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下,傳統審計查證難度越來越大,審計部門要切實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就必須轉變審計理念和方式,信息化審計成為傳統審計邁向現代審計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審計要掌握信息化的特點,堅持程序權限合法、證據充分適當、紙質證據和電子證據相互印證等原則,全面分析新時代下信息化審計存在的風險類型,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推動審計工作科學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審計;信息化;風險;措施
1 信息化審計的必然性和特點
信息化審計(或審計信息化)指的是在審計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并深入應用的信息系統。信息化審計是新時代下審計事業創新發展的最重要方面,是切實發揮審計功能作用的本質要求,是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舉措。現階段信息化審計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信息技術作為審計工作開展的主要手段,即使用計算機輔助開展審計工作;二是通過檢查分析或者風險評估的方式對單位的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對系統中所存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等內容進行審查。因此,信息化審計主要特點有:一是無形性,信息系統和電子數據看不見、摸不著,抽象復雜;二是龐大性,海量數據靠人工無法完成采集分析,需要專用設備存儲;三是高科技性,電子數據依賴于信息技術而存在,專業性較強,需要專業的技術采集分析;四是脆弱性,電子數據容易丟失和被篡改,系統容易崩潰;五是一定程度的可恢復性。只有準確把握電子數據和信息系統的特點,才能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防范審計風險。
2 新時代下信息化審計存在的主要風險
(1)審計準則不健全、不完善帶來的審計風險。現行的國家審計準則對傳統紙質資料審計的規范已經較為具體,但對信息化審計的要求過于寬泛,指導信息化審計比較狹窄,無法涵蓋全部待審內容,審計準則的缺失會使審計工作失去權威標準,審計風險自然加大。
(2)獲取數據不真實、不完整及數據轉換和清理過程中丟失、出錯的風險。采集數據是信息化條件下審計工作的起點,必須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進行電子數據分析計算之前,需要把原始電子數據進行轉換和清理,在這個過程中,存在由于操作失誤導致轉換和清理后的數據發生丟失或者產生錯誤的風險,影響電子數據質量。一旦發生這樣情況而審計人員又沒有發現,且后續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所得出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偏差。
(3)計算分析中邏輯錯誤及審計證據管理不善造成的風險。審計中最常用的分析計算工具是SQL語句,但如果SQL語句存在邏輯錯誤,某些情況下即使審計人員反復進行檢查也無濟于事,語句邏輯錯誤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是致命的,會導致“差以豪厘,謬以千里”的后果,信息化條件下審計過程中必須高度注意。此外,因個人行為導致數據丟失或是被竊取,造成人員信息和商業秘密、國家秘密等被非法利用,給國家、人民和企業等帶來經濟損失風險。
(4)審計人員技能不足帶來的風險。計算機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必須熟悉計算機信息系統運作、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技術與方法,能夠面對海量的數據,尋找到審計線索突破口,選擇滿足需要的數據采集軟件類型,針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篩選、清理和分析,快速準確地找到并驗證各種審計疑點。而現階段,要使審計人員普遍具有較高的計算機審計能力,還需要一個過程。
3 新時代下完善信息化審計風險控制的應對措施
(1)健全完善信息化審計標準與準則。目前有關信息化審計的規范也大多是籠統的原則性的,操作性不強,因此需要建立一系列與新情況新要求相適應的審計標準和準則。首先要堅持在審計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信息化審計的標準與規范,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信息化要求的審計業務操作管理標準和計算機審計制度體系;其次在制定標準和準則時一定要考慮我國國情,應當側重于對計算機系統內部控制的評價。
(2)科學評價系統和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固化采集并妥善保管。采集電子數據前必須對信息系統的可靠性進行科學評價,在審計實踐中,由于時間有限,審計人員一般不會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全面的信息系統審計,但是只要從系統中采集數據,就應當關注和檢查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原始電子數據是審計分析查證的起點,為證明其來源合法且從被審計單位采集后未經過人為修改,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采集的原始電子數據應當以有形的形式進行固化。同時,要強化數據后期的管理,落實管理人員責任,防止數據丟失和被他人竊取非法利用。
(3)詳細記錄數據采集、轉換、清理和分析過程,提高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在電子數據采集、轉換、清理和分析計算的過程中,對每一工作步驟進行詳細記錄、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是有效防范審計風險的途徑之一,方便界定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的責任、便于其他審計人員接手繼續開展工作和復核審理人員的檢查,提高工作效率。在發現問題線索后,應當進行延伸調查以印證電子數據分析的結果,在電子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獲取其他證據,盡可能的地避免僅通過電子數據分析得出審計結論。
(4)加強應用平臺建設及人才隊伍培養。以“金審工程”三期的開展為契機,全面提升審計機關信息化程度,提升審計數據處理能力。做好信息化審計工作,關鍵在人,因此,首先要強化質量控制責任意識,把責任意識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其次要組織審計人員參加計算機審計培訓班,開展各種數據庫系統操作培訓,以考促學、以考促用,培養信息化審計骨干;最后通過引進計算機專業人才,與審計人員共同開展工作,通過審計實踐共同提升信息化審計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家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研究[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6年4月
[2] 王鋒.新常態下企業審計工作的要點[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1).
[3] 王賽國,柏帆,翁穎迪.大數據背景下審計信息化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8).
作者簡介:周愛萍(1987—),女,安徽蚌埠人,本科,審計師,研究方向:審計理論與實務。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