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芳
摘 要:反思了幼小銜接教學的困境,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應用繪本材料,通過繪本閱讀的開展突破這一困境。提出了相關應用繪本閱讀的舉措,希望能對后續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繪本閱讀;幼小銜接;助力舉措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幼兒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幼小銜接作為幼兒園教師近幾年工作的重點,也是幼兒園教育中具備較高難度的內容。如何通過恰當的方式展開這一階段的教育,幫助幼兒在完善的幼小銜接教育中更好地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就顯得格外重要。鑒于這一背景,繪本閱讀教學模式出現在當下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科學地開展繪本閱讀也就成為當下幼小銜接教育中迫切需要完善的內容。
一、幼小銜接教育的困境
(一)幼小銜接教育的目標不夠明確
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雖然有關幼小銜接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受傳統幼兒園教育思維的限制,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性。更有部分教師將開展幼小銜接教育的目標局限在為了銜接而銜接上,從而影響了幼小銜接教育的發展,也降低了幼小銜接教育的效果。
(二)幼小銜接教育的模式不夠豐富
這一問題也是當下幼小銜接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工作繁、雜的特性,導致很多教師疲于改革、創新現有的幼小銜接教育模式,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當下有關幼小銜接教育成功的案例不多,可供教師參考的資源有限,進而導致幼小銜接陷入了發展的困境。
二、善用繪本閱讀,助力幼小銜接的舉措
為了解決上述幼小銜接教育的困境,繪本閱讀模式涌現了出來。結合以往教育的經驗,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嘗試從如下四個層面出發,實現對幼兒的銜接教育,以此凸顯繪本閱讀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價值。
(一)善用繪本閱讀,提高幼兒興趣
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各個教育階段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幼小銜接階段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開展幼小銜接階段的繪本閱讀教育時,教師首先就應從幼兒的需求出發,選擇恰當的繪本閱讀內容,借此激發幼兒學習銜接階段內容的興趣,為后續幼兒步入小學、展開更系統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比如,在幼小銜接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以幼兒對“企鵝”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幼兒引入《帝企鵝的一家》繪本,讓幼兒通過對繪本的閱讀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企鵝世界”,幫助幼兒感受到學習的魅力,為其后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奠定基礎。
(二)善用繪本閱讀,培養幼兒思維
幼兒階段是培養幼兒思維的重要階段。所以,在應用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也應根據幼兒繪本閱讀的實際情況提出能夠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的問題,以此啟迪幼兒在閱讀繪本時的思維成長,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的目標,為幼兒后續小學知識的學習提供幫助。比如,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具象思維的環節,教師可以將《我們來探險》這一繪本應用到教學中,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在腦海中勾畫繪本中描述的環境,并在問題“如果您身處沙漠,你會感受到什么?”啟迪幼兒的想象、聯想思維,收獲既定的教育目標。
(三)善用繪本閱讀,激發幼兒情感
在幼小銜接階段,完善、強化幼兒的情感是未來教學中應用繪本的關鍵。只有實現了對幼兒這一能力的培養,才能幫助幼兒在后續小學階段學習時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想要表述的核心,進而凸顯幼小銜接教育的價值。所以,在這一環節,教師應篩選一些具有景色描述的繪本閱讀內容呈現給幼兒,讓幼兒在閱讀繪本文字和繪本圖片的基礎上強化自己的共情能力,以此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在講解繪本《小島》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從繪本中對小島天空的描述出發,引導幼兒感受作者筆下想描繪的情感畫面,以此培養幼兒的共情感,達到巧用繪本閱讀、優化幼小銜接教學效果的目標。
(四)善用繪本閱讀,拓寬幼兒見識
幼兒的知識面會影響幼兒的后續學習。所以,在后續繪本閱讀的環節,教師也應為幼兒篩選更多不同類型的繪本材料,以此豐富幼兒的知識面,為他們后續學習提供幫助。比如,在繪本閱讀時,教師一方面可以為幼兒提供講述親情、美景的繪本內容(如《爺爺一定有辦法》《爸爸的蘋果派》等);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為幼兒提供能激發幼兒社會意識的繪本(如《唉,吵架了》《夜里為什么不睡覺》等),以此豐富幼兒閱讀的內容,提高幼兒的見識,為后續其步入小學打下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對于幼小銜接教育的發展而言,不僅是一個機會,也是一種助力。相信在未來的幼小銜接教育中,憑借更科學、妥善的繪本閱讀教學能在極大程度上幫助幼兒教師突破以往幼小銜接教育的困境,收獲更好的幼小銜接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尚杰.論幼小銜接中家長的角色定位[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35(1):24-27.
[2]王艷玲.藝術同構視域下繪本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及實踐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2):109-112.
[3]史馨赟.如何培養“小公民”的閱讀意識[J].中國農村教育,2019(6):127.
[4]趙晨,趙慧君.家庭教育中開展橋梁繪本閱讀活動的意義與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22):49-50.
編輯 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