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
“產出導向法”的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和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產出導向法”的驅動-促成-評價教學流程為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提供了可行的操作途徑。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教學理念和教學流程,融合了思政元素設計《學術英語讀寫》教學內容,通過具體教學章節案例旨在探討促進學生外語學術能力提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1 案例背景
“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及團隊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主張以輸出為驅動,以輸入促成外語習得,旨在解決我國外語教學“重學輕用,學用分離”的弊端。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學習中心說關注學習的有效發生,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克服了以往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二元對立狀態。學用一體說主張學習和使用緊密結合,避免學用分離狀態。全人教育說尊重學生作為有思想和情感的個體,不再將學生視為學習機器,要求教師精選教學材料和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即外語教學與教育相融合。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正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門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應在各類各門課程中增強政治意識和加強思想價值引領,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正確的價值觀??梢姟爱a出導向法”的全人教育說理念和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外語課堂教學作為課程普及性和覆蓋性最廣的本科課程,思政責任重大。外語課堂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聯是思政素養植入的最好切入點,外語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外語語言知識和能力培養,更要做好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使課堂教學成為建立知識與人和生活多維度交融的中介,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化學習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國際視野,為講好中國故事,在不斷擴大的對外人文交流中展現良好的人文素養。筆者所在高校教學主管部門積極鼓勵教師結合各自學科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發掘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環節教學。本文以筆者教授的《學術英語讀寫》課程為例,旨在探討“產出導向法”與課程思政整合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為廣大一線外語教師思政教學實踐提供參考價值。
2案例描述
本案例教學內容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學術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單元System and Behavior章節,具體包括Social Life,The Power of the Group和Friendship and Love三篇課文,此外還補充了中外主流英文媒體針對此次疫情的新聞報道作為拓展素材。教學目標分為課程專業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專業目標基于“產出導向法”,以學術英語讀寫技能訓練為核心,輸出練習將語言表達和認知思維層面融為一體,通過驅動-促成-評價產出導向設計教學流程,進行精講精練,從認知、操作和能力三個層面培養學生的核心學術英語讀寫能力。思政育人目標包含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素養和協作溝通。思想道德目標為通過學習課文及拓展材料,能認識到中國文化中團結友愛、誠實愛國的精神內涵和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身心健康目標為在平時生活工作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別是在此次疫情中面對紛繁的網絡信息特別是國外媒體、政客的刻意中傷和各類謠言應加強自身批判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目標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中國文化精神的傳遞并要求學生用于個人現實生活學習中,以疫情中鮮活真實的新聞報道為例展現個人、團體、國家的責任和擔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協作溝通目標為通過課文講解培養學生表達需求和團隊合作能力,閱讀拓展材料疫情中中國正致力于幫助世界各國,共同抗疫的舉措,讓學生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教學方法基于“產出導向法”,采用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授課,疫情期間響應“聽課不停學”的號召,調整為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授課循序漸進的開展教學活動。驅動環節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自主完成詞匯和短語學習,閱讀部分拓展材料,觀看學術英語讀寫技能“比較與對比”的視頻;促成環節為課堂教學,教師檢查學生課前自學效果,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重點結合課文內容在講解語言和技能的同時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內涵和具體行為。評價環節以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主,要求學生完成擴展閱讀材料并運用比較對比法并完成1篇200字作文體現個人或團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該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促進學生對語言、技能和思政要點的理解和掌握,在注重學生語言地道輸入和輸出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案例反思
本章節教學實施效果良好,語言和技能層面上“產出導向法”強調的學用中心和學用一體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學生能運用比較和對比法閱讀外文和撰寫短文。思政層面上學生從個人層面加強了對社會和國家的深度理解,尤其在疫情環境下啟發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和家國情懷,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和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學生總體能認識到我們的黨和政府對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不足之處在于疫情期間線上授課模式的大班化教學,與傳統的線下課堂相比,其教學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為線上教學教師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除了要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外,還受到了教學平臺的穩定性和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師還應加強個人現代信息化能力的培養,多參與線上教學相關的培訓,以適應新環境下的不同需求,做一個線上線下教學的雙面手。
4 案例啟示
教師是教學生態圈中決定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之一。首先教師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根據時代和社會變化靈活的掌握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特別是線上教學大規模開展的現今,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和方式,注重混合式教學,重視以學生學習產出為導向,提升課程質量。此次,教師要具備思政能力必須樹立“立德樹人”意識。育人先育己,教師想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就必須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自覺踐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以身作則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自己。
除教師外,教學主管部門在教學生態中也發揮著強有力的引領和引導作用。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鼓勵各教學單位發揮第二課堂的延伸作用,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筆者所教授的《學術英語讀寫》課程為例,例如組織中外社會、文化和教育等主題的活動,以論文有獎寫作和閱讀等形式,在鞏固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批判性的接收西方文化,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自信;亦或可以加強學生與留學生的聯誼,增進各國間學生的交流,培養本國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推動學生在跨文化交際場景中運用所學語言和交流技能傳達中國聲音的能力。另外組織暑期校內國際交流活動或校外調研實踐也是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和了解社會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求狀況的重要途徑。
最后學生作為教學生態圈中的主體也要努力學習,扎實的掌握外語知識和技能,積極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參與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廣泛閱讀提升自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擴寬自己的國際視野,用正確的目光審視中外文化,發掘本國文化的優勢,建立文化自信,為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準確的運用外語更好的傳遞和表達中國文化和精神做好準備。
“產出導向法”下的《學術英語讀寫》課程對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扎實的完成產出任務訓練能達到基本學以致用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整合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意識,實現了“教書育人”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會不斷的加強自身專業和思政素養,為更好的服務教學和育人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
[2]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的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5).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綱要》.人民出版社,2019.
[4] 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 11) .
[5]朱夢潔.”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基金項目] 2019年三峽大學教務處“課程思政”專題項目:學術英語讀寫及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產出導向法視閾下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研究”,課題編號:19Q031。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外國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