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芬
摘 要:幼兒的教育主要是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導致他們容易被周圍事物所影響,這樣的情況對于幼兒來說非常不好。幼兒教師作為幼兒在園學習和生活的負責人,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師最應該做的,通過加強家園合作可以讓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關鍵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
在幼兒園中,影響幼兒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可能有家庭因素,也可能有學習因素,甚至情感因素,都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強家園溝通環節,才能做好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本文將根據這一系列問題做出分析指導,指出如何進行改正。
一、幼兒園院校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
1.人際交往問題
在幼兒園中,人際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幼兒都可以在學校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有一小部分幼兒性格內向,平時遇到陌生人不善于表達自己,因此就導致身邊的朋友很少,時間長了后,幼兒的內心情感就無人傾聽,讓幼兒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還有一部分幼兒,心目中只有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幼兒朋友會越來越少,最后導致與別人的關系非常緊張。
2.貧困生問題
在幼兒園中,心理問題最多的就是貧困生,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環境都不一樣,所以貧困生在其他幼兒面前就會顯得比較自卑,他們在學校中就會表現得態度消極,在上課的時候不能集中注意力,他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喜歡自己一個人,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孤僻的性格,這樣就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貧困生在遇到一些事情或語言的時候,會特別敏感,當同學們在一起交流的時候,他們就會懷疑同學們是在議論自己,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貧困生的心理更加壓抑。
二、幼兒園教師如何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業務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在幼兒園中,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幫助幼兒的時候,教師自己的心理素質也應該提高,應該多去學習一些如何培養幼兒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在學校舉辦的心理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參加,并在這些活動中找到幫助幼兒疏導心理的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給予幼兒更加有效的幫助。
2.加強教師與幼兒的交流與溝通,加深對幼兒的了解
如果教師想要更好地疏導幼兒的心理,讓幼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那么教師一定要多和幼兒進行溝通。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應該多去宿舍和幼兒進行溝通,讓幼兒感覺教師特別和藹,從而放下心中對教師的芥蒂,讓教師和幼兒增加一種朋友的關系。教師應該了解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多和幼兒進行交流溝通,多傾聽幼兒的煩惱。
三、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的有效性策略
1.倡導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長是幼兒最好的教師。所以,家長在和幼兒相處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另外,家長不能用成績來判定幼兒,在幼兒時期,要多注重幼兒的教育工作,要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好的待人接物的態度。而家長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把幼兒往正確的道路上引導,要細心、耐心,并采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在幼兒能夠理解的前提下,言傳身教,教育幼兒。所以,家長不能完全把教育交給教師,因為家長是幼兒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要樹立良好的“三觀”,給幼兒灌輸正確的知識,不能使其模棱兩可。
2.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
許多幼兒因為缺少家庭的關愛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解決這種問題就需要追根溯源,通過加強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從而解決幼兒的成長問題。例如,教師要完善每位幼兒的家庭信息情況,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定期與家長聯系。完善這一情況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每位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外出情況以及聯系方式、幼兒在家由何人照顧和幼兒的家庭住址等信息。另外,即使幼兒的父母不在家中,教師也要經常進行家訪,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通過家訪的信息反饋來管理幼兒的情緒。
總之,幼兒園中幼兒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幼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發展得更好。在幼兒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職能,多傾聽幼兒、幫助幼兒,讓幼兒感受到關愛,這樣對于幼兒以后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李亞囡.談注重家園合作以提高學前教育的有效性[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11-113.
[2]張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9(5):166-167.
[3]宋瑞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11-12.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