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體育藝術”是集運動與審美為一體的身體活動。在全民健身熱潮推動下,健美操、排舞、體育舞蹈等體育藝術活動已經深入群眾且成為大眾文化日常。然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體育藝術現象如健美操、排舞、體育舞蹈等則是19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化的“泊來物”。我國古代是否存在著體育藝術文化?我們能否用現代體育藝術的概念去定義古代體育藝術活動或現象呢?我們探討古代體育藝術文化對現代體育藝術文化有何價值呢?雖然“體育藝術”是現代才出現的“定義”或“概念”,在歷史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或“意境”,但是歷史的發展、文明的歷程卻告訴我們古時確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體育藝術”活動或者現象。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體育藝術文化資源,在文化的傳承、發展、演進中去尋找我國古代體育藝術存在的現象或者例證,有助于厘清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本源,挖掘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因子;有助于呈現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記憶,探索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的現代價值。為現代體育藝術全民健身活動創新提供民族特色文化基因,為傳統文化現代傳承提供日常文化場域,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思路。
我國古代是否存在著體育藝術?從哲學的范疇來看,存在先于本質,從本體論來說需要追根溯源。我國“古代”是指從史前原始社會到清朝封建社會結束的這段時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歷史發展整體趨勢來看,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體育藝術這一意識形態的發展。
體育藝術伴隨遠古時代的生產勞動,從各種祭事、巫術等宗教活動中脫離并不斷發展的身體活動。對于有關體育藝術現象的記載,最早可以溯源至史前時期的原始社會,有關傳說、壁畫、古文獻等成為考察體育藝術文化的活化石。原始社會雖然在經濟、文化上并不能稱為完整的社會制度,但是體育和藝術以多種形式在這里孕育著,萌芽著,體育和藝術在此階段融為一體,密不可分。有關體育與藝術起源方面的論述中,有多種假設:“勞動說”認為體育、舞蹈起源于勞動,主要表現在表現為模擬生產勞動動作、傳授生產知識、慶祝勞動豐收等,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狩獵舞、慶祝祭祀舞等;“崇拜說”認為體育、舞蹈是對自然或祖先等的信仰,以此為基礎產生了宗教祭祀舞、巫舞、生殖崇拜舞等;“戰爭說”認為體育、舞蹈是部落間的戰爭操練需要而產生的,有關史料表明這也是武舞發展的最初形式。可見,在原始社會時期,也正是這種人類原始的需要孕育了包羅萬象的、豐富的體育藝術最初的文化形式,這種以“身體”為表達的“舞”“巫”“武”的原始舞蹈,“流露的是對運動快感、節奏快感、審美快感的表達,是一種節奏的、自娛的、情感的運動……是真正的體育藝術。”[1]在這個意義上,原始舞蹈為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到了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進步促進了體育藝術的發展,但同原始社會一樣,體育藝術并未能夠脫離其他載體而獨立存在。武舞和樂舞有了十足的發展,武舞中分化出了文舞和武舞兩類,樂舞中也出現了少數民族舞蹈融合的現象。而最具體育藝術的雛形的要數禮射中的“和容”和“興舞”,[2]其中,“和容”指禮射第二輪必須配音樂,要求射者以音樂為節,與音樂合拍,進退周還。“興舞”是指在射箭完畢后,要在舞師帶領下跳弓矢舞。整個射禮在音樂舞蹈的氣氛中結束。正是統治者對禮儀之“教化”功能的認識,使得習“舞”成為學校的重要課程,出現了體育藝術方面的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諸侯割據,社會動蕩不安。與戰爭相關的體育活動如劍術、拳斗、角力、拓關、投石、超距、奔跑、游水、操舟等項目得到廣泛開展,與此同時,出現了空前的思想方面的“百家爭鳴”——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其中,對體育藝術方面提出較為獨特的見解的是儒家代表荀子,《荀子·天論》中記載:“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他認為人的動作如果能伴隨音樂,不但整齊劃一,而且對形體具有健美的作用。[3]在娛樂活動中,蹴鞠、棋類、投壺、以及民間的競渡、秋千、飛鳶、跳丸、弄劍等開始興起。其中,跳丸、弄劍作為表演性質的體育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并為漢代及其以后雜耍等技巧藝術打下基礎。春秋戰國時期的體育藝術,雖然在體育藝術方面并沒有得到突出的發展,但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以及娛樂性質的技巧的出現,為后期的體育思潮和體育、文化、藝術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民間實行禁武,而到了漢代,尚武思想使得武勇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4]漢文化以其包容、革新的特點極大的促進了體育、藝術的發展。秦漢三國時期的體育藝術特點主要有:(1)紛呈多樣:這一時期體育藝術的繁榮體現在武術的演化、百戲的豐富、表演性的體育等方面。其中,武術演化中出現了劍舞表演、觀武表演、武戲等藝術化形式;百戲中也蘊藏著多種形式的體育表演:角抵戲、倒立與柔術、尋橦、履索、沖狹燕濯、弄丸跳劍、練力表演等;[5]另外,還出現了如馬術表演、蹴鞠表演、龍舟歌舞表演、舞龍表演等形式;(2)民間形式:尤其是百戲,最能代表其民間形式的特征,這一時期的體育藝術文化發展不再僅僅局限于上層社會的觀賞需求,而是深深植根于民眾。
