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秋后的種豆子到夏初的收豆子,孩子們從生活經歷中體悟到了種植的辛苦、成長的等待和收獲的喜悅。然而添添小朋友的一個靈感讓我們發現,其實生活本身還在延續,“收獲經歷”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我在思考“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讓幼兒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習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賦予幼兒生活經歷活動鮮活的生命力。明確:經歷不止于收獲,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端。“當你打開經歷這扇門,你會發現:教育無處不在,生活生生不息!”
關鍵詞:經歷;課程;生活;收獲
我園是典型的農村幼兒園,園舍坐落在農田間。一條小河緊挨著幼兒園伸向田野深處,潤澤著這片肥沃的土地。走進幼兒園,道路一旁是一排排整齊的向日葵迎日招展;另一邊蠶豆、番茄、茄子、紅薯爭相獻出累累碩果,不遠處的小坡上兔寶寶與小雞一家融洽地嬉戲著……春華秋實、鳥鳴蟲唱,孩子們在悄無聲息的時光里沐浴著大自然給予的勃勃生機。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在與自然的親近中,孩子們漸漸地了解了四季更替與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每次收獲則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刻。然而一次與小朋友們偶然的談話引發了我對“收獲”之余幼兒生活經歷活動縱深化、延續性的思考……
一、收獲——“生活”的另一個開端
夏天剛到,我們種植園的蠶豆就爭先恐后地撐起鼓鼓的腰節。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籮筐把豆子逐批摘下,在食堂婆婆的指導下做出了各種好吃的豆肴。
“還有那么多的豆子,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希望孩子們能想出更多的點子。
羽嘉:“給中班弟弟妹妹分享。”
小遠:“送給其他班的老師、阿姨。”
添添:“拿到菜場去賣”(離幼兒園不遠有一個村級小型菜場,添添爺爺奶奶每天把自家農田里種植的蔬菜拿到菜場出售。)
添添的點子馬上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好啊!讓添添爺爺奶奶幫我們去賣吧。”“我和老師一起去賣。”“嗯,爺爺奶奶賣那么多菜,會弄不清楚的。”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設想著“賣豆子”的各種場景,他們眼神里流露出的興奮與激情讓我確信:我們的“賣豆子”經歷活動已經開始了……
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生活經歷課程是追隨幼兒的生活經驗,把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及時納入活動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從秋后的種豆子到夏初的收豆子,孩子們從經歷中體悟到了種植的辛苦、成長的等待和收獲的喜悅。然而添添的一個靈感讓我們發現,其實生活還在延續,我們的“收獲經歷”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社會生活給予他一切能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覺的統一性和背景。學校科目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生活。”
經歷活動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在活動組織前教師要以“尊重幼兒”為準則,細心地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及其細微的情緒變化,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訴說,平等地與他們對話,理解他們的思維、學習和行為方式。教師不但要關注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還要關注了解他們的原有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順從他們的興趣,為即將開始的經歷活動發揮正確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二、推進——“經歷”不斷深入生活
●準備階段
孩子們對去菜場賣豆子都給予了最高的期望,而一系列的難題使他們又陷入了困惑:
1.“賣豆子需要哪些工具?怎么準備?”
“要摘很多豆子”“要放豆子的塑料袋”“得有一桿秤”一部分孩子對買菜有一定生活經驗,也樂意回家搜集塑料袋子。但是當談到準備“秤”時,僅子軒小朋友表示愿意去向在超市工作的姑婆借一個。
2.“在哪里出售?怎么去聯系?”
當孩子們得知菜場是不能隨便設攤的,必須經過主管部門批準時,有的驚訝、有的氣餒,不過樂意嘗試、積極應對的孩子還是占了大部分:“讓添添爺爺去幫我們跟管理員說”“老師可以去說”“我們和老師一起去找管理員”。(最后在老師和家長的協調下,我們準備請添添爺爺奶奶幫忙,把他們的攤位借一點給我們使用。)
3.“誰去賣菜?怎么結算?”
孩子們都非常想去菜場當售貨員賣豆子,但是也知道不可以全都一起去。在一番你爭我奪之后,發現誰去都不行,“不會用秤不能去!”“不會算錢不能去!”“……”最后大家商定:“由老師每天帶兩個小朋友一起去菜場賣豆子。”
談話中,每個孩子都是積極的,他們情緒高漲,即使面對困難仍對活動充滿了期望。
在幼兒的自主探究中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頭緒,不知從何入手”,有時甚至想放棄,這時教師就應該根據幼兒的情況,有的放矢地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如通過一些巧妙的方法在語言上給予幼兒以鼓勵和暗示;在幼兒即將放棄時以參與者的角色融入活動中,激發他們繼續探究的積極性等。這些行為上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幼兒獲得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使幼兒的意志力和堅持性也得到鍛煉。
在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幫孩子的眼睛越過圍墻。”這意味著教師必須要越過禁錮自己思想的“圍墻”,也意味著教師要更多地帶領孩子越過他們原有生活經驗的“圍墻”。所以,當孩子們把興趣點轉入到他們自己設想的活動中后,老師就應該順從他們的需要,做活動的“預見者”,預先考慮孩子在該活動中可能積累的生活經驗,觀察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及時設疑,讓孩子在自主發現、自主探索中不斷地向著有利于他們需要的方向發展。
●經歷時刻
清晨,我和添添、羽嘉剛把豆子放到添添爺爺的攤位上,就引來了村民的圍觀:“老師來買菜啊?”從未有此經歷的我一時覺著語塞。而站在爺爺奶奶一旁的添添卻很老道地說:“我們是來賣豆子的,你要稱一點嗎?”添添隨手扔給紅衣婆婆一個袋子。那位婆婆一面樂呵呵地裝豆子,一面聊著:“你們來幫爺爺奶奶賣菜吶?”“不是,這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種的,在幼兒園里面種的”添添回應得很干脆。“老師帶你們種的?”另一位阿姨也邊詢問邊拿袋子開始裝豆子。“阿姨多裝一點,都買了吧”添添滿臉堆笑地幫阿姨提著袋子。“小家伙挺會做生意的!”阿姨邊夸獎邊把豆子都裝進了袋子里。
