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
兩年前,高先生在一次常規體檢中發現尿蛋白有兩個“+”,到腎內科進一步檢查后,被確診為慢性腎炎。起初他還按時做檢查,后來漸漸覺得沒什么事,開始麻痹大意,重拾網絡游戲的愛好,游戲玩到半夜又經常吃燒烤,這么折騰下來總算把身體拖垮——上周去醫院做檢查,顯示血肌酐指標嚴重超標,腎小球濾過率指標明顯下降。這意味著,他的腎功能已經衰竭,發展成了尿毒癥。
泌尿系感染、慢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藥物的毒副作用、年齡等因素都可致尿毒癥。其中,腎病是尿毒癥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腎炎是首因!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的調查統計,約50%的血液透析患者及約49.25%的腹膜透析患者終末腎衰竭是由慢性腎炎引起。所以,對慢性腎炎我們應該充分重視!
慢性腎炎最初是由免疫反應引起腎小球炎癥,但是,其后疾病進程中許多非免疫因素也參與致病,如慢性腎炎引起的蛋白尿、高血壓及脂代謝紊亂等,均可反過來促進腎臟病進展。所以,在治療慢性腎炎時應進行綜合治療。
不少患者很疑惑:我沒有得過急性腎炎,怎么一下就成了慢性腎炎?其實僅極少數慢性腎炎患者是由急性腎炎遷延發展而來,而絕大多數患者起病即為慢性腎炎,與急性腎炎無關。從理論上講,慢性腎炎是一個緩慢的發病過程,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潛血,在給予對癥治療和良好生活調養的情況下,病情還是可治和可控的。如果不注重保養,病情可能會緩慢發展至慢性腎功能不全,這一過程如果用藥物控制得好,可以達到15~20年。從慢性腎功能不全到尿毒癥,如果藥物控制得好,也有15~20年。所以說從理論上來講,雖然尿毒癥與慢性腎炎有關,但也并非所有的慢性腎炎都一定會發展成尿毒癥。當然,像高先生那樣,不積極治療,也不重保養,就會加速轉變為尿毒癥。
發現慢性腎炎等腎病后,遵循以下6大原則,才有助于控制病情,才能有效避免尿毒癥的發生:
1.病情診斷要準確。治療前應該進行詳細檢查,明確腎臟病變性質及程度(腎功能),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準確的幫助。
2.仔細查詢明確病因。多數腎病患者發病前存在不同誘因,如:IgA腎病與急性扁桃炎有關,膜性腎病與甲狀腺瘤等有關,這些誘因不及時去除,腎病癥狀就無法控制。所以在開始實施治療前,一定要明確病因給予對因對癥治療。
3.個性化治療方案。同一種病理類型的患者也會因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所以,選擇藥物時,還要結合具體情況綜合考慮。
4.隨訪有計劃。慢性腎臟疾病的特點是病情進展隱匿,即使腎功能開始惡化,也不一定會立即出現明顯癥狀和不適表現。因此,定期到醫院隨訪非常重要。
5.自我保健意識要加強。預防感染(消化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感冒是腎病患者首要的保健措施;同時還有血壓監測等,建議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要避免服用腎毒性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
6.休息要適當。過于勞累容易加重腎病病情,所以腎病患者要合理作息,避免勞累,以減輕身體的消耗和腎臟負擔。在合并嚴重水腫、少尿、重度高血壓或心衰時,應該臥床休息。
慢性腎炎等腎病患者雖然缺乏特異性癥狀,但早期常常出現疲勞、乏力、腰痛,以及眼瞼、顏面、踝關節浮腫,尿中泡沫增多,尿色異常。出現這些癥狀時,應到醫院檢查尿常規。尿常規檢查是三大常規之一,可發現多種腎臟問題,比如腎炎、腎功能減退、尿路感染,甚至可以發現糖尿病、肝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