宋代軍事武藝規范化發展,軍隊中武藝表演活動十分盛行,表現出了不同特點的武藝觀賞內容,反映出宋代武藝活動多樣化和技藝化發展趨向。習武不僅僅是為了戰爭的需要,它的多樣化功能得到顯揚,軍事武藝表演的武術價值愈加突出。北宋軍中用武之士表演的集體劍舞,是為接待外國來使們專門安排的一種大型武藝表演活動,最能體現這一時期武藝的高超絕倫。這種劍舞往往有數百人擲劍揮刃,接劍而舞,身懷絕技,各顯其能。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載:太平興國四年“先是,上(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于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數百人袒賜鼓噪,揮刃而入,跳擲承接,曲盡其妙,契丹使者不取正視。”
唐代是樂舞發展的極盛時期,唐代樂舞中具備“體育”要素的要屬“健舞”。唐代將舞蹈分為“健舞”“軟舞”兩大類。其中,健舞敏捷剛健,較為著名的有:《劍器》《胡旋》《胡騰》等,[6]公孫大娘的“舞劍”便屬于《劍器舞》之列;另外,唐代還出現“字舞”到宋代出現了“隊舞”,類似現代的隊列舞蹈和團體操表演;時至元明清,中國古典舞大膽吸收武術技巧動作形成了以“做”“打”為主的表現手法,實為藝術但形則更接近體育;清朝時期的冰嬉,酷似現代的花樣滑冰。
我們是否非要將古代和現代劃分一個清楚的界限,我們是否要將西方泊來物與中國本土物進行嚴格區分呢?我們能否用現代體育藝術的概念去定義古代體育藝術活動或現象呢?
現代就是當代,從史學角度看,它是“近代”的同義詞,可以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直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這段歷史。從思想史上看,“現代”出于拉丁文“modo”它的意思就是當下、現時,以同過去和將來區分開來……并不指哪個特定的時期。運用現代語境下的“體育藝術文化”去理解我國古代社會存在的現代意義上的體育藝術文化現象,即把文化作為思想意義的“現代”—— 當下、現時去對待,從這一角度分析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的存在、發展和演變,有助于理解和分析體育藝術文化的發生發展、傳承與演進,更好的理清體育藝術文化歷史脈絡,有助于理解傳統的中國藝術元素和西方現代體育項目(藝術體操、健美操、啦啦操)間的藝術融合。因此,我們能夠用現代體育藝術的概念去理解古代體育藝術活動或現象,這是文化時間概念下不同語境的轉換。
對于古代的探索,多為歷史的、考古的方面。古代相對于時間概念上的“現代”來說是過去。在文化研究范式中的新歷史主義認為,運用敘事可以分析歷史,歷史的任務就是分析文化中這些敘事,在這一意義上,當前的文化見解能夠塑造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哪個時期中所產生出來的一些文化現象、科學研究都是對那一時期特點的解釋和表現,現代與古代是相通的,不論如何去梳理,都是對自身時代的探究和解釋。正如勞埃德所說“有關古人的一切,能夠并應該被用來幫助重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類的理解能力,理解我們自己。”[7]因此,古代社會具有現代的解釋性。
中國古代體育是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而發生的,其發展趨勢同其他文化一樣,是由粗到精、由單一到多樣、由無序到有序的。文化是習得的,在個體文化濡化中潛在的變化著,并在變化這一調適性的基礎上,傳承和演進著。文化的傳承性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強有力的不曾斷裂的特點造就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致性。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基于研究,將歷史劃分為了諸如史前社會、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之類的歷史時期,但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從古代到現代,在文化上是一個延續性、傳承性、演變性的過程。因此,文化角度下,古代社會亦具備現代的解釋性。
從原始的體育舞蹈現象到西方紛繁眾多的體育藝術形式,經歷了文化的撞擊和融合后,不難發現,中國體育藝術形式里蘊藏著西方體育的影子,如08奧運開幕式中中國太極拳表演中現代化燈光、new age音樂等西方元素的運用;而西方體育藝術形式也包含著中國元素的使用,如國際健美操比賽中中國音樂、民族服裝、民族特色舞蹈動作應用等。因此,不論是西方“泊來物”的體育藝術,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體育藝術”,正是基于我國古代已有的體育藝術審美的基礎,才能站在現代的角度上去理解所謂的“體育藝術”,這是理解為什么我們能夠欣賞對古代、現代以及西方、東方社會中存在的體育藝術現象的最佳例證。
用現代的價值觀念去判別古代的現象的結果是否合理?研究古代文明中的體育藝術文化意味著什么?古代體育藝術如何能對當今一些體育藝術問題和現象產生有利影響?研究古代體育藝術以尋求現代的意義,從這文化現代性價值角度出發,將體育藝術的現代價值劃分為傳統的和現代的兩個維度來分析。
原始體育藝術產生是基于實用為主的原始狀態需求,但在需求的同時,人們也發現并按照美的規律從事活動,所以早先的藝術活動是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伴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與發展,社會分工更加明細,體育藝術文化涌現出多彩多姿的形式和內容,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現象,中國體育藝術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一直延續著華夏民族原初的藝術精神,成為維系民族文化立場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所蘊藏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行為特征、心理性格和文化個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的意義在于其民族的、歷史的價值。其中,民族價值表現為民族文化個性維系特色價值以及民族多樣性維系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兩個方面;而歷史價值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傳承的本源性價值和文化在地域上體現的本土性價值兩個方面(見表1)。

