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鋒 黎贊 陳永坤 裴乾松 鄧萌 俞玉桃 何光耀 林美芳 黎樹式

摘? ?要:創新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創新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新時代對高校發展的要求。海洋科學專業作為北部灣大學特色專業之一,承擔著創新創業特色人才培養的重任。本文分析北部灣大學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現存問題及對策,為北部灣大學培養海洋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海洋科學? 北部灣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b)-0182-03
在廣西沿海地區的發展中,雖然有著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相對落后,該領域的專業性人才以及研究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越來越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北部灣大學作為廣西沿海高校,且擁有海洋科學專業,有責任和義務對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適當的革新和優化,在向學生傳授海洋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廣西沿海地區乃至全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輸送專業性人才。
1? 北部灣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
北部灣大學其前身是欽州學院,立足于北部灣經濟區,臨近欽州海洋局,2007年在廣西高校中率先開設涉海專業,填補廣西有而廣西高校無海洋專業的歷史空白。海洋科學專業是北部灣大學本科的特色專業之一,學校貫徹落實“建設一個專業,打造一個品牌,服務一個產業”的理念,在教師團隊打造、生源質量招收、人培計劃修訂、“互聯網+”帶動等多方位的建設,奠定了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礎[1]。但是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方面,還沒有把相應理念完全融入教學中,重理念、輕實踐,無法最大限度發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 北部灣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存主要問題
目前,北部灣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遇到一定困難,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2.1 創新創業機構不健全
學校關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缺乏科學系統的體系,沒有深厚的底蘊積累,教育理念和方法相對滯后,經不起市場長期考驗。整個學校,從事創新創業專業指導老師不多,許多條例規定尚未健全,并且缺乏線上線下創新創業資源學習平臺,學生大多只能通過網絡視頻、教學等單一渠道探索外界的創新創業知識,故而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也無法得到針對性、有效性指導。
2.2 創新創業課程不完善
學生本身海洋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加之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開設少,學生接觸創新創業知識匱乏,途徑單一,在深度和廣度都無法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學校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這一門基礎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但在海洋科學專業方面的創新創業缺乏針對性的理論知識補充,學生無論是眼界寬度還是思維創新維度,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進而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
2.3 實踐平臺少
通過我校海洋學院專家教授的調查研究表明,海洋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接受實習生意愿下降且在實踐過程中導師指導不到位[2]。創新源于實踐,而實踐平臺的減少甚至缺失,會阻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企業是追求經濟效益的,實習生往往不具備給企業帶來高創收的能力,再加上校內指導老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不能在實習生平時的基本技能操作給出建設性的參考建議和到位的指導意見。
2.4 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不高
首先,在整個廣西大環境下,部分涉海高校和科研單位都過于注重理論基礎,在成果的轉化方面并未顧及太多。其次,北部灣大學所在的北部灣經濟區內涉海企業不多,而且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所需成本高,風險高,導致眾多企業不愿冒險投資[3]。最后海洋科學技術研發水平比較高,對技術、設備等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北部灣大學目前的海洋科研團隊和投入資金有限,從而間接導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的發展難以實現。
3? 適應性對策建議
3.1 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機構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歷程已有20余載,其中,北部灣大學現有“眾創空間”、獨立的創新創業學院等機構,已經具備創新創業機構的骨架[4]。在教學改革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就是創新創業機構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無論是創新創業學院還是海洋學院的師資隊伍都在朝著專業化、年輕化方向打造。教師學歷普遍博士及以上學歷,對創新創業和海洋科學專業有著非常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定期舉行專業學術交流會,并定期派遣青年教師到國家著名高校或者是研究機構中進行深入的學習,讓教師團隊緊跟學術前沿步伐,將最新的理論成果或理念最大限度轉化給學生[5]。
3.2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
廣西位于北部灣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海上運輸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其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北部灣沿海地區經濟增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北部灣大學作為廣西沿海高校,結合國家“十三五”規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契機和廣西區內海洋優勢,有責任和義務為廣西海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輸送高素質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5]。根據學校發展情況,可將相關課程設置為必修加選修課程。增強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銜接作為完善課程體系的第一步;通過學生自主授課、專家專題系列講座方式,采取小組討論、案例結合,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啟蒙教育;做好第一階段的融合后,再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進行有機整合[6];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線上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模式[6],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將二者辯證統一,在學科設置上進行交叉相融,以此培養學生多學科多維度分析解決問題;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除了在本校的“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戶重點實驗室”和“廣西北部灣海洋災害重點研究實驗室”等實踐平臺實訓外,還要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3.3 加強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非常符合當代本科教育教學潮流的發展需要。為能夠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把海洋科學專業的優秀教師和海洋相關企業高級技術工程師進行身份互換。一方面海洋科學專業教師到企業內深入學習企業相關的技術操作、生產工藝等相關知識,積累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海洋相關企業高級技術工程師到學校課堂內學習教學方法技巧,與校內教師共同把企業的具體作業標準、規范流程、工藝經驗等融合到課堂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1]。除此之外,校企之間應該共同進行頂層設計[7],明確共同培養學生的目標方針,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定期把學生安排到企業內相應的崗位進行實踐學習,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的操作核心,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
3.4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學校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在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上,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的。這個時候,既要發揮政府的頂層設計作用,又要統籌企業與學校的推進作用,實現海洋科技協同創新的目標[8]。以政府為主導,將學校最新的海洋科技成果展露,吸引社會相關企業投資或政府給予相對應的資金和政策資助,將最新的海洋科技成果投入實際生產應用中來,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加快海洋科技的研發。將產學研的理念應用到學生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更能最大限度開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潛能。
以上4項適應性對策存在遞進關系,相輔相成,若能把控良好,北部灣大學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將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狀態,將會為學校,為社會輸送更多海洋專業性強的創新創業人才。
4? 結語
總而言之,北部灣大學在今后海洋科學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與政府、企業等相關部門機構制定合理的產學研模式,將實踐和理論充分結合,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廣西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斌,魯棟梁,許尤厚,等.應用型高校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方案探索——以欽州學院為例[J].欽州學院學報,2018,33(8):66-69.
[2] 鐘秋平,林美芳,楊斌.本科海洋科學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模塊實施的問題與思考——以欽州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6(11):23,22.
[3] 張少丹.廣西海洋科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9):294-295.
[4] 陳彩彥.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策略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19,35(10):41-43.
[5] 付志璐,袁漢文,廖艷娟,等.廣西民族高校海洋科學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2):93-94,102.
[6] 申宸鳴.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6):94-95.
[7] 陳美榮.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北京市商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OL].中國商論,2019(19):242-243[2019-10-29].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9.242.
[8] 亓文婧,鄭玉剛.海洋科技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