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虹
摘 要:隨著中菲雙邊貿易投資不斷增長,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大大推動了中菲兩國的金融合作。然而雙邊微妙的政治關系、貿易結構失衡以及資本項目開放度、金融制度上的差異等影響了中菲金融合作進程。當前中菲金融合作局限于金融類直接投資、設立銀行類金融機構、政府投資基金以及貨幣政策等方面。因此在新形勢下,中菲兩國需要不斷完善雙方金融合作機制建設,加強金融合作與“一帶一路”的對接以及拓寬雙方金融合作模式。
關鍵詞:“一帶一路”;金融合作;貿易投資;貨幣政策
中菲兩國建交45年來,盡管因為南海問題,政治沖突也時有發生,但兩國的經貿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自從2017年以來,中國就超過了日本成為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2018年兩國貿易額為300.93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18.1%。中國是菲律賓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四大出口目標國,兩國經貿關系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兩國的金融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菲律賓,兩國達成了多項雙邊貿易協定及金融合作協議,為兩國的經貿和金融合作模式奠定了制度保障。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菲律賓金融合作的基礎
(一)兩國貿易穩定增長,合作領域不斷擴大
雖然南海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兩國之間的政治沖突也時有發生,特別是2013年菲律賓政府提出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之后,2013-2016年兩國貿易往來受到仲裁案影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直到2016年12月,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發表聲明表示擱置仲裁結果,不會強迫中國政府接受仲裁,并愿意通過談判來解決南海問題,中國與菲律賓之間的貿易重現活力。2018年,菲自中國進口201.1億美元,同比增長10.2%;菲向中國出口99.83億美元,同比增長8.21%,菲對中貿易逆差101.27億美元,占菲外貿總逆差的39.97%。
實際上,中菲兩國的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互補性強。由于中國的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高于菲律賓,中國可以為菲律賓提供工業成品和工業裝備,菲律賓可以向中國出口礦產原料和農產品。中菲兩國地理位置相鄰,雙方交流歷史悠久。從1975年建交以來,雙方在貿易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勞務等諸多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進入新世紀以來,盡管受到南海問題的困擾,但兩國又在金融、航空等諸多領域開展了新的合作。在2003年的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就與菲律賓央行簽訂了《中國與菲律賓貨幣互換協議》,為兩國金融合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阿羅約總統(2001-2010年)執政期間,兩國經貿合作處于黃金時期,農業、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在這些領域中國企業的投資不斷加大。后來阿基諾三世執政,中菲關系走向低谷,然而從2016年下半年杜特爾特擔任總統以來,中菲關系得到了較大改善,2017年中國就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伙伴,2018-2019年間兩國貿易增長迅猛。特別是習近平主席2018年11月訪問菲律賓,兩國簽署了多項經貿和金融合作協議,包括《中菲兩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中菲兩國油氣合作協議》、《中國與菲律賓共建人民幣清算安排體系合作備忘錄》、《中菲兩國工業園區合作規劃》等25項經濟合作協定,涉及到油氣開發、鐵礦石進口、工業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農業合作、漁業合作、勞務合作等諸多領域。
(二)兩國投資潛力巨大,市場互補性強
