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蘭
摘 要:2019年11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不得超標命題。以文件要求為依據,基于國家提出的地理核素養等要求為背景。在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更平穩地實現初高中地理課程過渡等方面進行探索與思考。
關鍵字:核心素養;創新;地理教學方式
一、依據課程標準,把握教學重難點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由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四部分組成,課程標準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最基本要求,共100條標準,其中地球和地圖11條;世界地理43條;中國地理40條;鄉土地理6條。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只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才能準確把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重難點。地理教材都是根據各階段的地理課標進行編寫的,教師在進行教材講解時需要依據地理課標,參考其中需要掌握的重難點,需要學生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等,所以教師從事相應的教學活動都需要依據相應課標,一位優秀的地理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有多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對教材的熟悉程度,而是能清楚地把握重難點,知道應該達到什么樣的培養目標,這些重難點和培養目標都需要參考不同階段的地理課標,所以課標才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和指導。
二、創新教學方式,建構高效課堂
初中階段最難的知識點設置在七年級,而且難易程度跨度較大,學生無法很快適應。所以,義務教育階段地理教學中,應不斷嘗試創新教學方式,建構更高效的地理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1.自主—合作—探究
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為例,8人一組,采用中國行政區劃拼圖和教學助手相結合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式,盡可能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降低學生學習34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位置、簡稱和行政中心的難度。
2.翻轉課堂
針對八年級下冊內容,基于學情,嘗試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學。如在講解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內容時,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選擇學習程度比較好的,性格外向、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布置簡單內容讓學生嘗試講課。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只適合比較簡單的章節。
3.角色扮演法
嘗試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在講授湘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時,教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地質考察隊和氣候考察隊,借助學案讓學生充分參與,得出結論。
這種教學方式的創新使學生的學習激情有了短暫的提升,但是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還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找到更多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法。
三、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科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人地關系。人口和資源、環境、發展實現長期均衡發展也是地理學科應該關注的實際問題。在地理教學中對于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觀念要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中。如,在講授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中國的人口》時,教師播放與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人口過多給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都會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用我國人口政策的變化說明發展的人口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二)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講授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中國的河流》時,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更為重要。這部分內容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讓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
(三)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能力。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主要學習認識地球及各種自然環境和人文要素,下冊學習大洲和地區,八年級上冊學習中國地理及自然和人文要素,下冊學習中國的區域。對于不同類型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各種復雜自然要素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研學,為此教師可開展水洞溝和寧夏博物館研學,讓學生通過研、學、游這樣切實的感受,培養家國情懷,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責任感。
四、反思
在以后的地理教學中應該繼續創新教學方式,找到適合本校學情的學習地理的方法。對課標的研究學習,是教師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但是如何將課標潤物細無聲地應用于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潛心學習,借鑒有經驗的教師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學習為高中地理的學習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需要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摸索并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宋冬冬.中學地理與高師地理課程的有效性銜接研究:以高師《氣象學與氣候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