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軍
摘 要:推進“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便利化建設,可以提升各國貿易額及降低貿易成本,同時還能夠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逆全球化影響。在推進投資便利化進程中,市場準入成本高、投資政策協調難以及政治風險大是主要挑戰。為此,中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跨境電商、自貿區、文化軟實力來推進“一帶一路”供應鏈、價值鏈和文化鏈重構,從而推進投資便利化進程。
關鍵詞:“一帶一路”;投資便利化;市場準入;投資政策
近些年來,由于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盛行,對多邊貿易投資體系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一方面,全球性產能過剩,國際貿易缺乏新的增長點。從2008-2018年間,全球貿易平均增長率僅為2.7%,隨著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國際貿易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然結束。另一方面,在貿易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的推動下,全球貿易體系正在重構,既有的多邊貿易規則正在被邊緣化,貿易區域性特征日漸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者和主導者,必須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應對逆全球化趨勢,在全球貿易體系重構中提升自身話語權。“一帶一路”沿線本身就是個巨大市場,2018年沿線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額占到了全球貿易總額的13.5%,逐漸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的重要一極。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影響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最大障礙是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及制度環境落后。推進沿線國家的投資便利化,可以減少投資準入的市場限制以及增進投資政策的協調,降低投資及貿易成本。因此,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推進投資便利化能夠提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效果。
一、投資便利化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
(一)帶動沿線各國貿易額的增長
客觀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多是發展中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很難在短期之內構建一個需求統一的大市場,不利于產能消化及進口貿易的發展。通過推進投資便利化,可以改善各國的營商環境,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流入,對貿易伙伴的出口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且,隨著投資的增加也能夠給各國帶來就業崗位及民眾收入的增加,從而提升各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來保障其進口貿易的發展。自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加大了對沿線各國的投資力度,特別是通過在沿線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區,從側面推進投資便利化的發展。截至到2019年6月,中國在沿線各國建立了各類境外經貿合作區及產業園區84個,累計為各國創造了21.5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和24萬個就業崗位。通過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及產業園區,來實現投資互惠互通,提升東道國的國民收入,進而帶動了各國進口需求。
增加各國的進口是通過投資便利化帶來的需求機制所引發的,投資便利化還可以通過其分工機制來促進各國的出口貿易發展。投資的增加可以提升沿線國家的經濟產出水平,并能夠深化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提升優勢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而實現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對于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外資的引入可以大幅度提升其優勢行業的產出水平和效率,加大其能源、資源開采、加工及出口力度。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實施以來,雖然東盟各國的投資壁壘并未完全消除,但投資便利化程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進而使得中國對東盟投資額出現了較大的增長。2018年中國對東盟各國非金融類投資流量達到了100.5億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5.2%。在投資的刺激下,雙邊貿易額在2018年達到了5878.7億美元,而東盟的出口額接近2000億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11.5%。
(二)降低沿線國家的貿易成本
投資便利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化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來實現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是阻礙沿線國家投資便利化推進的重要障礙。相較于太平洋、大西洋等海洋國際貿易通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更多的是依賴于陸路運輸,各國之間基礎設施的互通至關重要。同時,陸路運輸會涉及到多個不同國家的海關,海關通關過程的互通也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投資便利化就是強化互聯互通機制來降低貿易的制度成本及運輸成本。在中國企業對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接納沿線各國的工程承包占到了50%左右。通過中國企業的參與能夠從根本上為沿線各國構建一個互聯互通機制,進而有助于促進貿易投資及人員往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降低貿易成本。
(三)幫助沿線國家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如今,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逆全球化勢頭明顯,降低了各國進出口貿易水平,也弱化了沿線國家的進出口比較優勢。全球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低速增長階段,在多邊貿易格局及治理體系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原有的國際分工及貿易合作關系失去了存在的支撐。在這種情況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在全球經貿體系重構中被邊緣化。為此,通過推進投資便利化,來強化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為沿線區域構建新型貿易體系打下基礎。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與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其中發展中國家占到了半數以上。而在中國簽署的投資便利化(自由化)協定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占到了半數以上,這就說明中國利用自身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優勢將沿線各國納入到全球貿易投資體系中,通過投資便利化建設強化了這一趨勢,避免了沿線國家被邊緣化的危險,讓各國貿易投資更加順暢。
二、“一帶一路”沿線推進投資便利化的挑戰
(一)投資準入成本高
