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薇

【摘要】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8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治療組與傳統組, 各43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 傳統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治療, 聯合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血液粘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生活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聯合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3%, 顯著高于傳統組的69.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治療組血液粘度、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分別為(10.26±1.33)分、(1.54±0.11)mPa· s、(0.03±0.01)g/L, 均顯著低于傳統組的(16.59±4.39)分、(1.75±0.21)mPa·s、(0.12±0.02)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治療組患者心理、社會、軀體、物質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85.69±4.22)、(84.36±4.65)、(83.29±5.12)、(84.31±4.26)分, 均高于傳統組的(75.29±5.16)、(75.21±5.63)、(72.69±5.97)、(73.39±5.64)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治療中采用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 效果確切且用藥安全性較高, 可積極推廣。
【關鍵詞】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療效分析;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41
腦梗死屬于一種腦血管疾病, 當機體脂質沉積血管內, 引起血管粥樣硬化即可導致腦梗死發生, 此病作為臨床危重疾病, 發生后若梗阻血管位于頸動脈、腦動脈主干則可造成大面積腦梗死, 危害性極大[1]。急性進展性腦梗死則指患者于發病后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在6 h~7 d內呈階梯式進展的腦卒中過程, 其病情進展具有不可逆性, 臨床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流行病學分析指出, 腦梗死的發生與年齡為正相關關系, 年齡增長為此病發生率上升的高危因素之一[2]。近年來我國老年人群占比上升, 腦梗死發病率隨之上升, 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 如何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此病的治療關鍵[3]。臨床常用藥物中,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為常用藥物, 此兩種藥物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療效突出, 經多年推廣應用受廣泛認可, 不過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單一用藥療效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為觀察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此病的臨床療效及用藥安全性, 本文選入本院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觀察單一用藥及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自2017年2月~2019月1日本院收治的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中抽取86例, 所有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CT診斷、核磁共振診斷確診患者為急性進展性腦梗死;②經肝、腎、肺等功能檢查未發現嚴重臟器功能不全;③無絕對藥物禁忌;④意識清醒, 認知能力正常;⑤知情本院研究內容、用藥方案后自愿加入。排除標準:①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60 mm Hg
(1 mm Hg=0.133 kPa)];②凝血功能障礙或意識障礙;③入院接受治療前3個月內曾接受抗凝劑或溶栓治療;④未和本院簽署協議且臨床資料不完善;⑤中途退出研究或轉院者;⑥未滿足上述納入標準。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治療組與傳統組, 各43例。傳統組患者中腦干梗死12例, 顳、額等皮層梗死12例, 基層節區梗死18例, 丘腦梗死1例;男26例, 女17例;平均年齡(64.59±4.33)歲。聯合治療組患者中腦干梗死14例, 顳、額等皮層梗死10例, 基層節區梗死17例, 丘腦梗死2例;男27例, 女16例;平均年齡(64.97±4.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降壓、腦保護、預防感染等常規治療。傳統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治療, 硫酸氫氯吡格雷(浙江普洛家園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3353)75 mg/次, 口服, 1次/d,?持續治療14 d。聯合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 阿司匹林維C腸溶片(哈藥集團三精千鶴望奎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3023515), 100 mg/次,?1次/d, 持續治療14 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血液粘度、纖維蛋白原及NIHSS評分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血液粘度、纖維蛋白原及NIHSS評分。評估治療14 d后患者神經功能情況, 利用NIHSS評估, 分值為42分, 總分越高則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 3. 2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 分級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效改善, 呼吸、心率等趨于穩定,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顯著改善;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效改善, 呼吸、心率等趨于穩定,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有一定程度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體征、臨床癥狀均無改善, 神經功能無好轉。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3. 3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嘔吐、頭痛、皮疹等。
1. 3. 4 生活質量 評估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完成評估, 該問卷展開4個維度的評估, 心理、軀體、物質、社會每1維度的總分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血液粘度、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水平對照 聯合治療組血液粘度、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分別為(10.26±1.33)分、(1.54±0.11)mPa·s、(0.03±0.01)g/L, 傳統組血液粘度、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分別為(16.59±4.39)分、(1.75±0.21)mPa·s、(0.12±0.02)g/L;聯合治療組患者血液粘度、NIHSS評分、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低于傳統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9.049、5.809、26.393, P=0.000、0.000、0.000<0.05)。