隨著中菲之間政治障礙逐步消除,特別是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企業加大了對菲律賓的投資力度,到2018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菲律賓利用外資第一大國,投資額達到了487億元,中國企業投資領域包括油氣田、發電廠、水利工程、鋼鐵廠等。2018年12月14日,河北鋼鐵集團正式與菲律賓貿易與工業部簽約,計劃在未來3-5年時間內,在馬尼拉投資建立一個年產鋼鐵500萬噸的鋼鐵廠,累計投資金額為44億美元。這是中國企業一次性在菲律賓投資的最大項目,也是兩國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成果。菲律賓金屬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不僅金礦和銅礦資源豐富,而且還有世界上僅次于澳大利亞最好的鐵礦石資源。杜特爾特上臺后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在2030年之間將菲律賓發展成為亞洲具有影響力的鋼鐵大國,而中國鋼鐵企業有著大量的富裕產能和技術,完全可以成為菲律賓鋼鐵行業的最大投資者。同時中國在鐵路、港口、水泥等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領域的技術、產能和資金一旦進入菲律賓,將會大大促進菲律賓產業結構的改善。菲律賓的部分企業也加大了對中國投資力度,菲律賓的農食產品、飲料等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如菲律賓生力啤酒公司就在中國重慶、蘇州等地設有生產工廠,截至到2019年9月,中國市場上的收入占到了該公司海外收入的62.3%。截至到2019年12月,菲律賓的SM集團在中國廈門、天津、成都等地也投資興建了18家購物中心,中國市場業務是SM集團新的業務增長點。另外,菲律賓作為一個島國,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全國7000多個島嶼融合了海濱、火山、熱帶雨林等多種旅游要素,是中國游客旅游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基于兩國市場互補性較強,推進雙方之間的金融合作就成為構建雙方互聯互通的基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自從成立以來,就為菲律賓基礎設施建設的19個項目提供了貸款,包括馬尼拉的洪災治理和發電廠建設。按照《中國與菲律賓貨幣互換協議》、《中國與菲律賓共建人民幣清算安排體系合作備忘錄》的要求,2018年10月,中國銀行與菲律賓國內13家商業銀行簽署了人民幣交易市場,建立兩國貨幣的價格換算機制,比索和人民幣可以直接互換,不需要再兌換成美元后才換算。如此可以大大節省兩國投資者、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對推進兩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與菲律賓金融合作的制約因素
(一)兩國之間微妙政治關系的影響
盡管杜特爾特擔任總統以來,希望兩國加強對話,通過談判形式來解決南海爭端。然而,2016年中國政府試圖重啟南海爭端對話機制,但菲律賓政府對此反應冷淡。中菲兩國的經貿關系深受兩國政治關系影響,近3年來雙方貿易投資額不斷增長,得益于雙方政府之間的務實合作態度。客觀看,兩國之間的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還是沒有完全放開,如果雙方能夠妥善解決南海問題,雙方的合作空間會得到大大拓寬。實際上,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菲律賓政府對此反應也較為消極,擔心中國影響力的擴大危及到菲的國家安全。自從杜特爾特執政后,菲律賓政府對中菲經濟合作持開放態度,“一帶一路”倡議在菲出現了重大轉機。南海局勢降溫后,停滯了將近5年的中菲經貿聯合委員會機制也開始重啟。可見,中菲經貿包括金融在內的合作與兩國政治關系緊密相關,只有當雙方政府加強政策對接,確保雙方利益共享,雙方的經貿包括金融合作前景才會廣闊。
(二)兩國經貿結構失衡的影響
兩國之間的金融合作,與兩國之間的貿易結構有著密切關系,即兩國之間的貿易比重與收支情況會影響兩國貿易、投資的資金流入和流出,對金融類投資更是有直接影響。而中菲兩國的貿易結構從整體上看是處于失衡狀態,中方對菲享有巨額的貿易順差。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菲律賓在中國貿易總額中占的比例較小,即便是整個東盟地區,在2018年也只占中國對外出口的12.5%和進口總額的12.1%,菲律賓并不是中國貿易的主要伙伴。而從菲律賓的角度看,在貿易進出口方面,中國在菲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較高,中國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伙伴、進口來源地和重要出口地。在投資方面,中國也是菲律賓利用外資第一大來源國,而菲律賓在中國利用外資前30位國家和地區來源中是沒有蹤影的。這種貿易投資結構的巨大失衡,如何穩定貿易收支就是菲律賓政府首要考慮的問題,也是菲中經貿合作首要解決的問題。顯然,菲律賓政府對收支平衡的考量,必然會影響兩國金融合作的進程。
(三)中菲在資本項目開放度以及金融制度上差異的影響
中菲兩國資本項目開放度和金融制度的差異對兩國金融合作有直接的影響。實際上,中菲兩國在資本項目合作方面的空間是巨大的,但由于兩國在資本項目開放度上的差異致使合作遲遲無法取得實質進展,特別是金融類投資項目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就資本項目開放而言,菲律賓實施了完全的資本項目開放,而中國只是正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資本項目開放,可見菲律賓的資本項目開放度明顯高于中國。而且,菲律賓的貨幣比索可以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而人民幣無法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