表1 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的價值體現:傳統意義上
從傳統角度對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進行價值分析,主要是強調對體育藝術傳統的傳承,解讀其民族特色與規律,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回歸,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發掘其內在的精神價值,利于分析體育藝術文化根源與本質,對于現代體育藝術文化的發展尋求了本土化的“根”。溯源求根的結果不僅使我們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精華,而且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中呈現的豐富多彩的體育藝術文化現象,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藝術文化。
關注社會與人的需要是我們進行理論研究的根本,這就是價值的意義。根據價值定義:價值就是客體的存在、屬性和變化對于主體人的意義。不難看出,相對于人的主體才存在價值關系,圍繞“人”這一主體用現代意義的價值與古代文化的現代解釋性去判別古代一些現象,意在探究體育藝術在文化范疇內的存在與意義,這無疑是合理的。
以價值關系中主客體承擔者為參照系,可以將價值維度劃分為對于人的價值和對于社會的價值兩個方面。從體育對人的價值來看健身價值、娛樂價值、競爭價值、教育價值及益智價值不可或缺;從藝術角度來看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娛樂價值、教育價值及益智價值不可或缺。對社會的價值來看,以操為練的古代軍事體育具備其軍事價值意義;以禮射、武舞為代表的體育藝術具備政治價值、社交價值、教育價值;以巫舞為代表的體育藝術具備宗教價值。
以價值關系中主體的需要為參照系,可以將價值維度劃分為目的價值、工具價值、理想價值三方面。文化的現代性價值在藝術領域主要體現在其價值理性,文化的規范理性使成員遵守社會的規則和秩序,使人遠離了野蠻走向文明,這個秩序建立的過程中,文化必須在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衡量得失。因此,文化表現出來的目的價值、工具價值、理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的是對生存價值的理解、創造、體驗,表現出的是對真、善、美的終極價值的追求。體育藝術文化價值作為文化的分支,具備了文化現代性中的價值理性特征,從三個維度,將現代意義的體育藝術價值分類:目的性價值:娛樂價值、健身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工具性理性:經濟價值、政治價值、軍事價值、教育價值、宗教價值、社交價值、益智價值、競爭價值;理想性價值:目的價值與工具價值在時間和方式上的結合與統一——真善美(見表2)。

表2 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的價值體現:現代意義上
對于我國古代體育藝術文化價值的現代審視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代體育藝術呈現多樣特點:宗教功能、教化功能、軍事功能、成功慶典、集體協作、欣賞與審美、娛樂與健身等無不體現出其特色的、多樣的、本源的、本土的價值。研究古代文明中的藝術文化價值意味著尋求古代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以史明鑒,與古代體育藝術文化相比,受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我國現代的體育藝術文化呈現出同質化趨勢,正是對傳統意義價值的現代審視,為現代體育藝術創新提供動力和源泉,為現代體育藝術提供中國特色原創源泉,也為現代體育藝術提供多樣的、豐富的創新素材,從體育藝術歷史根源、體育藝術本質與特色方面為我國當今體育藝術發展提供參考,在我國傳統體育藝術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方面給予借鑒。
體育藝術是現代才出現的“定義”或“概念”,在歷史中,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或“意境”,但是歷史的發展、文明的歷程卻告訴我們古時確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體育藝術”活動或者現象。
古代體育藝術文化的現代解釋性:現代語境中——我們能夠用現代體育藝術的概念去理解古代體育藝術活動或現象,這是文化時間概念下不同語境的轉換;古代語境中——不論哪個時期中所產生出來的一些文化現象、科學研究都是對那一時期特點的解釋和表現,現代與古代是相通的,不論如何去梳理,都是對自身時代的探究和解釋;文化視角下——從古代到現代,在文化上是一個延續性、傳承性、演變性的過程。因此,文化角度下,古代社會亦具備現代的解釋性;審美視角下——基于我國古代已有的體育藝術審美的基礎,才能站在現代的角度上去理解所謂的“體育藝術”。
我國古代體育藝術的意義在于其民族的、歷史的價值。其中,民族價值表現為民族文化個性維系的體育藝術文化的特色價值以及民族多樣性維系的文化多樣性價值兩個方面;而歷史價值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傳承的本源性價值和文化在地域上體現的本土性價值兩個方面。
以價值關系中主客體承擔者為參照系,可以將價值維度劃分為對于人的價值和對于社會的價值兩個方面;以價值關系中主體的需要為參照系,可以將價值維度劃分為目的價值、工具價值、理想價值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