的學業情緒的影響。
陸桂芝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通過十三種學業情緒進行顯著預測,有16%的學業成績可以得到共同預測,同時發現,學業情緒對學業成績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綜上可以,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存在一定關系,無論是正向預測還是反向預測,學業情緒的變化都可以影響到學生學業成績,而學生的學業厭倦情緒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如何行之有效的解決學生厭學情緒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是我們即將要解決的難題。
(一)學習熱情低
存在學業倦怠的學生學習熱情低,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對學習內容表現得冷漠、輕視。大學生學習研究調查中,發現有30.3%學生有放棄學習的想法,57.4%的學生認為沒有學習沒有樂趣,是枯燥的。
(二)人際關系緊張
處于學業倦怠中的中學生,在日常行為活動中表現的和平時也有著巨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拒絕和老師交流,不尊重老師
將老師視為沒有感情的人,用帶有蔑視色彩的稱謂稱呼教師,對老師這個職業充滿著仇恨,不能理解教師的付出。
2.家庭父母關系緊張
認為父母不理解他們,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只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不能夠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在學校的委屈在家里還是不能被理解。
3.性格多疑、對人冷漠
對同學也多疑的態度,很少與同學接觸。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甚至有敵對心理,唯一和他們有共同話題的就是那些同樣有著學業倦怠心理的學生,認為只有和他們在一起才能獲得認可,心理的委屈才能被理解。
人際關系會對個人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巨大影響,長期的處于這種環境中導致學習倦怠心理被強化,并且影響著周圍的學生,使這種情況的學生越來越多,將問題越來越社會化。
(三)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學習情緒和效率,學業倦怠者感覺學習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學的地方,這時他們會感覺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取得自己預期的結果,逐漸產生較強的失落和自卑感。從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學習的好材料,于是在學習中自暴自棄。這種失敗的消極情緒使學生心理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在這種環境中變低,學業倦怠也因此產生。因此學生在學習上的努力程度越來越低,主動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Pekrun.2006.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ssumptions, Corolla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 .Psychol Rev. 2006,18:315-341.
[2]Reinhard Pekrun,Thomas Goetz,Raymond P. Perry. 2010. 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s: 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 102, No. 3, 531-549.
[3]解瑞紅.大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歸因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0(11):78-81.
[4]Thomas Goetz,Anne C Frenzel.2006.The Domain Specificity of Academic Emotional Experiences.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75,5-29.
[5]孫曉莉.大學生學業倦怠的現狀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6]楊麗嫻,蓮蓉.學業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6(2):54-57.
[7]謝麗霞.當前大學生厭學情緒評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4(8):13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