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本文通過拉康的三界說分析了人的自我意識與孤獨感的形成過程,結合個人經驗以藝術創作與哲學、心理學理論互文的方式講述了本人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孤獨:對話:三界說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對于格外敏感的藝術家來說更是如此,常年累月的將自己封閉在工作室進行創作,將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一一呈現給觀眾,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無盡的孤獨,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那么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感受到孤獨的?這種感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又是如何呈現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了研究,并以此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讓作品與孤獨對話。
所謂孤獨,必須是建立在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基礎上的一種感受。所以孤獨感的產生與個人自我意識的出現和覺醒緊密相關。
哲學家拉康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礎上,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這三個階段。
1 “想像界”——物我合一
在“想象界”這一時期,嬰兒沒有任何確定“自我”的意識從而將整個世界看做自己的一部分,特別是母親身體。所以“想象界”是一種將主體與任何“非我”的“他者”相融合的狀態,不想分辨,充滿了幻覺與欲望。兩幅作品中,人物像嬰兒般赤身裸體,悠然飄蕩在水中,有種天人合一、無我的狀態。這是一個由感知覺、認同與統一性錯覺所構成的“前語言階段”,這時的嬰兒即便獨自待著也不會感到孤獨或恐懼,因為自我意識尚未形成,更枉談孤獨。
在“想象界”中存在“鏡像階段”,又稱“前語言期”,指嬰兒在6-18個月這段期間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誤認為鏡子中的形象是自我的主體,是“主體”自我形成的階段。拉康將這一過程稱為嬰兒與映像相融合的自我認同過程。這只是“自我”意識的初步產生,也是孤獨感來襲的奏鳴曲。
這幅油畫作品表現的是孤單漂浮在水面上的人,雖然姿態比較放松愜意,但依然可以透過顫抖的筆觸和清冷的色調,感受到那股冰冷的孤寂。我們之所以會下意識的對小孩感到憐愛,正是因為長大后的我們承受著壓力,背負著任對誰都無法言說的秘密和如影隨形的刺骨的孤獨感。我們羨慕他們身邊總有人陪伴,羨慕他們可以把喜怒哀樂情緒無所顧忌的表達,羨慕他們不用隱藏欲望并深感羞愧,也同情他們終將失去這一切成為我們?!扮R像階段”是“想象界”向“象征界”過度的階段,是由欲望和幻覺向秩序化、客觀化過度的階段。在這之后,我們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這標志著我們徹底成長為一個覺醒的個體,同時也意味著自身與世界的割裂。
2 “象征界”——割裂的“主體”
在“象征界”里,主體通過語言的習得,明確了社會生活的標準秩序,本能被規范化。在這一過程中,主題明確了自我與他者之間割裂的事實,也是孤獨感產生的源頭。
這兩幅作品表現的是主體在成長過程中與他者的關系:周圍的世界五彩斑斕,主體似夢游般參與其中,路過了許多風景,但終究無法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能擁抱的只有自己。畫面中,主體隨著周圍環境的關系動態融合卻本質割裂。
這三幅速寫創作,表現的是一個慢慢將自己包裹起來的人。作品透過人物驚恐的表情語言和肢體動作和驚顫的筆觸將愈演愈烈的窒息感表達的淋漓盡致: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像是一座孤島。
3 “實在界”——創傷與孤獨
“實在界”常與“創傷”相連,當主體體驗到某種刺激并無法將其徹底消化,這種“無法經由語言而轉化的剩余”就是“實在界”。
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中,最曖昧的糾葛莫過于愛情。兩個陌生將靈魂和肉體攪拌在一起,似乎找到了不再孤獨的歸宿。這種主體與“他者”融合的體驗然主體覺得十分懷念和安全??墒莾扇私K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相聚也只是兩座孤島的短暫相遇,終究是要分別的,等到分開的時候自然是疼痛萬分、血肉模糊的。
以上三幅作品通過殘破的人體與裸露的骨骼表現了主體在“實在界”中獲得的創傷體驗,用肢體觸摸長滿刺的仙人掌這一動作加深刺痛感。主體主動體驗創傷與痛感,嘗試與孤獨感和睦相處。當一人獨處時,不再期望從別處尋求安慰,而是向內求索,用作品與孤獨感對話。它幫助人清醒的思考已經過去的人生,當下的經歷和對未來的期許。
本文通過拉康的三界說分析了人的自我意識與孤獨感的形成過程,結合個人經驗以藝術創作與哲學、心理學理論互文的方式講述了本人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在與孤獨相伴的短暫一生中,努力成為自己,在經歷了割裂與傷痛后仍然初心不改,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在巨浪中做一葉孤舟,盡情享受狂風暴雨的洗禮!
參考文獻:
[1] 楊洪霖.拉康的三界說與文學批評[M].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2]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揭開人類心靈的奧秘[M].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