在金融制度方面,因為菲律賓實現了資本項目的完全開放和本幣自由兌換,所以菲律賓政府廢除了外匯管制制度,實行完全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在銀行體系之外,市場主體可以自由外匯買賣,也可以在其境內用可以與比索直接兌換的外幣來進行金融資產類投資。在菲注冊的任何外國企業均可以在菲各類商業銀行中開設獨立的外幣結算賬戶,用于進出口結算。同時在金融市場準入方面,外國資本在金融業中沒有限制,金融業是完全對外方開放的,外資銀行在菲金融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在市場融資方面,由于法律限制較少,融資的成功與否與項目性質、預期效益、風險等密切相關,但菲證券市場并不發達,使得企業上市融資受到一定限制。與菲律賓相比,中國金融制度還是嚴格的政府控制型的,開放程度低,市場準入門檻高,法律管控嚴格。兩國金融制度的巨大差異,不僅會制約雙方金融合作進程,更是會影響雙方金融合作的效率。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菲兩國金融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通過經貿合作來帶動金融類投資合作
自從2016年以來,中菲兩國的經貿關系迅猛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中國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國。中國2018-2019年間在對菲律賓投資中,加大了金融類投資力度。菲律賓政府于2018年發布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第15版)中規定,外國資本投資菲律賓的證券交易機構監管的投資公司出資比例不能超過60%,這是一個巨大的政策利好,直接帶動了雙方金融合作的進展,拓寬了中國金融類投資的渠道。2019年1月,中國南方證券有限公司聯合香港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在菲律賓設立了馬尼拉金融投資服務公司,兩個中國企業占比為60%,菲律賓證券公司占比40%,這是中國企業在菲律賓設置的第一個金融類企業,為中菲兩國金融類直接投資開創了先河。
(二)設立銀行類金融機構以及開通銀行卡跨國使用
通過雙方互設銀行類金融機構是中菲兩國金融合作的重要部分。當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菲律賓設立了各自的分行。按照菲律賓2018年發布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第15版)中規定,外資銀行在菲律賓全境設立的分行不能超過6家,這對中國的銀行機構在菲律賓設立分支機構造成了一定的制約,但此次清單修訂也取消了外資銀行要在菲設置分支機構必須同菲商業銀行合作的規定。通過直接設立金融機構可以有效提升資本結算的效率以及降低經貿往來的交易成本。中國在菲律賓直接設立銀行類分支機構,為中菲經貿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也可以加大金融資產類的合作與投資。當然,菲律賓的銀行機構尚未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這方面有待加強。同時,在中菲金融合作中,金融工具的相互認可也是合作的一部分。當前中國各家商業銀行發行的Visa卡和Master卡可以在菲進行直接購物和消費,中國銀聯發行的銀聯卡也可以在菲律賓多種場合下使用,由此大大拓寬了中菲金融合作的空間。
(三)借助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方面的金融合作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是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出資成立的,專門用于支持中國企業在東盟貿易投資的專項產業基金,主要支持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及自然資源類行業的投資。菲律賓作為東盟成員國,該基金當前已經為中國企業在菲律賓投資的部分項目提供了融資支持,如2018年為中國葛洲壩集團建設中菲克拉克新城產業園區提供了1億美元資金的融資。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第一期投資為10億美元,到2019年12月,該基金本金已經增加到135億美元,成為中國與東盟企業貿易投資合作的重要支撐力量。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中菲兩國自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自然資源類方面的合作領域會不斷擴大,在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下的金融合作范圍也在不斷拓寬。
(四)兩國貨幣政策的對接和協調