2. 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聯合治療組患者心理、社會、軀體、物質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85.69±4.22)、(84.36±4.65)、(83.29±5.12)、(84.31±4.26)分, 傳統組患者心理、社會、軀體、物質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75.29±5.16)、(75.21±5.63)、(72.69±5.97)、(73.39±5.64)分;聯合治療組患者心理、社會、氣體、物質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傳統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231、8.217、8.838、10.131, P=0.000、0.000、0.000、0.000<0.05)。
2. 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治療組發生皮疹1例、嘔吐2例、頭痛2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傳統組發生皮疹1例、嘔吐1例、頭痛2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4, P=0.725>0.05)。
3 討論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 本病為各種原因造成的局部腦組織供血障礙, 繼而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 患者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此病發病機制較多, 其中腦血栓形成占腦梗死的主要類型, 占比達60%。腦血栓形成主要病因為血管粥樣硬化, 當機體存在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疾病時, 即血管粥樣硬化風險更加, 當大量脂質、纖維素等血液成分于患者腦部血管內聚集、沉積, 繼而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后阻塞遠端動脈, 進一步引起腦梗死。臨行病學分析指出, 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居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 且老齡人口基數持續上升, 導致將腦梗死發病率逐步上升[5]。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為腦梗死中常見類型, 此病為發生后, 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呈階梯式加重, 若未及時干預治療有較高致死、致殘風險[6]。
目前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治療中采取溶栓治療較多, 此病的病理研究中提出, 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發生與腦水腫、栓子不穩定性、再灌注損傷等有關, 因而通過溶栓治療可促使患者血管再通, 恢復患者局部腦供血, 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但由于常規溶栓治療對時間窗及適應癥要求較高, 許多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后難以獲得良好效果, 因此需探索一種更為實用的治療方法[7]。
氯吡格雷作為一種二磷酸腺苷受體阻滯劑, 可抑制血小板受體與二磷酸相結合, 阻礙由二磷酸腺苷介導的糖蛋白(GP)Ⅱb及GPⅢa復合物活化, 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 本藥可阻斷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活化, 抑制部分激動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且其對血小板的釋放也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氯吡格雷療效確切, 受臨床醫師一致認可[8]。
阿司匹林是醫學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 此藥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在解毒鎮痛、消炎抗風濕等治療中均表現出良好效果, 而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 阿司匹林可使患者血小板環氧合成酶乙酰化, 有效減少患者體內血酸素A2生成, 對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效果, 充分發揮溶栓、抗凝效果[9]。將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用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 通過兩種藥物聯合抗血小板凝集達到溶栓目的, 在楊秀娟等[10]的研究中, 將聯合用藥方案與單一用藥進行對比發現, 聯合用藥方案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單一用藥方案, 聯合用藥的患者神經缺損改善情況優于單一用藥, 而組間不良反應觀察中聯合用藥未表現明顯增毒現象, 其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不過, 此次研究總樣本量較少, 數據結果存偶然性, 需從后續研究中進一步補充樣本量, 以保障研究準確性。
綜上所述, 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 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療方案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且無明顯增毒現象, 可為此類病患首選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王連霞, 林順朝.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口服治療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效果分析.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2):26-27.
[2] 白慧芳.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7):3199-3200.
[3] 羅兵.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名醫, 2018, 66(11):230.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1, 2(3):50-59.
[5] 毛禮陽, 周先舉. 丁苯酞氯化鈉聯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合并睡眠障礙的療效. 廣西醫學, 2018, 40(12):7-10.
[6] 王晶. 依達拉奉配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腦梗死治療療效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6):52-53.
[7] 何愛芳, 寧子秀.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的療效評價.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8, 32(4):67-69.
[8]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17):44-45.
[9] 曾慧. 阿司匹林輔助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藥效探討.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30):162-163.
[10] 楊秀娟, 李羅清, 黃翔, 等.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4):28-30.
[收稿日期: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