因為是第一次走上攤位,我們帶的豆子不多,所以從走上攤位直至賣完豆子總共不到10分鐘。我和一起來的羽嘉幾乎都沒有開口說話,豆子的價格是添添爺爺幫著定的(我們在幼兒園都沒想到過價格問題)分量也是添添爺爺幫著稱的(子軒沒有借到秤,因為超市的秤是不能拿出來的)。回園時添添緊攥著賣豆子經歷活動的第一份收獲——12元人民幣,小鹿般歡快地走在前面,我和羽嘉提著袋子、端著籮筐跟在后面,這就是我們快樂而難忘的第一次賣豆子經歷。
整個經歷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添添的生活經驗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他平時積累的經驗在本次經歷活動中受到了重視。當活動的主題是幼兒所喜歡、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幼兒就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羅杰斯曾說過:“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東西,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即對人的行為基本上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可見,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幼兒主動建構的過程,我們的生活經歷活動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育家張雪門指出:“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去行動。因此,從行動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制馭環境的能力。”可見,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幼兒通過對生活的享受和探索,從而體驗、感悟生活經驗的。
三、整合——“資源”的凝聚與融合
隨著賣豆子經歷活動的不斷推進,幼兒園的其他工作人員和家長們紛紛當起了志愿者。教育與生活的融合,使得各類“資源”不斷出乎意料地融合起來。
一大早壯壯的奶奶就在幼兒園門口等著我,看到我就遞上來一打塑料袋:“老師,壯壯回家說今天要去菜場賣豆子,我和你們一起去,幫你們運籮筐。”說完便把小三輪車往種植園地推。炊事員婆婆已經和早入園的幾個小朋友在地里摘豆子了,壯壯負責把豆子從小籮筐運送到大筐里,孩子們個個洋溢著歡笑。壯壯奶奶把大筐搬上三輪車后就跟小朋友們一起去地里摘豆子,邊摘邊指導孩子們:“豆子飽滿、殼有些泛黃的先摘。”壯壯奶奶幫大家一起把豆子運到菜場,又讓小朋友們乘她的車回到幼兒園。壯壯奶奶表示:以后每次賣菜活動都通知她來幫大家運送。(我們聽取添添爺爺的建議,每隔幾天上菜場一次,這樣賣出豆子的數量相對會多一些。)
做會計的張蕭媽媽也非常關心孩子們賣豆子的活動,她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豆子收入記錄表”記錄每次的收入。她成了本次活動的“現金記錄員”,不但要記錄我們的收獲,以后還要計算所花的費用。
爺爺奶奶們開始關心起我們的種植園地來。大家一起計劃著,接下來可以種哪些農作物,怎樣才能有豐碩的果實,周涵奶奶特意送來了西紅柿、茄子、絲瓜等秧苗……
虞永平教授提出:“有效的幼兒園課程應該是可以激發家長的興趣的。”生活經歷課程要求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從內心世界接納家長作為合作伙伴;應創造條件使家長真正介入幼兒活動的教學過程中來;應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把社會、家長和幼兒園統一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來。作為農村幼兒園的我們應該發掘農村家長群體的優勢。明確家長資源的有效性不在于家長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現、去挖掘。一些農民爺爺奶奶雖然學問不深,但他們幾十年積累的各種勞動知識、技能、經驗同樣是我們教學的寶貴資源。
四、延續——“生活”生生不息
當蠶豆豐收,豆萁被小朋友們拔出泥土的時候;當賣豆子經歷活動告一段落的時候,孩子們又迎來了新的收獲——賣豆子活動賺到的“第一桶金”。于是幼兒、家長、老師又開始了新的討論。
“怎樣使用這些錢更有意義?”
——買種子、農耕用品。
——給孩子們發工資。
——買教學用具和游戲用品。
——幫助身邊需要的人。
這些都是我們對接下來經歷活動的共同設想……
“還幼兒自然生活”是我們生活經歷課程的核心,它讓孩子們參與生活,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從而了解生活,學會生活。皮亞杰說過:“兒童的發展就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順應,不斷獲得與改造經驗,不斷取得新的平衡,從而建構自己心理結構的過程。”幼兒生活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活動、每次交流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活課程內容和時機,我們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興趣點,捕捉生活中有益的信息,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生成適宜于幼兒發展的經歷活動,通過篩選、梳理,整合成相應的課程。這樣才能真正使“寓教于幼兒生活之中”得到有效的落實,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課程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去進行。”在我園的教育教學中,老師已經意識到:“應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作為教育的內容,還應該充分挖掘和發揮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使教育活動過程和方式成為幼兒真實參與、經歷、體驗生活的課程。”然而我們在思考“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讓幼兒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習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賦予幼兒生活經歷活動鮮活的生命力。我們應讓每位教師明確:經歷不止于收獲,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端。
“當你打開經歷這扇門,你會發現:教育無處不在,生活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王春燕.讓兒童在體驗中學習、成長[J].學前課程研究,2007(1):6-9.
[2]吳研.回歸生活世界:從張雪門的“行為課程”說起[J].海曙教育,2005(1).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邵道生.學會生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朱雯渲(1975—),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本科,教育學學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1994年參加幼兒園工作,2012年擔任無錫市萬里幼兒園園長。2015年到山水城幼兒園工作,教科研經驗豐富。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