貨幣政策是推進雙方金融合作的制度前提。在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菲兩國直接推進了人民幣和比索之間的直接兌換,給兩國經貿合作帶來了巨大便利,可以使得出口商和投資者擺脫美元的限制,能夠減少第三方貨幣帶來的匯率波動風險。除了直接兌換之外,兩國央行之間也正在完善雙方貨幣結算體系,將會進一步加深中菲金融合作進程。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菲兩國金融合作的優化策略
(一)完善中菲金融合作機制建設
因受到南海問題影響,中菲政府首腦、中菲財政部長對話機制已經中斷了6年,尚未有啟動的跡象。自從《中國與菲律賓共建人民幣清算安排體系合作備忘錄》簽訂以來,兩國共同設立了“中菲金融合作工作組”。因此要不斷整合并擴充該工作組的職能,直接加強兩國在金融市場、貨幣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溝通和對接,將兩國的金融合作納入到法制化軌道,并建立長效化的合作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發揮大國擔當精神,借助于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洲金融合作協會來構建中菲雙邊合作體系,該協會已經接納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家金融機構作為其會員單位,但菲律賓至今尚無金融機構加入。因此亞洲金融合作協會要吸引菲律賓銀行加入其中,強化雙方在多邊平臺上的合作進程。
(二)強化“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菲金融合作的銜接
“一帶一路”戰略將菲律賓作為海上絲綢經濟帶的重要國家,雙方的金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隨著兩國經貿關系帶動起來的。因此在未來合作中,必須強化雙方金融合作與“一帶一路”的對接,進而提升雙方的合作深度。具體而言:第一,將中菲金融合作與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對菲投資相對接。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不僅有充足的產能和先進的技術,還有大量的人才儲備,而菲律賓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雙方合作意愿強烈,合作前景廣闊,中菲雙方可以加強亞投行、亞開行(總部就在馬尼拉)之間的政策協調,完善PPP項目融資、第三方合作等方式,為菲律賓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第二,強化兩國貨幣互換及結算體系安排。要加強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協調,降低對美元的依賴程度,加強人民幣在菲律賓外匯儲備中的比例。第三,加強中菲金融合作與菲律賓經濟振興戰略相對接。杜特爾特當選總統之后,提出菲律賓GDP年增長10%的目標,大力發展礦藏開采、旅游業和制造業,因此利用這個投資機遇來盤活菲律賓國內的金融資產,為中國企業投資提供金融支持。
(三)拓寬中菲金融合作模式
在2018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菲律賓后,兩國政府達成了25項合作協議,包括雙方貨幣互換機制、結算體系等金融合作協議。因此,中菲兩國要本著務實態度,在既有合作框架下提升兩國金融合作層次,不斷拓寬合作模式。具體而言:第一,繼續加強兩國金融政策的溝通和銜接。一是要建立中菲兩國央行、監管機構長效化溝通機制,及時關注區域、國際和兩國之間的重大金融動態,提升雙方的審慎監管能力和政策協調能力。二是要控制好資金流動的平衡性。中菲兩國的外向型經濟特征極為相似,容易受到國際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動的影響,因此兩國需要繼續加強匯率合作,建立應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防火墻。第二,深化兩國在金融市場上的合作。一是要建立馬尼拉市場人民幣清算體系。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在香港、紐約、巴黎等9個城市設立了人民幣清算中心,馬尼拉市場的人民幣交易主要是通過香港市場進行的。在馬尼拉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能夠大大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二是兩國可以互購國債,增強經濟互信。自從南海仲裁事件發生后,菲政府中止了本已經決定的購買中國國債的計劃,中國購買了少量的菲律賓國債,是單向持有。如果雙方互持對方國債,能夠減少菲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占比,有助于加強兩國的經濟互信。第三,兩國應該分享各自的金融發展經驗。菲律賓盡管經濟并不發達,但其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在抵制金融自由化、資產泡沫、不良債權等方面具有一定經驗。而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電子支付等新型金融業務中有一定經驗,雙方可以開展產學研的金融經驗交流合作,進而不斷拓寬雙方金融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