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華
胃癌在我國各種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排名第二,其治療效果與胃癌的發病早晚、病理類型、手術根治的徹底與否以及綜合措施是否得當有關。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最佳,其治療方法包括內鏡下切除和外科手術。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或內鏡下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達90%~95%。如果能在胃癌早期,在有效治療的同時,加以合理有效的護理,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情的發展。
早期胃癌的護理包括臨床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其中,飲食護理需貫穿疾病全程。
1.臨床護理:胃癌屬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間身體素質大多都比較差,各個器官容易受感染。鑒于此,家屬或護理人員應注重患者的衛生情況,堅持每天用溫水給患者擦拭身體,保證身體的清潔,避免皮面遭受細菌、病毒等的感染。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給患者調整睡姿和更換臥位要勤,并階段性地給患者進行全方位的按摩以促進身體血液的循環。對于患者所用的床鋪,應當定期清洗、晾曬,保證其干燥、平整、清潔。
2.心理護理: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往往會有焦慮、壓抑、抑郁等情緒,這會影響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削弱機體的防御作用。但如果對患者隱瞞病情,會給疾病的治療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障礙,從而影響治療的效果;同時,因為沒能告訴患者真實情況,導致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情況一無所知,只是被動的接受家屬和醫護人員的安排,無法正確、積極、主動性地接受各種治療。因此,臨床要求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加以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利用專業知識對患者和家屬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提高對癌癥的認識,消除他們對癌癥的誤解,介紹成功的病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飲食護理:癌細胞的惡性增長會消耗體內大量營養素,而胃癌本身也是消化系統的惡性疾病,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日常生活中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患者獲取充分的營養。飲食原則是少量多餐,盡量選擇富含營養、易于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硬、煎炸、酸、辣、濃茶等刺激性及易脹氣食物,戒煙戒酒。宜多吃能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米、香菇、獼猴桃等;進食高營養食物,如烏骨雞、鴿子、鵪鶉、牛肉等,防治惡病質;惡心、嘔吐者宜吃柚子、橘子、枇杷、粟米、玫瑰、無花果、姜等;便血宜吃馬蘭頭、猴頭菌、蜂蜜、薺菜、香蕉等;腹瀉宜吃栗子、石榴、蓮子、芡實、青魚、白槿花等;腹痛宜吃金橘、卷心菜、比目魚等。因胃酸減少或缺乏會影響鐵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鐵劑。
患者進食時宜細嚼慢咽,以口腔代替胃的部分功能,減輕胃的負擔。治療期間,部分患者可能會在進食甜食(如牛奶加糖)后出現心慌、出汗、頭昏、惡心、嘔吐、上腹部不舒服等癥狀,一般持續15~30分鐘可自行緩解,被稱之為“傾倒綜合征”。為防止出現這種情況,要控制每餐食物總量和進食速度,進食后可躺下休息15~30分鐘。需注意的是,胃癌術后應適當禁食。如無不適反應,次日可給適量清流質飲食,50~80ml/次。以后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較低,這與早期胃癌無癥狀或癥狀不典型有關。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腹不適、脹滿、食欲下降等。隨著腫瘤進展,癥狀逐漸顯現。因此,當出現疼痛加劇、發作頻繁、胃部灼熱、不明原因貧血等,需警惕胃癌。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及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生活中,預防胃癌除了要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三餐不定時等,還要積極治療胃潰瘍、慢性胃炎、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疾病,并對高發區及高危人群進行胃癌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