1.投融資體系不完善。推進投資便利化首要障礙就是沿線國家的投融資體系不完善、資金缺口大且融資成本高。大部分國家沒有完善的金融體系,難以為投資提供足夠的本地化融資支撐。沿線各國基礎設施落后,改善基礎設施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大多數是依賴于國際貸款。來自于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貸款往往有著苛刻的政治條件,對沿線國家的金融安全有一定威脅。而且,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貸款金額有限,無法解決資金缺口大的問題。資金不足更是限制了各國投資的需求,導致各國陷入了一個資金不足-無法吸引外資的惡性循環怪圈之中,導致投資便利化對貿易、投資發展的促進作用無法彰顯。
2.市場準入限制較多。“一帶一路”沿線絕大多數國家多數位居內陸,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各國經濟開放度較低,很多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較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2019年5月發布的《“一帶一路”貿易投資指數》顯示,在沿線國家中除了新加坡、卡塔爾、格魯吉亞等少數幾個國家的經濟開放度較高,其他國家的市場準入壁壘較高,特別是俄羅斯、伊朗、埃及、泰國等國家經濟開放度排名均在全球100之外。這就表明,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受到較大限制,只能是在少數行業、少數領域中開展,無法建立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分工合作體系。同時,少數行業的開放會導致外資的過度進入,從而也降低了外資投資收益,最終也會導致這些開放的行業對外資失去了吸引力。
3.營商環境較差。“一帶一路”少數國家比較注重營商環境建設,營商環境、行政效率及行政透明度在全球均名列前茅,如新加坡、馬其頓等國。而大部分國家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均比較靠后,如俄羅斯、巴基斯坦、伊朗及中亞各國。營商環境較差包括多個方面,一是行政效率低下,行政審批環節過多過長,無形提升了投資的機會成本;二是國家政策透明度低及政府腐敗,無法為外資投資提供預期的收益評估,降低了外來投資者信心,并為市場營造了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不利于沿線國家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
(二)投資政策協調難度大
1.海關制度多樣及信息互通不足。海關制度多樣化及信息互通不足,大大提升了通關成本。“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多依靠陸路,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陸路運輸效率的關鍵。然而,基礎設施不僅是交通硬件的完善,還包括制度體系的完善,其中通關制度的互聯互通極為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通關效率是決定貿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沿線各國海關管理制度差異較大,檢驗檢疫標準及技術壁壘各異,進出口政策及數據也無法實現共享,大大降低了通關效率,并加大了進出口成本。同時,因為海關監管的差異,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國家遭受的待遇也不相同,容易加劇貿易沖突,難以形成“一帶一路”大市場,自然也就提升了投資的成本并降低了投資的收益。
2.投資政策協調機制缺位。中國在過去6年多的時間內出臺了很多政策與措施來促進沿線國家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然而,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業開放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導致投資政策無法協調。當前政策協調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來解決投資壁壘及爭端,加大了政策協調的成本。此外,投資便利化協定是基于區域或雙邊談判制定的,在沿線區域沒有統一的原則及規則,各國按照談判結果來確立便利化的程度。這種雙邊或區域的便利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化,容易誘發投資規則的不公平而導致投資爭端。因“一帶一路”建設沒有一個核心協調機制,沿線國家基于自身利益打造區域性貿易投資體系,使得不同標準的貿易投資區域并存,如歐亞經濟聯盟、獨聯體自貿區等,進一步加劇了投資政策協調的難度。
3.制度與文明沖突影響互聯互通效果。與文化相對統一的北美自貿區、歐盟相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多元,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宗教問題復雜,由此衍生了制度差異化明顯的各類政治經濟制度體系,文化、制度沖突與宗教、民族沖突并存。這種文化和制度上的巨大隔閡,難以保障投資便利化規則的推進,甚至會引發投資和貿易的沖突。因此,在制度和文化差異巨大的環境中,如何保證投資貿易的互聯互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國,在這方面要發揮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優勢,最大限度減少各國制度、文化沖突,為投資便利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政治風險的負面影響
1.政治風險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宗教紛爭不斷,導致很多國家政局不穩,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當前中亞、南亞、西亞各國均存在較大的政治不穩定因素,極端勢力猖獗。同時,地緣政治導致的沖突也時刻威脅著區域的穩定和安全,這無疑不利于構建一個長期化、便利化的投資環境。除此之外,因沿線國家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法治意識比較淡薄,部分國家容易受到民粹主義的影響,同樣不利于投資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如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很多投資因為民眾反對而被終止,給中國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有的國家政客甚至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進行特別審查,甚至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撤銷投資協議。這些不守國際通行規則的行為,對投資便利化的推進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2.大國博弈的影響。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的前提,必須要求沿線國家能夠成為一個區域合作的整體。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為資源、能源豐富,容易成為大國的博弈之地。“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全球利益均勢的一種打破,對其在亞太地區戰略有一定影響;對俄羅斯在中亞、東歐的戰略布局同樣也有影響。美國一直對“一帶一路”戰略持敵視態度,認為沿線國家負債率持續走高是中國金融輸出及資本輸出的結果。俄羅斯在獨聯體經貿區、歐亞經濟聯盟中所提出的經濟戰略,特別是投資戰略,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主張投資便利化也有較大沖突。
三、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便利化的主要對策
(一)依托跨境電商重構“一帶一路”供應鏈來實現投資便利化
因沿線國家普遍存在市場準入成本高,傳統貿易投資方式難以激發市場需求及深化產業分工,可以通過跨境電商作為切入口,重構沿線國家的供應鏈體系來實現投資便利化。具體而言:第一,基于大數據分析,國內大型電子商務企業針對沿線各國的消費習慣及偏好,開發適合于各國的B2B和B2C購物平臺,為沿線國家的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中間品及其他商品,并在物流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建立海外倉和物流供應體系,實現精確配送和運輸。如此在實現中國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還可以為沿線其他國家搭建一個貿易供應鏈條。第二,國內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在沿線各國建立貿易批發企業,通過相應的跨境電商平臺來采購這些國家的原材料,進而降低傳統原材料采購的成本,在促進各國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也降低了中國跨境電商企業的貿易成本。第三,基于沿線國家供應量資金不足問題,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可以引入金融供應鏈為其供應商提供融資支撐,進而穩固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