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自清
摘要:
儒家重視禮治,以禮來節制和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希望通過“禮”建設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傳統民族禮俗代表著民間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規則,具有內化自治、民族認同、治理教導等重要社會功能。結合對現代社會傳統禮俗節日的衰落和喪失的反思,該如何保護和發展傳統民族禮俗,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重構并且充分發揮其社會治理功能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對推進社會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民族禮俗;社會功能;重構;治理
一、傳統民族禮俗的社會功能
(一)內化自治
基層自治,長期存在于中國鄉土社會之中,是調適地方社會生活節律的重要組織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村民是很難準確掌握國家政策的具體內容,通過借助傳統民族禮俗,轉變村民的思想認識,內化法律政策,既有利于政策的執行,同時也有利于增加村民對政府的信任。因為傳統民族禮俗是村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更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例如千年白族諾鄧村,舉人黃桂被譽為“滇中儒杰”,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尊孔習俗在當地相當濃厚,村民參與度較高。這種定期舉行的禮俗是一種持久且有效的方式,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身體力行,受政策影響、與政策結合的新民族禮俗便自然而然地內化為村民們共同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①因此,內化自治的社會功能不容輕視。
(二)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是指成員個體對自己所屬的某個民族的身份歸屬認知和情感態度。它包括對本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的認
同。”②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需要在民族國家形成民族精神家園 ,產生民族凝聚力,而傳統民族禮俗具有產生民族凝聚力的社會功能,它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眾在傳統禮俗節日的耳濡目染中,加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例如在國外,每逢民族的傳統禮俗節日,身在異鄉的華僑們都非常注重節日的儀式慶典安排,比如舞龍唱戲等,因為在所民屬族的傳統節日期間,國土之外的民族同胞會有身份認知和情感歸屬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 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而從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因此,發揮民族傳統禮俗的民族認同功能, 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的社會治理方式 ,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
(三)治理教導
傳統民族禮俗對于人們的道德觀念、思想意識等都具有治理教導功能。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節日“三月街”、“本主節”儀式等每年都定期舉行。它包涵著大理民族歷史形成和所積淀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引導白族人民尊老愛幼、棄惡從善、團結互助等。它伴隨著大理各民族的生產與生活,讓民眾在傳統節日中,潛移默化的接受著倫理道德的熏陶,使得傳統民族禮俗能夠充分發揮在白族社會中的教導作用。此外,傳統民族禮俗還能調適許多法律涉及不到的社會生活問題,其治理功能既體現了基層自治的智慧,又能夠減少國家的治理成本。例如家庭紛爭、鄰里矛盾等小事情,“由執行村規民族禮俗的組織采取教育“協商”調解的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運用關系、人情、面子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③
二、現代社會傳統民族禮俗的衰落原因
(一)傳統民族禮俗內涵的喪失
傳統民族禮俗衰落的原因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日漸喪失,具體表現為空洞形式化。大眾媒介各種時尚app的興起,打著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禮俗的名義,實際被商業化、物質化,從而忽視了文化自身的特質。各種節日禮俗都被包裝成為表演畫或者包裝為假期,但偏偏對節日的文化內涵卻避而不談,習俗和親情日益淡化,民族的傳統禮俗,由原先豐滿完整的體系凋落的只剩時間意義上的空殼,對民眾喪失了吸引力。甚至一部分民眾對民族的傳統禮俗節日的存在感到茫然不解,尷尬的不知如何度過。
(二)西方文化沖擊
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需要個人空間,需要休息娛樂,需要人際交往。昔日傳統民族禮俗的文化內涵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這些現實需求,而西方的文化節日由于具有強烈的個體自我意識色彩,與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相符合,尤其受到當下的年輕人的偏愛。事實上,從大多數年輕人過西方“洋節”的模式看,形式大于內容,都是在對西方文化信仰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行的盲目追捧。這是一種文化的不自信和集體無意識表現。總之,傳統民族禮俗文化正在被逐漸淡化,消解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不利于產生強大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三、重構傳統民族禮俗的探討
(一)充分發揮傳統民族禮俗的內化自治和教導功能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并不必然導致鄉土社會自治能力的下降和消失,而面對當代社會中人際關系的疏離和人與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充分發揮民間自治組織的智慧予以應對,乃是大勢所趨。”④伴隨著人們社會生活所形成的傳統民族禮俗,例如鄉規民約已經成為了鄉民之間的一種共識,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民間自治模式。傳統民族禮俗符合國人的固有文化,貼近中國的社會現實,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辦事準則和倫理規范,是調解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它可以有效維持基層的穩定,對營造和諧的社會氣氛,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意義十分重大,應該加以利用,充分發揮其內化自治的功能。
同時,優良的傳統民族禮俗作為一種規范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化形成了人的一種內在習慣。“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說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具有生命力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振興發展的軟實力,每一個國人只有回歸了民族禮俗的大道,才能在心靈上強大起來。因此,要注重發揮好民族傳統禮俗道德教育功能,更好引導和規范人民的行為,從而使人民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層面得到提升。
(二)充分發揮民族認同功能,堅持文化融合創新
中國傳統民族禮俗是民族情感的凝結,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人們通過祭祖、訪親、聯歡等多種儀式,始終發揮著凝聚民族認同、融洽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周而復始的民族傳統禮俗又使得這種功能不斷加以強化。因此,要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禮俗的民族認同功能,實現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深刻、廣泛的自覺,豐富民族禮俗內涵,有效實施保護優良傳統禮俗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此外,在運用和發揮傳統民族禮俗的民族認同功能同時,應該貼近生活,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國情民意,在繼承傳統民族禮俗文化精髓、保持固有文化底蘊和功能的同時,應該堅持與時俱進,文化融合創新原則,以開闊胸懷積極參與不同民族禮俗之間的交流對話,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四、結語
錢穆先生說“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⑤面對現代傳統民族禮俗逐漸衰落和喪失的問題,對傳統民族禮俗的創新,并不是單純的傳統回歸,而是進行合理的繼承與重構,堅持文化的融合和創新,讓傳統民族禮俗充分發揮應有的社會治理功能,以此維護和重建民族精神家園,促進社會的和諧有序的發展。
[注釋]
①陳潭、于勇:《鄉風禮俗、信任關聯與社會治理》,《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
②顧宗俠:《論傳統節日的民族認同功能》,《遼寧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③曾長秋、劉宏艷:《論村規民約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獨特功能》,《學習論壇》,2012年第8期.
④李松:《民間自治和當代鄉土社會發展》,《學界資訊》,2015年第4期.
⑤鄧爾穆:《錢穆與七房橋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頁.
[參考文獻]
[1]陳潭、于勇.鄉風禮俗、信任關聯與社會治理[J].江蘇社會科學,2016(1).
[2]顧宗俠.論傳統節日的民族認同功能[J].遼寧大學學報,2012(5).
[3]曾長秋、劉宏艷.論村規民約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獨特功能[J].學習論壇,2012(8).
[4]李松.民間自治和當代鄉土社會發展[J].學界資訊,2015(4).
[5]鄧爾穆.錢穆與七房橋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中共楚雄州委黨校,云南 楚雄? 675000)