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當前小學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學生今后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當前,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依舊面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基于此,特結合當前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對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可以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有效促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0-01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8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這給人們心理等方面增添了壓力。只有具備良好素養的人,才能更快適應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作為一個周期長、系統化的教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強小學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效果,但是因為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較晚,在教學過程中將會面臨著諸多問題,即便我國已經獲取一些教學成果,但是依舊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
(一)小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多種感官充分發展
小學生作為學齡兒童,與幼兒園時期的幼兒相比,其自我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渴望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學習,對自己的能力、缺點也有了較為準確的認識和評價。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學習及生活中的辨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更加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和學習。
(二)小學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好玩好動,在思維發展中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天馬行空,針對事物能進行豐富的想象,具有較強的聯想力。同時他們好奇心強,對周圍事物都表現出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小學生還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時間較短,對抽象、枯燥的事物承受能力差等缺點。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重視和理解,并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積極鍛煉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二、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的促進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等。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對家庭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但是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學習及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這種強烈的心理落差,能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心理焦慮,從而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如果這些障礙不能進行及時的疏導,肯定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說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及增強社會適應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
學生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未來的接班人,能否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更好地適應社會、進行社會經濟的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僅能使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的心理動態和行為習慣,盡早干預,更能使教師適當調節學生的心理壓力,及時排解學生心理焦慮的情緒,從而促進學校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現階段的小學學校教育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更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心理健康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
(三)有助于推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對傳統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拓展,不僅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小學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以預防、疏導為目的,在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心靈空間,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關注力度不高
在應試教育普及的環境下,諸多教師及家長把教學重心放置在應試教育中,其過于注重學生成績提升,并忽略學生心理教育和疏導。現階段,我國很多小學學校都沒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也沒有引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學生心理問題輔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不認可,存在逆反心理,如果這種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必將會給學生今后學習帶來直接影響。
(二)缺少統一教學標準
當前,一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同時代和不同背景下的學者對心理健康標準存在差異。要想統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標準,需要根據時代發展需求,科學設定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標準。例如,可以坦然面對現實、智力發展正常、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在學習壓力比較大情況下能及時調節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說,部分教師缺少對心理健康教育意義的了解,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往往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授課,缺少統一教學標準,使得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教學活動過于形式
部分學校在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師僅僅關注形式教育,忽略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即便部分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了心理測試,但是因為測試過于統一,沒有實現因材施教,使得測試之后的處理對策沒有統一落實到位,無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自身作用充分發揮。
(四)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學割裂
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是需要多方面力量進行合作才能完成的,不是單純依靠學校教育就能完成的。而家庭教育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教育形式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學生家長本身的文化素質、道德品質及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并沒有與家庭教育進行很好的結合,從而導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
四、小學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處理對策
(一)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是當前學校重點關注的內容,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將學個性發展帶領到最高層級中。教師和學生即便所處的地位存在差異,但是其人格方面處于平等位置。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每一位學生充分尊重,關心和了解學生人格。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學生深入交流,掌握學生想法和需求。只有讓學生勇于表達自身想法,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疏導。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可以無顧慮地將自己的心事告訴教師,讓學生將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壓力釋放出來,擺脫不良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興趣將會給學生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有著較強的興趣,才能讓其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結合學生訴求和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案,對其獲取的成果和點滴進行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魅力和快樂,這樣才能更好地體驗學習。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直觀思想遠遠高于理性思維,因此需要從感官方面入手,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喜悅和魅力,在感受成功后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實際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一種常規教學方式,要想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處理,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實際中。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帶領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對任何學生都不可存在偏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鼓勵為主,找出每個學生學習優勢,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讓其感受學習魅力,培養學生學習意識和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并要求其表達自身想法,這樣不但能夠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同時也能讓學生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四)重視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為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學校聯合家庭教育的力量,通過通力的合作,形成一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首先,教師應充分重視家庭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將學生在校表現及時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共同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根據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最后,教師還應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策略的指導,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使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監督、督促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狀況。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個人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活動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優化教學模式,通過平等交流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并及時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教師還應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使家庭教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助力,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呂鶴楠.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49).
[2]韓春霞.探究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
[3]董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實踐與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9).
作者簡介:魏文婷(1994.2—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