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云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的現在,隨著互聯網和教育的不斷融合,學生與教師、線上平臺和傳統課堂之間產生了交集,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應用給科學課程整合、資源開發和個性化課堂的設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本文從“32K12”智慧教育云平臺的發展現狀入手,通過對智慧教育云平臺與線下教育模式的利弊比較分析,結合智慧教育云平臺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提出了教學模式的轉變與融合方式,開創新的教學變革。
關鍵詞:“32K12”智慧教育云平臺;改革;應用
一、智慧教育云平臺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32K12”智慧教育云平臺在我校的構建與實施,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提供了一個智慧教學、智慧學習、云端分析、精準展示的平臺,突破了時空與地點的限制,讓信息科技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的融合,同步教學、異步教學、同步助教、異步檢驗的形式,使得所有教育參與者都共同構成了教育生態圈,讓教育形式產生了重大變革。
二、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優勢分析
2.1從高效便捷的角度分析
智慧教育云平臺是依托于互聯網發展的,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用各種不同的終端來參與到課程中。因為線上課程的資源都是明確的,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都清晰明了,學生可以靈活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來選擇適合的課程安排與規劃,最大程度的保證學習的高效性。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智能教育云平臺進行在線備課、考試管理與智能作業管理,提升了教學效率。家長也可以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來查看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與教師溝通,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效率。
2.2從學習環境與學習監管分析
智慧教育云平臺是一個以互動為主要核心的學習空間,能夠最大程度的優化學習環境,“智慧課堂”模塊能夠讓教師與學生隨時調取教學資源,師生之間利用云平臺和線下平臺進行多維度的交流,豐富課堂形式,讓課堂教學變得不再枯燥;“智能輔導”模塊,學生利用該模塊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后的復習,針對預習與復習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智能作業”模塊讓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作業的布置、查看與批改,智慧云平臺具有很強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所布置的作業都是基于大數據整合后有針對性的進行投放,教師可以結合作業情況查看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認知和掌握情況,以便于進行監督與管理。
三、智慧云平臺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策略
3.1智慧教育云平臺在備課授課中的應用
智慧教育云平臺上的“智慧課堂”模塊分為備課平臺和授課平臺,在備課平臺中,智慧教育云平臺收錄了大量各年級段優秀教師的科學課的備課資源,教師在儲存、記錄、撰寫自己的備課內容時,還可以參考其他優秀教師的資源,不用額外去其他平臺進行資源和信息的搜索,讓備課變得更加的高效。另外,備課平臺還提供了超大容量的儲存空間,教師能夠更好的整理、查找、使用備課文件。除此之外,授課平臺還成為了教師交流互助的平臺,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在授課平臺中進行資源展示,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課堂展示促進教師的成長。
以小學教科版六年級課程《控制鐵生銹的速度》為例,在授課前備課時,教師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對所需要的教學課件進行選取和保存,然后進行整合和設計,以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授課時利用課件進行復習檢測,針對前面所學習的《鐵生銹了》進行隨堂檢驗,讓學生利用學習平板進行檢測并提交結果,然后智慧教育云平臺的作業系統會對檢測結果進行大數據的分析,總結出需要加重鞏固與復習的內容,在后續的學習中進行糾錯和強化,讓每個學生都能吃透知識點。
3.2智慧教育云平臺在作業鞏固中的應用
智慧教育云平臺的作業模塊具有實時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平臺隨時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查看和指導。教師可以根據智慧教育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結果進行有層次差異的布置作業。布置完作業后,學生用自己的學習終端進行作業的完成與提交,系統會自動的進行準確和高效的批改和生成答題結果報告。在系統進行了作業的審閱之后,智慧教育云平臺會結合所有學生的答題結果報告,總結出班級所有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高頻錯題,將錯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放置到錯題本中,讓學生在課下進行鞏固糾錯訓練,免去了學生和教師整理高頻錯題和制作錯題本的時間與精力。
例如小學教科版四年級科學課程作業,主要內容包括有風和降水等氣象內容,如風向的含義、測量方式、風速儀和雨量器的用法、風速的等級,降水的形式以及云的組成。在云平臺的作業模塊上傳作業之后,學生進行作業的完成與提交,通過系統的分析,大部分學生弄錯的知識點包括有降水的形式回答的不完全,很多學生只回答了雨,沒有回答雪、冰雹。在后續的總結高頻錯題的過程中,智慧云平臺將這一錯題放置到錯題本中,在鞏固訓練中沒有同學再弄錯這個知識點。
3.3智慧教育云平臺在家校互通互聯中的應用
智慧教育云平臺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家校之間的互通互聯,家長通過登錄智慧教育云平臺,能夠隨時隨地的獲取學生科學課的學習信息,還可以實時的了解教學與活動動態。此外,智慧教育云平臺也給家長和學校提供了溝通環境,家長可以及時的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不一樣的學習督促計劃,讓學生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關愛下健康的成長。
結論
綜合分析來看,智慧教育云平臺的信息量和多樣性能夠很好的彌補傳統科學課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文文本進行教學的局限,還可以利用豐富的視頻資源、音頻資源、圖片資料等資源進行課程的整合,從而改變教學形態,實現課程的變革。由于智慧教育云平臺的特殊性,它不僅能夠實行跨地點教學,還能很好的實現對知識點的跨學科整合,也就是課程整合的終極目標,例如利用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媒介作用,將科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教學等,通過豐富的教學設計,組織不同的線上教學形式,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讓線上智慧教育云平臺得到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楊現民;余勝泉;;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J];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1期
[2]黃曉鋒;論Hiteach智能系統在課堂教學中運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2期
[3]崔婧;智慧教學新模式[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05期
[4]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肖廣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