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昊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融入,目前高校對于多元化教材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高。與紙質教材配套,通過二維碼技術、AR技術、APP輔助等形式,開發形式靈活的數字化資源,可以極大地方便學生隨時隨時隨地開展創新性學習。數字化資源還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更加方便攜帶,支持多平臺學習,且有利于保護作者的版權,因而受到作者、出版社、教師及學生的一致歡迎。本文從高校教材紙質與數字化融合出版的優勢分析出發,探索推進高校教材出版融合工作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材;紙質;數字出版;融合;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高校教材出版方式已經產生了重大變革,由以前的純紙質出版到現在逐步變為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相互共存,預計以后數字出版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在這一模式之下,出版社要想能夠更好地拓展拓展市場,就必須結合高國內高校教材出版的新形式,不斷完善多元化教材出版工作。
一、高校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融合出版的優勢分析
1.有利于更好的提升讀者的使用體驗
目前手機、平板和電腦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工具,因此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與紙質出版物相配套的數字出版物,極大地方便了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除了教材之外,還有一些課外練習題、拓展閱讀資料等,也常常以數字出版物的形式呈現,不僅很好的壓縮了紙質教材的內容,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同時數字出版物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和學習,可以很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共存的出版模式,很好的滿足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2.有效方便了教師嘗試創新性教學
翻轉課堂、空中授課等已成為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些教學方式。在這些教學方式中,對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作業項目、測評項目、演示動畫、PPT等,都需要教師提前安排和錄制。數字出版過程中,結合課程同步開發了大量的數字化閱讀資源,教師在課前不需要再費心為學生網羅搜集各類教學資源,而是可以讓學生自主結合教材開展數字化資源的學習,有效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而且可以防止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數字資源不匹配等問題的出現。紙質出版與數學出版相融合,既有效降低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還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有利于更好地保護作者和出版社的權益。單純紙質出版的過程中極易容易出現盜版等問題,數字化出版過程中可以通過有效的加密技術很好的避免這一問題,有效保護了作者的著作權,同時也能避免出版社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二、推進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相融合的有效策略
1.紙質出版加網絡出版有效提升教材容量
高等教育等教育階段教材涵蓋的知識面一般比較廣。因此將教學內容和習題有效融合之后,一般教材的厚度都會變的比較厚,使得教材的出版成本也隨之提高。為了更好的加提升教材的出版質量,降低教材制造成本,我們可以探索紙質出版與網絡出版相融合,在紙質部分主要呈現教材的新內容講解部分,而將一些習題、學習指導、教學課件、習題精講等部分以網絡出版的形式出現。然后學生們自主結合網站開展學習工作。不僅可以實現既學既練在線反饋,而且紙質部分的紙張和印刷工作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給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2.紙質出版與二維碼掃描融合豐富授課資源
高等教育階段涉及的一些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對于實驗和演示資源的需求量非常高,這里資源如果以紙質出版的形式呈現,不僅占用的版面非常大,而且不能給使用者帶來很好的觀感體驗。但如果將這部分資源以數字出版的形式出現,就可以很方便地呈現立體化學習內容,帶給使用者更好的觀看體驗。因此,我們可以探索將紙質出版與二維碼掃描相融合,讓學生們在紙質閱讀的同時,自主選擇是否需要掃碼觀看動畫和視頻,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這種信息化模擬案例的呈現方式,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課本之外的衍生資源,讓學生們自主開展創新性學習。同時對二維碼的掃碼關注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資源學習附著率,比網站有更方便快捷。
此外,現在很多高校教材的數字資源中對AR技術的需求量也比較高,如人體解剖學課程、微生物學課程等,結合AR技術呈現學習資源,可以給學習者帶來更加直觀、立體的觀看體驗,還方便他們進行必要的縮放展示。但是目前我國的AR技術發展還不是非常成熟,在成像度、清晰度、互動感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教材的紙質出版與社數字出版相互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出版社在做好紙質出版工作的同時,必須也要樹立用戶至上的發展理念,引進新的技術和理念,不斷創新高校教材出版工作。
參考文獻:
[1]丁凡. 從競爭到統一——淺談紙質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J]. 科技傳播, 2019, 011(002):190-191.
[2]高卓.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教材出版的融合發展[J]. 中國市場, 2019, 998(07):73-74.
[3]單秀枝. 把握期刊特色, 尋求媒體融合出版之路[J]. 編輯學報, 2015, v.27(S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